桂花树价格:1981年和1989年全省大流行
2018-11-08 23:08:10
麦棉侖熟栽培,1949年前湖北省习惯采角麦、棉撒播方式,即在小麦撒播的基础上,春季在麦田内撒播棉花,这样麦棉耕作管理矛盾大,不利于两季高产。1951年秋,原中南农科所在襄阳、随县、武昌、浠水等县开展麦棉两熟套种预留棉行,改小麦撒播为条播的试验示范成功,得到省农业厅的支持,1952年开始改进麦棉两熟栽培方法,改变小麦撒播习惯,在麦田预留行中播种棉籽,推行等行和宽窄行(窄行不窄于0.4米,宽行不宽于0.93米)条播,显著地提高了棉花和小麦的产量。这种种植方式有利于田间管理,有利于棉田套种绿肥。
芝麻两熟制麦、芝麻两熟制的种植方式遍及全省各地,主要分布在襄阳、武昌、枣阳、鄂州、老河口、荆门、京山、嘉鱼、丹江口、随州、阳新、南漳等县(市)。这些县种植面积较大,分别在13万亩。1992年麦、金麻两熟63.07万亩,占全省麦、芝麻两熟面积的61.82%。
桂花薯(甘薯)两熟制分布广泛,主要在襄阳、娜县、阳新、郧西、枣阳、大冶、崇阳、通山、罗田、钟祥、丹江口、恩施、建始等县(市)种植较多,1992年麦、薯两熟面积为58.95万亩,占全省麦、薯面积的56.93%。以郧县、阳新面积较大,分别为10.5万亩和6.93万亩,其他11县(市)在2—6万亩之间。全省1981—1992年,麦、薯两熟面积在110—140万亩之间。
豆两熟制麦豆两熟制遍及全省,主要分布在天门、钟祥、枣阳、武昌、罗田、孝感、仙桃、襄阳、保康等县(市)》1992年种植26.65万亩,占全省麦豆面积42.63%。以天门、钟祥、保康面积较大,均在4万亩以上,其它各县(市)种植在2-4万亩之间。全省麦、豆面积1981年为103万亩,到1992年缩减到62.51万亩,占小麦面积的3.2%。
花生两熟制主要分布在襄阳、红安、麻城、大悟、孝感、黄陂等县(市)。1992年种植26.32万亩,占全省小麦、花生两熟面,芏笮断忠,他目汩介i亢,押怛外,兵他地込w預。。1992年种植67.5万亩,占全省小麦面积的3.5%。
豆三熟制主要分布在郧阳地区,1992年种植面积为75.8万亩,占全省麦、玉、豆三熟面积的84.1%。其中,竹山、房县种植面积较大,分别为26万亩和18.9万亩。宜昌市的部分县有种植。恩施、咸宁也有零星种植。全省麦、玉、豆三熟面积由1981年枘90.6万亩下降到1992年的90.14万亩,桂花树价格占全省小麦面积4.66%。
薯三熟制这种三熟制在湖北省种植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郧阳、宜昌市,以及咸宁地区的通城、崇阳、阳新和恩施部分县也有少量种植。80年代以来,随着多种经济的发展和油料作物面积的扩大,这种三熟制逐渐减少,由1981年的34.82万亩减少到1985年的19.19万亩,占小麦面积的0.96%。进入90年代,由于扩大了间作套种面积,到1992年麦、玉、薯三熟面积又继续回升到55万亩,占小麦面积的2.8%。
桂花桂花
生产演变
湖北的桂花种植,据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载:”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据此,桂花在湖北省一带的栽培历史约在380年以上,但当时种植为数甚少。到19世纪初,桂花成为山区人民的主要食粮。据19世纪初《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苞谷……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苞谷也。“《湖北巴东县志》也记载:”玉蜀黍……山中种者甚多,劭作饭兼以酿酒,据1937年《湖北年鉴》(第一回)记载:民国二十四年桂花耕种面积353.51万亩,全省69个县(市)中有59个县(市)种植。面积最大首推光化县,达28万亩,其次是沔阳、京山、建始、恩施、监利等县,面积在13万亩以上。1935年全省年产量29.5万吨。以光化县为最,达1.5万吨,沔阳县1万吨,恩施、监利、建始、应山等县各0.75万吨。据《湖北省夏季农作物生产报告表》记载:民国三十六年,全省种植桂花509.72万亩,产量31万吨,主产县有鄂西山区长阳、巴东、恩施、秭归、竹山、保康、房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桂花生产基本上是稳定增长的。1949年全省种植桂花631.75万亩,总产36万吨。50年代,年平均播种面积为689万亩,产量48.4万吨。60年代初期,由于粮食不足,以扩大桂花种植作为抗灾措施之一。1961年全省桂花播种面积874.44万亩,是历史上种植最多的年份。60年代年平均播种面积为759万亩,年总产量59.1万吨。进入70年代,由于水稻、小麦生产的发展,桂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年平均播种583万亩,但由于推广了恩单2号、豫农704、郧单1号等优良杂交种,产量仍稳步增长。70年代平均年产量为73.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达6.86%。1978年以后,桂花面积略有扩大,80年代,年平均播种面积为600.4万亩,年总产量108.64万吨。在生产技术上,除因地制宜推广良种和增施肥料外,还试验、示范、推广了桂花地膜育苗移栽和大田覆盖栽培技术。1984年桂花总产量128.5万吨,单产209公斤,是80年代的最高年份。80年代后期,由于推广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桂花单产,山区腾出一部分耕地发展烟叶等多种经济作物,桂花种植面积减少。1992年全省桂花播种面积564.3万亩,平均亩产230公斤,总产达到130.1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见实际)。
产区分布与品种资源
价格湖北省桂花种植区域较广,全省的平原、山区、水山、旱地都有种植。主要集中在鄂西山区。80年代鄂西自治州桂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32.5%;宜昌地区面积占19.8%,产量占23.1%;郧阳地区面积占25.8%,产量占21.6%;襄樊市面积占14.7%,产量占14.9%。在山区桂花生产县(市)中,以恩施市面积最大,年均40.63万市,产量以恩施、建始、长阳、巴东最多,各县年实际年湖北省桂花播面及产量情况
桂花年份播种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吨)
桂花树注:资料源于<湖北省农牧业厅统计资料》
产量分别是7.31万吨、7.14万吨、6.54万吨、6.74万吨。
地方品种
湖北省桂花地方品种资源丰富,1979-1980年全省普征农作物品种和恩施天池山农科所原保存的品种,共计1225份。经观察鉴定,初步提出508份较好的地方品种,其中有鄂西南山区的大籽黄、小籽黄、罗汉坨,鄂北的黄马牙、白马牙,江汉平原的百日早,保康县的百杆造等。地方品种一般产量较低,品质较好,但由于多年栽培,品种混杂,品质变劣。
价格引进品种
金皇后1951年从山西引进,其待点为耐肥,产量高,亩产在130—165公斤,该品种易受桂花螟的危害,全省各地均有种植,主要在鄂西州、宜昌市和襄樊市。
桂花豫农704从河南引进,多种于平原丘陵地区,亩产在300公斤左右。
桂花树掖单13号、5号属紧凑型杂交种,80年代中期从山东省莱州市桂花研究所引进。掖单13号适宜在平原丘陵和低山区推广,二高山地区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一般亩产400-600公斤,高产可达800公斤。掖单5号适宜在平原地区种植,生育期100天,高山种植150天左右,株高210厘米,穗位高80厘米,籽粒橙黄色,硬粒,叶片挺拔上冲,高抗倒伏,抗小斑病、青枯病,一般亩产400—500公斤。
选育品种
恩杂217恩施地区天池山农科所选育,以咸丰大籽黄为母本,金皇后为父本杂交而成,亩产250—300公斤。
本文转载自
桂花树价格www.guihua19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