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价格:中共湖北省委批转了省植保学会关于
2018-11-09 20:36:31
价格年代蔬菜病虫防治的对象较少,多为害虫方面,60年代初引进青虫菌微生物农药,1965年工厂化生产,主要用于菜青虫防治,效果好。70年代化学农药用得多,菜青虫、菜蚜、小菜蛾等得到较好控制,针对蔬菜受农药污染问题,1982年由省生物防治实验站牵头,会同武汉市蔬菜局、市蔬菜病虫测报站、洪山植保实际年湖北省旱杂粮病虫发生防治及危害损失情况单位,万亩,万公斤
年份发生面积防治面稅挽回损失实际损失主要病虫发生简况小麦条锈病天发生,赤霉病中等装生,白粉病、纹枯病、桂花大小斑病、丝黑穗病、粘虫中等偏轻发生,小麦黑穗病、马铃薯廿八星瓢虫、麦蜘蛛、桂花蜞等轻发牛小麦赤霉病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条锈病中等偏轻发生,局部中等发生,桂花大小斑病、丝黑穗病、桂花螟、廿八星瓢虫中等偏轻发生,小麦白粉病、黑穗病、纹枯病、粘虫、麦蜘蛛等轻发生小麦赤霉病、纹枯病、黑穗病、条锈病中等偏轻发生,桂花丝黑穗病中等发生,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廿八星瓢虫、粘虫、麦蜘蛛、桂花大小斑病、桂花螟等轻发生小麦纹枯病中等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白粉病中等发生,小麦条锈、叶锈、麦蜘蛛、桂花丝黑穗病、纹枯病、大小斑病、桂花螟、小麦黑穗病等中等偏轻发生,其他轻发生桂花丝黑穗病中等偏重发生,小麦纹枯病、麦蜘蛛、桂花纹枯病、廿八星瓢虫中等发生,麦类黑穗病、桂花螟偏轻发生,小麦锈病、赤舞病、白粉病、麦蚜、粘虫等轻发生小麦白粉病大发生,赤霉病、纹枯病中等偏重发生,叶锈病、黑穗病中等发生,桂花螟、麦蜘蛛、桂花丝黑穗病等中等偏轻以下发生小麦条锈病大发生,叶锈病、赤霉病中等偏重发生,白粉病、纹枯病中等发生,桂花丝黑穗病、大小斑病、桂花螟中等偏轻发生,小麦黑穗病、麦蜘蛛轻发生小麦条锈病、纹枯病中等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麦蜘蛛、粘虫中等发生,麦蚜、桂花蜞中等偏轻发生,小麦白粉病、麦黑穗病、桂花丝黑穗病轻发生小麦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桂花琪中等偏轻发生,麦蚜、麦蜘蛛、粘虫、桂花丝黑穗病、大小斑病轻发生站成立协作组,在洪山公社北港、新路两个大队办”无公害“(即无农药污染)蔬菜生产样板点1000亩。实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相配合,科学地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经3年研究,试验取得成效。一是蔬菜中化学农药残留量经检测,有机磷未检出,有机氯含量为0.0025毫克/公斤/低于国家允许的0.03毫黃/公斤;二是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红蜘蛛控制在点片危害,豆野螟蛀荚率被控制在1%以下,黄瓜疫病被控制在1%—3%以下;三是菜田天敌比非样板点增加2-4倍,菜地生态趋向良性循环;四是化学农药用量减少,生物农药用量增加,1980年占农药总用量的10%,1983年上升到65%;五是每亩农药投资平均下降41%,保证蔬菜增产增收。1985年这一经验在全省推广面积达12.2万亩。以后每年都推广应用较大面积,1992年全省推广面积达25.91万亩,经防治挽回蔬菜4782.52吨。
柑桔病虫防治
桂花生物防治
建国以来,湖北省生物防治技术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广泛利用,逐渐成为植物保护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四个生防要点:
一是保护利用天敌。50年代初采取保护青蛙、猫头鹰、瓢虫等。70年代中期在棉田前期严禁使用剧毒农药,保护利用天敌控制棉虫。1977—1978年,天门、沔阳、应城、云梦、黄冈、宜城、新洲等县,先后开展助迁蜘蛛、草蛉、瓢虫、马峰、螳螂等天敌防治棉蚜、棉铃虫、小造桥虫等,采取的办法有草地助迁,松土保蛛,高留前茬,田埂间种黄豆等保护措施。天门、沔阳、云梦等县还助迁马蜂761.7万头,防治第四代棉铃虫,青铃被害率降低到0.2%,而常用药区则为1.2%.1978年,秭归县保护利用钝绥螨防治柑桔红、黄蜘蛛。同年,华中农学院、省农科院对棉田南方小花蜷进行观察,发现其具有虫小、量多、扑食范围广,有扑食棉蚜、棉铃虫、红铃虫卵的特性。
二是引进饲养投入天敌。1953年,宜都县从浙江引进大红瓢虫防治柑桔吹绵蚧,效果十分显著,成为建国后首次使用生物防治病虫一个成功的范例。1955年,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武昌徐家棚棉场仓库,发现金小蜂对越冬红铃虫寄生率达99.5%。1958年繁殖金小蜂310万头,在黄梅县试放,获得成功。当年冬推广到15个县。1960年受农业部委托,在湖北省汉川县召开12省市植保现场会,为到会各省提供蜂种7.8万头,使这一成果在长江流域各产棉省得到推广应用。汉川、枝江等县坚持养蜂治虫20多年。1978年,全省投放金小蜂达6亿头。同年,在6万亩棉田中投放赤眼蜂101亿头。全省生防面积552.8万亩,其中以菌治虫万亩,以瓢治蚜141.7万亩。1979年,郧县从四川引进澳洲瓢虫,防治柑桔吹绵蚧,并建立保种站,曾为武汉、丹江口、郧西、竹山等县市以及重庆提供种虫2000余头’。1980年,荆州地区农科所从广东引进新线虫,1987年宜昌柑桔站用以防治天牛,初获成功。
—1981年,省植保处与省农科院植保所、华中农学院植保系等单位协作,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天敌资源调査,历时3年,拨专款30万元,培训专业人员250多人次,编印图册2万多本,采集天敌标本44125件,分属11目、98科、756种,其中寄生性天敌昆虫32科、334种;捕食性天敌昆虫50科、299种;捕食性蜘蛛16科、119种;其他捕食螨类4种。初步查明主要作物主要害虫天敌,棉花15种害虫有208种天敌;水稻24种害虫有268种天敌;旱粮9种害虫有61种天敌;果树14种害虫有52种天敌;油菜及蔬菜6种害虫有12种天敌;特产作物7种害虫有8种天敌。据华中农学院植保系初步鉴定,在湖北省初次记录的害虫天敌有235种。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写了《湖北省主要农作物主要害虫主要天敌名录》。根据农业部植保局1981年召开的武昌天敌资源调查座谈会和1982年洛阳会议安排,由湖北省生防站负责编成《全国棉花害虫天敌名录》,包括天敌5纲、18目、103科、848种。《湖北省天敌保护利用研究》曾获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
三是利用微生物农药。湖北省使用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农药有60年代初从苏联引进的青虫菌,1965年进行工厂化生产。1969—1972年,武汉微生物所筛选出武汉杆菌,定名为140杀虫菌,1971—1975年用于防治稻苞虫、二化螟、稲纵卷叶螟、小麦粘虫等,效果明显,应用面积30-50万亩。1972年天门县微生物研究所筛选出苏云金杆菌天门变种,定名为7216。用于防治稻、棉、菜等鳞翅目虫害,70年代使用面积达100万亩。
年,在鄂西自治州、宜昌、郧阳等地区的马铃薯产区防治种薯马铃薯块茎蛾,效果达83.6%—100%。1982年省农科院改进从美国引进的HD—1剂型,并增加复方新品种,80年代用于防治菜虫,每年达10万亩左右。1972—1976年荆州地区农科所筛选出苏云金杆菌2号,1978—1979年用于防治棉红铃虫,应用面积1万多亩,效果超过25%滴滴涕。1982年省生防站分离筛选出苏云金杆菌82—6—2,防治水稻螟虫、稻苞虫、稻纵卷叶螟、茶毛虫、烟青虫、凤蝶、刺蛾等,效果达70%—90%,1988年防治面积60多万亩。此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70年代曾试验白僵菌防治桂花螟、稻叶蝉,但未推广。
桂花昆虫毒素利用。据调査,湖北省昆虫病毒,有核型多角体病毒14株,颗粒体病毒10株,质多角体病毒3株,非包涵体病毒1抹。其中应用茶小卷叶蛾颗粒体病毒防治茶小卷叶蛾,防效达70%—90%;应用菜白蝶颗粒体病毒防治菜青虫,防效达85%左右,1站0年武汉市洪山区‘十堰、黄石沙市等使用面积达6万多亩。小菜蛾颗粒体病毒防治小菜蛾,防效达75%左右,因成本高未推广。
桂花树抗菌素的应用。湖北省抗菌素的研究始于50年代,70年代用于大田防治。1955年湖北省农科所从棉田土壤中分离出褐色球孢放线菌,经鉴定为878号球孢链霉素,对棉苗炭疽病防效达60%—70%,对稻瘟病、桃炭疽病、苹果炭疽病、柑桔炭疽病、蚕豆褐斑病均有一定防效。1976年华中农学院植保系筛选出农抗5102,对稻纹枯病防效100%,残效可达18—21天,因加工性能问题未解决,没能广泛用于生产。70年代引进灭霉素防治稻瘟病,内辽素防治甘薯黑疤病,放线酮防治稻纹枯病,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等,1977-1978年引进井岗霉素防治稻纹枯病,到1984年每年用量约400—500吨。1982—1983年从四川引进庆大霉素,防治小麦白粉病,引进链霉素、瑞毒霉防治蔬菜病害,浏阳霉素防治菜蚜、红蜘蛛。1986年引进农抗120防治茄类早疫病、西瓜炭疽病、黄瓜霜霉病、柑桔疮痂病,均获较好效果。
价格年开始引进增产菌在油菜、甘薯等作物上试用,效益明显。1987年全省在50多个县(市)10余种作物上进行试验示范面积达160万亩,其中二季晚稻应用面积130多万亩。全国在汉阳、仙桃召开现场考评会。1988年襄樊市250万亩小麦使用增产菌,全省召开了现场会进行考评,这一年全省推广达1000多万亩,对各种作物均有不同程度增产。
价格四是利用昆虫信息素防治害虫。1975-1977年从上海引进红铃虫性诱剂——高斯,还引进二化螟、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卷叶蛾的性诱剂,用于测报和部分用于大田迷向法防治。
械管理与使用
桂花树湖北省农药、械的供应,最初由省农业厅负责,1950年省农业厅公布防治棉花病虫药、械使用报销办法14条。岩改由省供销社代销,农业厅管计划,再后改由供销社经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供销社为主渠道,植保部门也经营部分新农药、械。
桂花年代初,农作物病虫防治推广使用的农药、械,主要有鱼藤精、棉油皂、烟草、砒酸钙、有机氯、有机磷和有机砷以及手动喷雾器、喷粉器等农药、械。1954年建药械租赁站,按季或按月收费,并组织农村白铁匠下乡巡回维修。1958年,全省使用化学农药达4.37万吨,拥有药械55.98万架,棉区一般每15—20亩有1部药械,当年,大搞土农药上马,全省使用土农药13万吨,防治面积1500万亩。60年代化学农药品种增多,数量加大,防治面积增加。为防止农药中毒事故的发生,1963年,由省农业厅、省卫生厅、省供销社共同制订了《湖北省安全使用剧毒农药操作规程(草案)》,并会同省卫生防疫站连续大抓安全用药,中毒事故显著下降,出现一批无中毒事故的先进单位。70年代,使用化学农药达到高峰,年均使用量约7万多吨。1979年达12万吨,由于化余农药的推广使用,对控制病虫危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起丁积极作用,但因长期大量用药,特别是高残留有机氯、剧毒有机磷等引起害虫抗药性、杀伤天敌、产品污染和人畜中毒事故等问题严重。1961年天门、沔阳首先发现棉红蜘蛛对有机磷农药产生抗性。1963年11月,新华社报道了湖北省棉红蜘蛛抗药性学术讨论会上论证湖北省植保研究人员已试验出三氯杀螨砜、螨卵酯、杀螨砜和毒杀酚等种有机氯杀螨剂,对抗性红蜘蛛有一定毒杀效果,其中以三氯杀蜗砜最好。同年,中共湖北省委批转了省植保学会关于解决棉红蜘蛛的报告。此后,1963年又陆续发现棉蚜、棉铃虫等害虫的抗药性。1981年,引进除虫菊酯类农药,采取与有机磷农药交替使用的方法,延缓了害虫抗性的产生。从1987年开始,省植保总站重视了对害虫抗性的监测工作,部分地区站也配合了这一行动,从而为全省”经济、安全、有效“使用农药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解决农副产品农药髙残留问题,1983年,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停止生产使用666、滴滴涕的通知,省植保总站做了大量取代品种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并陆续引进包括杀虫、杀菌、除草等国外农药品种,弥补了国产农药的不足,发挥了很好的防治效果。80年代末,出现了很多复配制剂,主要以菊酯类农药与有机磷农药混配为主,克服了一些单品种农药在防治病、虫、草方面的缺陷。到1992年底止,全省使用的农药品种,包括复配制剂有近100个。
桂花年后,因农药市场混乱,假劣农药充斥市场,根据农业部要求,省农牧业厅批准成立省农药检定所,负责监测农药质量工作。1991年经省计量局认证为计量监测仲裁单位,同年,受农业部药检所委托与省药检所配合负责省内农药厂家的农药品种登记工作,并协助有关单位,桂花树价格处理了多起农药质量不合格引起的事故,使湖北省的农药药政管理、安全使用管理、质量与抗性监测等工作全面走上轨道(见实际)。
本文转载自
桂花树价格www.guihua19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