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价格:但指导思想仍没有跳出以农药防治为
茶树病虫茶树病虫有90多种。主要害虫有茶尺蠖、油桐尺蠖、茶小卷叶蛾、茶毛虫、小绿叶蝉、长白虫蚧、龟蜡蚧、角蜡蚧、茶黑毒蛾、茶蚕、扁刺蛾、蓑蛾、茶蚜、绿盲椿象、茶橙瘿螨、茶附线螨等。主要病害有茶白星病、茶芽枯病、茶云纹叶枯病、茶红锈藻病等。
桂花树麻类病虫害虫有苎麻_夜蛾、苎麻天牛、苎麻黄蛱蝶、苎麻赤蛱蝶等。病害有苎麻炭疽’病、苎麻角斑病、黄麻炭疽病、黄麻细菌性角斑病等。
烟草病虫害虫有烟青虫,病害有烟草普通花叶病、烟草黑?胫病、烟草炭疽病等。
在1960年全省农作物病、虫、鸟、兽害普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年试验研究结果和群众防治病虫鸟兽害的实践经验,由省农业厅主编《湖北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一书,1962年编成,1964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为全国领先的地方植保专著。
病虫F方治
湖北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在建国后的43年间,大致经历了由土方土法的农药、人工防治为主,到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进一步发屈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农业、人工防治为主阶段(1950—1955年)。建国初期,湖北省广大农村对各种农作物病虫为害,基本上是不治或少治,同时在农民中还存在较浓厚的迷信思想。50年代初,植保工作的重点,一是宣传科学,破除迷信;二是贯彻全国”预防为主“的植保方针,辅导农民查虫认虫,传授防治技术,发动群众采用人工与农业防治方法,如人工捕捉,堆草诱杀地老虎,早春锄草,防治红蜘蛛,人工捕杀卷叶虫;稻田”三耕三光“拾毁谷兜,冬耕浸水防治螟虫;拍板、稻梳防治稻苞虫等。同时也采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无机农药和植物性杀虫剂,如菸草、除虫菊、鱼藤精以及棉油乳剂等进行防治。
第二阶段是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阶段(1956—1974年)。50年代中期,随着农业耕作制度的改革,农作物病虫的发生日益加剧,这一阶段,除继续推广人工与农业防治方法外,开始较多地使用有机合成农药,如滴滴涕、666、1605等。各种农药年均销售量达7000多吨。由于化学农药的推广、使用,在植保工作上贯彻了”预防为主,土洋结合,防治并重,经济有效“的方针。进入60年代,有机合成农药已逐渐取代无机化学农药而跃居统治地位,农药销售量显著上升,年均约4万多吨。这一时期发展到以农药防治为中心,并试用飞机防治棉虫,飞机治螳,办机械施药重点。由于连续、大量施用有机合成农药,1961—1963年,相继出现棉红蜘蛛对有机磷农药产生抗性,针对这一情况,虽然采取更换药剂,交叉用药,轮换用药等对策,但指导思想仍没有跳出以农药防治为中心。当时虽有青虫菌、金小蜂等生防技术的出现,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没有把生物防治当作植保措施的一个方面来对待。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达到鼎盛时期,化学除草剂也多点铺开,防治面积达800多万亩。70年代,年平均销售化学农药达10万吨以上,1979年创历史最高峰,销售量达12万多吨,平均每亩耕地用药2.16公斤。
价格水稻病虫防治
年代初采用点灯诱蛾,秧田摘卵治螟。挖沟、堆烧、鸭食等法治蝗。1951年派飞机到天门、汉川县协助治蝗,开创湖北省和中南地区使用飞机治虫的先例。1952年广泛开展人工治虫活动,据48个县统计,动员342万余人次,防治稻煌139.7万亩,打蜡175万多公斤,掘卵块1.8万多公斤。同年,据36个县统计,动员84.2万余人次,防治稻苞虫14万亩,捉虫25.7万公斤。1952年冬季开展稻田”三耕三光“,除螟728.2万亩。1953年冬季拔谷兜与秧田拔枯心苗、摘卵块治螟828.3万亩,治稻苞虫62.2万亩。1956年,实行籼稻改梗稻,导致稻瘟齊全省大发生,主要采用赛治螟初见成效。由于连年干旱,湖滩扩大,散居型飞螳转为群居型飞蝗。1961年在汉川等25个县(市)发生飞螳达118.3万亩,使用飞机治蝗144.4万亩。1964年,省农业厅在新洲、黄冈、浠水、鄂城等县办药剂治螟示范区,经3年努力,螟害率压低到1%以下,并创造了”两查两定“(査卵块密度与孵化进度,定防治田块与打药时间)和分厢小桶泼浇治螟新经验。此项技术迅速推广到全省。
年褐飞虱开始迁入危害,在双季晚稻田发生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1975—1976年,1980—1982年,1987年,1991年均为大发生年。70年代白背飞虱在部分中稻区发生危害,80年代在鄂中中稻区发生严重,并与褐飞虱混合危害。据统计,1974-1992年间,褐飞虱发生面积年平均为877.1万亩,占水稻复种面积的23.1%。经过防治年均挽回稻谷损失3315.03万公斤。
桂花树—1982年,湖北省参加全国褐飞虱迁飞规律的观测、调查,并在1978—1980年间,由华中农学院植保系进行飞机航扑工作。事实证明,湖北省褐飞虱系由外省迁来,且不能在湖北越冬。
价格年,在全省进行3年病虫天敌调査的基础上,省植保处组织有关地、县办了19个以保护利用自然天敌为主的水稻病虫综防样板,1982年发展到32个县(市),均有良好效果。据7个点统计,亩均农药投资1.65元,比综防前下降60.5%,土壤和稻谷中有机氯残留量下降30%以上,天敌增加2—3倍。
年,在鄂西自治州建立稻瘟病综防示范区〔含咸丰、恩施、来凤、利川、宣恩5县(市)〕,防治面积101万亩,采取推广抗病品种,健身栽培(培育无病壮秧、宽行窄株、半旱式栽培)、穗期施药保护等措施,经过3年努力,将病虫危害率控制在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南分会有9名专家前往考察,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实地拍摄了《怎样防治稻瘟病》系列科教片3部。
桂花树年,在汉阳、黄陂、公安、松滋、石首、云梦、安陆、应城、孝感、荆门等10县(市)白叶枯病流行区建立综防示范区,兼治多种病虫,总结出综防规范化技术。1987—1992年,湖北省水稻综防列为南方10省的项目内,并于1990年列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水稻病虫综防项目,1991年6月联合国植保官员和亚太地区水稻综防的官员,全国水稻病虫专家及南方10省的专家来湖北江陵(试点县)进行实地考査验收,受到较高评价(见实际)。湖北省江汉双季稻区水稻病虫综防研究,曾获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
棉花病虫防治
桂花年代初采用温汤浸种、西力生、赛力散拌种防治立枯病、炭疽病等苗期病害。堆草诱杀、人工掘杀地老虎,用烟草水、面糊水、黄泥水治蚜,冬春铲草,使用石硫合剂在棉田内采取”发一抹治一圈,发一方治一片,由外向内包围喷药防治红蜘蛛“,1952年松滋、钟祥、新洲、汉阳等5县防治红蜘蛛32.9万亩,这一年据云梦、谷城、荆门、远安、枣阳和金水农场统计,动员29.9万人次,防治卷叶虫、造桥虫15万亩,捉虫4000多公斤。
价格桂花树年,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与省农林厅在荆州合办棉虫防治示范点,推动了群众防治病虫,取得较好效果。
桂花年农业部决定,由湖北省牵头,在鄂、皖、赣3省毗邻棉花产区黄梅、宿松、九江3县使用飞机防治棉花红蛉虫,兼治后期棉虫,共飞行915架次,喷药3次,《湖北日报》还为此发表了社论。黄梅县有9.8万亩受益,占该县棉田面积的70.1%,每次防治面积14.6万亩。每亩比人工防治节省开支3元,节省农药2/3,防治红铃虫蕾害效果达75%,防治叶跳虫、卷叶虫效果达80%,增产籽棉26.2%。
—1964年,枝江、京山、天门、汉川等县,1966年、1967年、1970年汉阳县均先后使用飞机防治棉虫,取得较好效果。
年,为扭转防治棉虫用药多、用工多、人畜中毒多和投资高的”三多一高“局面,省农业厅在新洲县刘集公社举办”经济、安全、有效“防治样板,带动黄冈县叶路,沔阳县袁市、红潭,江陵县凤凰,襄北农场和荆州地区农科所等7个点,开展技术革新,采取主要技术措施为:改定期轮回打药为按虫情打药;改乱配乱混为对症按剂量配药;改喷雾器喷头大眼片为小眼片。实施结果,农药投资,平均每亩5.96元,百斤皮棉投资为4.96元,分别比上年减少40%和55%,用工减少47.4%,中毒人数减少95%。金刚钻和棉铃虫被害率为8%—10%,红铃虫籽花含虫量为6—16头/公斤。皮棉单产和总产分别比上年增长30%和32.2%。而点外棉铃虫青铃被害率为50%—60%以上,红铃虫籽花含虫量乙穴以丄
—1977年,孝感县肖港公社群光大队,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大搞各种诱杀,‘提倡生物农药,保护利用自然天敌,辅以饲养益虫,合理使用农药,进行人工。扫残,各项措施协调配套的综合防治,全队1200亩棉花,皮棉单产由53公斤上升到80.4公斤,第四代棉铃虫青铃被害率由30.4%下降到0.33%,每亩治虫成本由8.4元下降到0.54元,第三代红铃虫青铃被害率和每公斤籽花含虫量,由1973年的96%和553.2头分别下降到41.8%和213.8头。这一经验受到英国剑桥大学专家的赞赏。在群光大队试点的基础上,1977年由省农业局牵头,组织孝感、天门、沔阳、潜江、汉川、云梦、应城和汉阳等8县,办了175万亩棉田的综防大样板,采取利用自然有益生物,细菌农药和化学农药合理配合等措施,做到7月底以前基本不用化学农药,后期坚持按虫情用药。据8个基点统计,农药投资比上年下降64%,棉花单产、总产均超过1976年。在样板带动下,全省综防面积达386.8万亩。此后,湖北省棉虫防治策略定为:前期利用自然天敌控制两棉(棉蚜、棉铃虫),带?顺嫣糁魏熘┲耄笃谟靡┓乐魏炝宄妫;さ奔姨摇?978年,全省综防面积达850.5万亩。1982年起,省农业部门上下配合,组织15个地、县植保站攻关,?探讨红铃虫防治策略,达到的共识是:从全省看,一般第一代红铃虫可以不治,重点防治第二、三代交叉发生期集中产卵的红铃虫,保护当家桃。据1983年华中师范学院抽査孝感县群光大队棉田土壤,农药残留量666为0.00931毫克/公斤,滴滴涕为0.15毫克/公斤,比非综防区残留量分别减少43.9%和46.8%?棉籽中666残留量为0.0134毫克/公斤,滴滴涕残留量为0.039毫克/公斤,比非综防区分别减少51.3%和22%。1985年全省棉花综防面积312.9万亩,占棉田面积的46%,棉籽中滴滴涕残留量为0.039毫克/公斤,在国家允许量以下,天敌比非综防区多20%—30%。
棉花病虫综合防治从1985—1992年,已形成规范化综防措施,即抓好棉花保健栽培技术,加强种子处理及苗床的科学管理,培育早苗壮苗,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全程化学调控,促使棉苗稳健生长;协调棉田生态矛盾,前期充分发挥”两个利用“(利用棉苗前期较强的耐害补偿作用及棉田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的作用,对超标田块或棉株适当用选择性药剂挑治或点治,控制棉蚜、红蜘蛛等害虫危害,中后期用化学防治,控制红铃虫、盲椿象、棉铃虫等害虫,提高最佳结铃期的结铃率,保住当家桃,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提高的目的(见实际)。此项技术曾获湖北省农牧业厅农牧业科技成果一等奖。
本文转载自
桂花树价格www.guihua19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