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价格:全省肥料使用水平折纯氮平均每亩
年,由省土肥站主持先后在黄冈、咸宁、武昌、应城、京山等15个县(市)开展了土壤肥力监测试点工作。1987—1992年,全省土壤肥力监测逐步铺开,有41个县(市)开展了这项工作,监测点(片)计431处。其中国家级点6个,省级点33个,地(市)、县(市)级点392个,在全省基本上形成了四级监测网络,监测土壤包括水稻土、潮土、黄棕壤、红壤、黄褐土、石灰土、紫色土等七大土类,涉及平原、丘陵、山区的22种耕作制度。通过监测,一方面保持了土壤普查资料的连续性、现势性,另方面揭示了近期农业生产中,由于绿肥大面积滑坡,有机肥投入减少所带来的土壤缺钾面积扩大,养分失衡加剧,地力下降,效益降低,农业基础脆弱的严重矛盾,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力的促进了湖北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发展和钾肥示范推广,对发展全啬经济绿肥,提高绿肥鲜草单产,大搞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肥投入,全面推广地力补偿制度都起到了指导作用。
肥科貪源与科字使甩
湖北施用的肥料历来以有机肥为主,施用技术不断进步。一千多年来,农家肥在生产中一直占重要地位,农民均习惯施用人粪尿及厩肥等。民国时期,全省开始绿肥种植和施用。据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省粮食增产总督导团推广种植绿肥专报报道:“巴东、来凤、鹤峰、宣恩、建始、郧县、竹溪、竹山、枣阳、枝江、保康、公安等12县,过去种绿肥成数为1.02%,本年推广成数为1-15%,全年推广亩数为38720市亩。”当时常年全省约种植绿肥80-90万亩,单产300公斤左右。通过有关部门的推广,到40年代后期,全省种植绿肥约200万亩。
湖北从40年代初开始试用化肥,襄阳等地1948年曾在棉花、水稻等作物上试用硫酸铵。当时,全省农作物施肥水平按播面计算亩均折纯氮2公斤左右,农业生产基本上靠农家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对农家肥料十分重视,1952年6月,省政府发出了扩大积肥施肥的指示。1953年,省农林厅在肥料工作计划纲要中提出“以农家肥料为主,商品肥料为辅”的方针,在全省得到贯彻执行。1956年5月,经省人民委员会同意农业厅设土地利用处(1961年3月该处与粮产处合并),具体管理全省土壤肥料工作。并从1956年开始,全省提倡大搞以积造农家肥为中心的“五有”建设,即“牛有栏、猪有圈、家家有厕所、队队有粪窖、田边地边有粪坑”。同时,各地还制订一系列投肥政策,推行“三个基本”(基本口粮、基本投肥、基本劳动日)。
年代,全省进行了化学氮肥的示范,主要品种是硫酸铵,也有少量尿素和硝酸铵。1952年,国家分配湖北省硫酸铵1000余吨,省合作事业管理局、省农林厅联合作出“关于处理化学肥料《硫酸铵肥料施用法》。1956年,湖北最早的氮肥厂——武钢焦化厂投产。化学氮肥的施用逐年增多,全省化肥用量由1952年的575吨,增加到1959年的108455吨,累计为43.36万吨,其中氮肥30.96万吨,占71.4%。50年代,全省还进行了少量磷、钾肥施用试验,磷肥有少量应用。绿肥稳中有升。综合推算,50年代全省施肥水平以播面亩平施纯氮3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为1:0.4:0.6。其中有机肥(主要是农家肥)占95%。
年代,随着双季稻的发展,以紫云英为主的水田冬绿肥发展较快。1963年,省农业厅在”关于绿肥、磷肥情况及今后发展意见“中提出发展绿肥的方针,即”扩大面积与提高产量并举;以水田绿肥和冬播绿肥为主,积极开辟旱地绿肥和春夏播绿肥新途径;同时提倡绿肥与磷肥成龙配套1964年省科委、省农业厅合编印了《农业科学知识100讲?肥料》,推广和使用稻田绿肥、棉田绿肥、旱地绿肥,种植利用技术上提倡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掌握播种前后水分、以小肥养大肥,以磷换氮肥、根瘤接种、混播、间作、科学留种、适时适法压青等,绿肥面积由1960年的364.19万亩扩大到1969年的1418.12万亩,增长近3倍。亩产也由600公斤左右提高到1000公斤左右。
年代湖北耕作制度进一步改革,提高复种指数,肥料不足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为此,各级政府大力提倡和支持种植绿肥,1974年5月,省农业局、省粮食局、省商业局就收贮绿肥红花草子种子作出规定:绿肥留种以自留自用为主,不足的由地市内调剂。1975年省委农村政治部《农业学大寨》专刊印发了省农业局编写的《自力更生解决肥料问题十一例》,农业部在江苏召开的现场会上翻印了此材料。致使全省绿肥面积由1970年的1442.69万亩发展到1979年的1860.53万亩,平均亩产由1000公斤提高到1500公斤左右。其间最高的1977年达2119.73万亩。1976年,省革委会批转省农业局《关于加强有机肥料建设的报告》,要求抓好有机肥4项基本建设,即队队建猪场、发展水生绿肥、建复合肥厂、增加饼肥等。全省除广积农家肥外,还挑塘泥、铲草皮、送城肥下乡、割山青水草、施用腐植酸肥料、固氮蓝藻、根瘤菌肥、固氮菌肥、调节剂(920、702)、泥炭肥料、自生固氮菌、磁性肥料等广辟肥源,以及推广省柴熏肥灶,碳铵球施等技术。
年代,全省化肥(主要是氮肥)施用量也有较大幅度增加。氮肥品种由硫铵为主发展到碳铵为主。到70年代末,尿素的用量也大幅度增加。累计全省作物施肥水平以播种面积计算亩均折纯氮8公斤,并进行了磷肥推广和钾肥的试验。氮、磷、钾三素比例为1:0.26:0.3,其中农家肥占60%,绿肥为10%,化肥占30%,化肥折纯氮亩均3.36公斤,三素比为1:0.17:0.1。
桂花树桂花树桂花树年代初期,待别是经过第二次土壤普查,全省农作物的化肥使用位迅速增长,1979年省土肥站在总结多年试验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提出因土、因作物配方施用氮、磷、钾、硼、锌、钼方施肥迅速试验和推广,全省双季稲、小麦、棉花、,中稻、油菜、芝麻、桂花、土豆、柑桔等10种作物示范推广面积,由1980年的276万亩发展到1984年的4151.77万亩,占当年播种面积的37.5%,化肥使用总量由243.14万吨增加到371.97万吨。
桂花桂花桂花树湖北应用微肥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较快,省微肥协作组先后开展对油菜、棉花、芝麻、柑桔、蔬菜等施硼及对水稻、桂花、小麦施锌,花生、大豆、绿肥施钼等的试验示范,微肥面积从1979年的69.5万亩发展到1984年的868.33万亩。
年代后期,全省广泛开展了氮磷钾微肥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以棉花、麻类、蔬菜、果树、烟叶等经济价值高的喜钾作物为重点,把江汉平原缺钾的土壤作为突破口,因地制宜,进行侧重于钾肥的三素配方施肥示范推广工作。省土肥站先后在荆州、咸宁等地召开现场会。配方施肥面积由1985年的4521-86万亩发展到1989年的5470.92万亩,占1989年播种面积的50.2%。微肥应用的作物,增加了水稻、小麦、花生施硼和棉花施锌等,面积由1985年的798.01万亩发展到1989年的1089.8万亩。1986年由有关单位成立了湖北省复合肥料技术开发联合体,在全省开始实施以半定量配方施肥为主体的复(混)合肥技术示范。全省化肥使用量由1985年的387.4万吨发展到1989年588.93万吨,其中磷肥增加57.5%,钾肥增加32.5%,复合肥增加108.2%。同时,为培肥地力,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重视和加强有机肥料工作的通知》,从1987年起,全省开始试验示范推广秸秆直接还田,面积逐步扩大。秸秆还田的作物,由水稻发展到小麦、油菜、棉花、桂花、甘薯12种作物,面积由1987年的165万亩增加到1990年的2220万亩,相当于还田标准氮肥13.9万吨,磷肥4万吨,钾肥18.5万吨。
桂花桂花树桂花夕J匕口J|HJwj?1H.U工k、VuJHWAJ^TXj/JU^-r/j*fC*/J-£相继兴起,较大面积应用的品种有缩节胺、802、多效唑、乙烯利、翠竹牌植物生长剂、喷施宝、叶面宝,生物钾肥等。1989年施用面积为1031.74万亩。全省肥料使用水平折纯氮平均每亩10公斤左右,氮、磷、钾三素比为1:0.4:0.35,其中,化肥约占60%,有机肥约占40%,化肥折纯氮平均每亩7.385公斤,三要素比为1:0.36:0.12。
年代初,省农科院、省石化厅、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先后建立了配合微肥厂,有的地县也开始创办配合微肥厂,微肥配合施用发展较快,年推广面积约250万亩,大都用于棉花、油菜、水稻、小麦、蔬菜、瓜果等作物。全省微肥应用面积由1990年的1397.23万亩发展到1992年的1592.91万亩。同时,还开展了一些综合性高新复合肥料试验示范,如开发宏力牌生物有机复合肥、绿浪牌高效叶面复合肥等。1992年全省肥料施用水平折纯氮平均每亩12公斤,氮、磷、钾三素比为1:0.42:0.38。其中,化肥约占65%,有机肥约占35%,化肥折纯氮平均每亩9.586公斤,三素比为?0.?0.17。
湖北已利用的肥料资源约有47类品种。全省肥料工作的发展行艾xi饪定:岀角饥肥刀土,拧W有饥肥W兀机肥和頊甘;丹特向无机肥为主;由单纯的肥量增加,转向肥料结构的变化;由只注重肥料的增产作用,转向注重对产品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和商业品质的影响。使其工作内涵与外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湖北绿肥资源十分丰富,常年种植绿肥面积居全国前四位。冬绿肥以紫云英(又名红花草子、草子绿肥)面积最大,占全省绿肥总面积的80%左右,主要品种有小叶紫云英、崇阳大叶、平湖大叶、早熟性宜都紫云英、咸宁紫云英、大悟紫云英、石首紫云英及80年代引进的浙紫5号、余江大叶、宁波大桥、湘肥3号等。苕子(又名蓝花草子)占全省绿肥总面积的5%-10%,主要品种有嘉鱼苕子、光叶紫花苕子、毛叶苕子等。此外,还有箭舌豌豆、蚕豆、豌豆、黄花目蓿。春夏绿肥有田菁、柽麻、绿豆、草木樨、大叶猪尿豆(响铃豆)、豇豆、引进的竹豆、花豇豆、扁夹山黎豆等。水生绿肥有细绿萍、红萍(满江红)、”三水“(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水花生又名水苋菜、革命草)、固氮蓝藻等。多年生绿肥有紫穗槐等。非豆科代用绿肥有肥田萝卜(又名满园花、菇菜)、油菜、大麦、。小麦等。豆科饲草绿肥有红三叶草、白三叶草等。非豆科种饲肥兼用绿肥有苏丹草、黑麦草等。还有水生、野生绿肥等。
—70年代,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桂花树价格特别是双季稻面积的扩大,肥料需求量的增大,各级领导重视发展绿肥,通过试验示范,改代用绿肥为豆科专用绿肥,改”三冬田“(冬泡田、冬坑田、冬闲田)为绿肥田,改一季绿肥为四季绿肥,并形成了粮肥、棉肥、果肥等绿肥轮作制,大量繁育、引进、开发、推广了大叶红花、水生绿肥及柽麻、箭舌豌豆、紫穗槐等优良新品种。推广绿肥高产栽培和综合利用技术,全省绿肥种植面积由1960年的364万亩,扩大到1977年的2119.73万亩,是湖北省绿肥种植面积的最高年份,达到了每3亩耕地就有1亩绿肥。亩产鲜草由600公斤上升到1500公斤。1977年总产绿肥青3179.6万吨,折纯氮14.31万吨。种子亩产量达到35公斤。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轮作制度的改革,复种指数的提高,化肥用量的大幅度增加,绿肥面积逐年调减。1979年减为1860万亩,1984年减为987万亩,亩产也由1500公斤萎缩到500公斤。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省人民政府重视和加强有机肥料工作,强调发展绿肥。农业部、省农牧业厅先后5次将湖北绿肥列入”丰收计划“项目,按照”三多一高“(即多品种、多途径、多用途、高效益)的指导思想,引进丁余江大叶、浙紫5号、宁波大挢、台湾绿豆、印尼绿豆,、中豌4号、花豇豆、竹豆、扁夹山黎豆等优良品种。选育了早*熟蚕豆”78—2“等品种。推广绿肥高产栽培技术,亩产又回升到800公斤左右。并积极发展经济绿肥,大力开展综合利用,绿肥的效益明显提高。湖北省种植绿肥的高潮时期,曾形成了”五花八门四季青“的局面。绿肥品种有”五花“,即红(紫云英)、黄(柽麻)、蓝(苕子)、白(草木樨)、紫(光叶紫花苕子、紫穗槐)等花色;种植方式有”八门“,即长期种、短期种、净种、套种、水面种、陆地种、插种、田边种。还可在果、茶、林间根据苗木年限种植冬夏秋绿肥。绿肥品种的最高年份面积分别为紫云英1700.17万亩(1977年),苕子231.79万亩(1976年),蚕豌豆84.65万亩(1976年),箭舌豌豆17.54万亩(1981年),田菁1.28万亩(1978年),柽麻48.48万亩(1978年),红萍83.48万亩(1977年),细绿萍1.37万亩(1981年),”三水“34.03万亩(1978年),紫穗槐5.69万亩(1978年)。绿肥种植面积,据1983年统计,全省10万亩以上的县、市33个,其中50万亩以上的个。1949一1992年全省绿肥面积见实际。
实际年湖北省种植绿肥面积
单位:万亩
价格年份面积年份面积年份?积年份面积
注:资料源于《湖北省农牧业统计资料》。
年省土肥站主编的《湖北省绿肥分布区划图》汇集于《湖北省国土经济地理图集》,该图集获199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农家肥
本文转载自
桂花树价格www.guihua19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