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价格:1986年9个地市州农业局办公室配备了
进入80年代,省测报站先后组织13种病虫34个站承担的系统测报工作,1986年发展到15种病虫35个站承担,积累了大批系统测报资料,为电脑应用提供了可靠数据。1985—1987年,省测报站与省气象局协作对稻瘟病预测进行电脑研究,获得成果奖。
桂花年代初,全国测报总站编制的”病虫电码“在全省推广,为虫情快速传递提供了方便。在此基础上,全国和省又组织”病虫模式电码“,省测报站有7种病虫、13组《模式电码》。1986年后又组建到10种病虫、20组《模式电码》,已成为省测报站发布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
桂花树植物检疫
湖北省的植物检疫工作在建国初期,国家即设置了武汉商品检疫局,于1951年开始执行对外检疫任务。1954年成立省植物检没跖,汍页珂円恆没,3町芏苷的恒籾恆没,际认具页彻讽仃叹务院、农业部和省人民政府有关法规条例,严格执法把关,防止危险性病、虫、草的传入外,在植检技术上,制定和实施全国稻、麦、棉、果树等无病原(良)种繁殖基地操作规程和检疫对象的调查与处理工作。同时从事室内外检疫技术的研究。
年,湖北遭受大水灾后,为防止棉红铃虫重新侵入,对调入灾区的棉种800万公斤,先后在江苏省镇江、上海市和武汉市3处全部进行溴化甲烷薰蒸灭虫,并将灾区划分为监利、黄梅、汉川试行检疫区,沔阳、嘉鱼、云梦、新洲、鄂城、黄冈、蕲春、武昌及武汉市,由各县、市自行划出一定范围,作为试行检疫区_。在省农业厅统一布置下,以专区为主组织进行,这一举措,起到延缓红铃虫重入灾区的作用,在2_3年内,灾区红铃虫为害很轻。
年,省、地、县农业部门以稻、棉和果树为主,对检疫性病、虫、草害进行了调査,基本掌握了全国提出的32种植物检疫对象在湖北的发生和分布情况。1962年在全省病虫普査中,发现孝感、钟祥、罗田3县棉花枯、黄萎病零星病株,1964年全省发病5700亩。此后对棉花枯、黄萎病进行跟踪调査,郓光棉推广后,1965年普査发病面积2.3万亩。1980年发展到42万亩。1982年推广鄂沙28,当年普査612万亩棉田,发病79.97万亩,翻耕1.3万亩。1983年发病面积增至106.8万亩,翻耕改种3.7万亩,损失皮棉6500—8750吨。1992年发病110多万亩。
年以后,省植检部门与华中农学院植保系师生合作,又对全省17种检疫对象进行调査,査明尚有10种。1979年,对湖北省外贸、粮油食品、土特产、烟草、茶叶、中药材等单位仓库进行调査,采集标本100多种,发现检疫对象有四纹豆象和咖啡豆象。1985年3月,省农牧业厅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植物检疫条例》和农牧渔业部颁布的《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除全国现足的16种农业植物检疫对象外,结台湖北情况,印发《湖北省农业植物检疫对象补充名单》,其中包括甘薯茎线虫病、桂花细菌性枯萎病、花生线虫病、黄麻枯萎病、甘薯小象甲、柑桔瘤壁虱、四纹豆象、谷象等。
在摸清主要检疫对象发生分布情况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50年代,采取双席包密闭、磨瓣贮存、开水烫种、氯化苦薰蒸等法,防治蚕、豌豆象。60年代,采取选用无病薯、温床育苗二次高剪(苗)、改进贮存等法,防治甘薯黑疤病;拾毁落果、摘除虫果、药剂喷洒、性诱剂诱杀等法防治柑桔大实蝇;采取拔除、选种、更换麦种等办法防治毒麦。采取拔除零星病株、氯化苦或棉隆消毒土壤、改用客土、水旱轮作、改种作物、推广抗病品种等办法,防治棉枯、黄奏病。1987年在崇阳县首次发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到1992年止,先后在崇阳、蒲圻、通城、武穴、武昌、广水、安陆、应城、枣阳、洪湖、监利、江陵等县(市)发现细菌性条斑病。80年代末至1992年,进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
幵展无检疫对象种苗基地建设工作,为培育无病种苗打下基础。50年代,襄阳地区建设了100万亩无小麦检疫对象种子基地,70年代后期,宜昌、恩施地区建设无溃疡病柑桔苗木基地,80年代初期,在农业部植保局指导下,全省建立12个棉花无枯、黄萎病良种基地,收效较为明显。此外,还先后引进了”86——1“和中棉12号等抗病品种,在重病区种植,能收到抗病、保产的好效果。
对外植检工作。50年代,主要是对苏、朝、波、罗、捷、保、匈、民主篛国等8个国家的植检。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植检来往国家和出口业务逐年增多,1987年底,开展了对香港直航的旅检业务,出口应检产品输往^^点由8个国家扩展到30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出口物资达100多批次,数量2万吨。1990牛,出U恆没迈303邶仄,VTZU突、44TnnTF.Z.47J多吨,1026个包装物和果苗等。这些出口农产品,都经过现场和实验室检验,有的种子、粮食等农产品还经过严格筛选、风选、淘选、药剂熏蒸、热力消毒等作法灭菌灭虫处理后,达到国际检疫要求,签发植检证明,输往美、英、日、法、德、朝、韩、瑞士、荷兰、越南、印尼、刚果、西班牙、新加坡、菲律宾、黎巴嫩、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监管16批次,5000余吨,果苗700株,集装箱12次,450个,分别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检疫进境植物及产品2批,1个品种,共2700公斤。监管了来自3个国家的木质包装箱5批、27个,检疫出境植物及产品415批,11大类,45个品种,22250吨。旅检方面,检疫监管进出境航班446个、旅客48165人次。其中有263人次携带8类、434个品种的植物产品经检疫放行出境。有103人携带我国禁止的植物产品4类、24个品种入境,被全部截留作销毁处理。
桂花树价格植保专业化服务
桂花年代初,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原有社、队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因不适应新体制的要求而解体,农业生产一时出现”千家万户治虫难“的情况,1982年11月,农牧渔业部发出《植保专业责任制座谈会纪要》,根据《纪要》精神,湖北省农业局主要从三个方面大力开展植保专业化服务工作。
桂花桂花树一是因地制宜建立不同形式的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有偿服务,主要形式有”五统一分“的植保专业机防队等。以村为单位,领导、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组织起来,开展病虫防治工作。麻城、红安等县(市)农民自发组织植保合作社,开展统一集资、统一测报、合作治虫。荆门张集镇、钟祥长寿镇等地,由乡、镇出面组织各村机防队,统一领导,统一测报,统一组织物资,分队防治。到1991年,这些形式为组建植物医院打下了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千家万户治虫难“的问题。
三是”既开方,又卖药“,开展服务性经营。植保专业化眼务需要对口农药作保证,1983年国家停止有机氯农药生产后,推出了19种替代品种,加之改革开放’,国外一些新农药引入中国市场。为了直接向农民传授新技术,植保部门采取”既开方,又卖药“的措施,除从农资部门购进一些大宗产品外,植保专业队还从农药厂直接购进新产品,开展经营活动。襄樊、荆州、荆门植保站率先进入农药经营服务行列,各县植保站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桂花树价格先后开展以服务为目标的农药经营业务,1986年全省植保部门经营农药2000吨,约占全省社会需求量的5%,到1991年,随着专业化服务面积的增加,经营农药达到5000余吨,约占全省社会需求量的15%。由于植保系统服务性经营品种以”新、缺“为主,价格上实行微利经营,受到农民的欢迎。全省1992年机防专业队已达5300个,各种形式承包面积1300万亩,机防代治面积2700多万,nilxi祇人IW以丄。
此外,尚有80年代兴起的植保专业统计工作。1988年按照全国植保总站统一要求,结合湖北实际,制定丁《湖北省植保专业统计实施办法》(讨论稿),并在荆州地区站和枝江县站开展试验。经过5年多实践,由点到面施行上述办法,才逐步使全省植保专业统计有了统一办法。这一办法已通过专家审定,成为省标准局颁布的《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抽样调査及统计分析规范》。这一工作的实施,为本省植保专业的发展演变记录了详实的史料。
农业信息工作
农业信息,从50—80年代初名为”农业情况“,简称农情,1985年改称”农业信息“。80年代以前,湖北的农情工作,主要是收集分析、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进度情况与问题以及各地、市、县反映的各类农作物遭受水、旱、冰雹、病、虫等自然灾害情况,政策执行与技术推广方面的情况与问题等,由各级农业部门办公室专门负责汇集整理,形成书面材料,不定期地向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发送传递,做到及时联系,如实反映,沟通信息,当好参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部十分重视农情工作,1979年在江苏省武进县首次召开全国农情工作会议,专门研讨农情工作含义及其主要工作范围,要求各省、市农业部门着手加强农情体系建设。并从1979年开始,每年都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农情工作,并在夏收、秋收前召集农情人员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测。1982年农牧渔业部农业局下发《农情工作条例》,从而规范了农情工作的内容与工作方法,推进了农情工作的开展和农情体系建设。1981年农业部、1983年农牧渔业部连续两年举办农情干部谙训班,培训各省市农情员。随着农业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由产品经项工作做到产前、产中、产后信息一起抓,生产、科技、市场、政务信息一起抓,农业信息工作要为决策者、生产者和经营者服务。为了加强农情信息体系建设,1982年湖北省农业局要求各地市县建立农情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规定地区局配备3—4人,县级局配2—3人,乡镇农技站要有1名兼职农情人员。到1992年止,全省农牧业系统从事农情信息工作的专兼职人员达700多人。为增加信息来源,广辟信息渠道,与省直气象、粮食、供销、水利、水产、农业银行等单位和兄弟省市建立了横向信息网络,并在基层聘请了一批信息员,基本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情信息网络。1979年,省农业局在黄冈回龙、麻城乘马、沔阳张沟、夭门黄潭、荆门团林、黄陂蔡店、蒲圻赵李桥、恩施盛家坝、当阳河溶、随县均川、枣阳新市、郧县黄柿、武昌五里界等13个公社建立农情联系点,通过联系点掌握生产中第一手材料,印证面上的情况,提高农情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在10个县和13个公社开展作物栽培测报,利用栽培测报点的资料,为农情提供作物苗情的科学数据,收到校好的效果。由于原定的公社联系点的范围太小,代表性不够强,联系也较困难,1987年,将13个公社联系点改为10个县(监利、天门、随州、枣阳、房县、枝江、来凤、孝感、黄冈、崇阳),并在10个县选择有代表性的村组农户,建立农情联系户1000户,由省农牧业厅统一印制”农情信息联系户报表“,由信息员定期上报有关情况。联系县、联系户的农情报送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年,农业部农业局在广州举办首期全国农情干部培训班,湖北选派3人参加学习。1982年举办全省第一期农情干部培训班,地区和部分县负责农情的有50多人参加了学习。1983年受农牧渔业部农业局委托,在湖北省举办了第二期全国农情干部培训功:,际四歟外,zsT笮巾的取僧卞邯穸训J字3,湖qc句刈步人参加学习。1992年举办第三期全省农情信息培训暨研讨班,前后三期培训班,培训学员130多人,地、县相继开展了对县级和乡镇农情信息员的培训,全省共培训农情信息人员达2000多人次。通过培训,全省农情信息人员的素质有明显提髙。
实行《农情专报制度》,1992年1月20日,由省农牧业厅办公室起草的〈(农牧业信息收集规范》,经省标准局批准(DB42/T048—92)正式颁布实施,从而使农牧业信息工作走上了标准化轨道。
湖北农情信息工作,多年来围绕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积极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多次受到上级机关表彰。1985年、1986—1987年,省农牧业厅办公室两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信息工作先进单位,1990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综合信息工作先进单位,1992年又被评为”振兴农业杯“全国先进集体。先后有10多名专业人员被评为全国农业信息先进工作者。
八
农牧业基本建设
本文转载自
桂花树价格www.guihua19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