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价格: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
桂花树禽霍乱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鸡、鸭、鹅共患的出血性败血病,故又称禽出败。湖北禽霍乱常以散发流行,发病急、死亡快,易与鸡新城疫相混,是禽的主要病害之——,湖北各地均有所见。鸡、鸭染霍乱,病程短促,死亡率高,最急性的病初不显症状,突然扑翅摇头而死,尤以鸭摇头更明显,群众称为“摇头瘟”。据《湖北省畜禽疫病志》记载,50年代,此病常呈暴发流行。1955年,武昌县山坡乡大咀村的350只鸭群,发生霍乱病鸭296只,死亡271只。1956—1957年,恩施市灯塔、龙凤、白杨、屯堡、白果5个区10个公社发生禽霍乱病,死鸡1760余只。
年代,全省约有300万只家禽因患此病而死亡。如—1962年,在W新县囚此病死鸡34023只。1976—1978年,新洲县因禽霍乱流行,累计死禽55350只。80年代,全省有30-40个县(市)发生此病,由于加强预防,疫情得到一定控制。1980年,全省家禽发病307.72万只,死亡169.28万只。1989年,全省发病221-32万只,桂花树价格死亡90.35万只。1987年,全省进行疫情调查,在16个鸡场查出阳性的有11个场,抽查143只鸡,阳性鸡22只,阳性率15.4%,最高阳性率达75%。
禽出败病初期,可用抗生素治疗,或添加抗生素饲料可治疗慢性病鸡。湖北自1976年起,有计划地进行预防,当年注射禽霍乱铝胶苗50万只,以后每年预防,注射量约占总禽数的10%左右。进入80年代后,禽霍乱预防数逐年上升,年均为150万只。一些规模化、集约化鸡场也开展禽出败的预防工作。禽霍乱疫苗因菌型差异大,免疫效果不一,免疫期短,保护率低。从1984年开始,省畜牧局与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共同进行研究筛选新菌种,并在宜城县进行免疫对比试验,以改进制苗及免疫技术,推动禽霍乱的预防。各地反映鸭霍乱预防效果好,鸡霍乱预防技术和效果,仍需进一步摸索、探讨改进。
畜禽传染病中,除上述疫病外,还有些常见的人畜共患疫病。
狂犬病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多因被狂犬或其他带毒动物咬伤感染所致。临床症状主要以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致死。湖北狂犬病流行已久,多呈散发。1952年,广济县发生牛狂犬病,死牛3头。1954年,在鹤峰白鹿发生狂犬伤人。1955年,宣恩沙道区狂犬病牛3头,全部死亡。70年代后,养犬数增多,狂犬病日趋严重。据1981年1-5月统计,全省有黄冈、新洲、安陆、汉川、孝感、松滋、天门、嘉鱼、通城、随县、枣阳、巴东、长阳、武昌、汉阳等27个县92个乡146个大队病牛131头,病猪113头,病犬492头。同年年底,病牛增至640头,病猪增至298头,以后疫情逐渐扩大。1982年病猪788头,1983年增至2363头。1984年武昌洪山奶牛场和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奶牛队发生奶牛狂犬病,死亡15头。1985年统计,全省病犬1148只,狂犬病遍及农村、城镇。至1989年,全省有32个县发生病畜316头,死亡290头。对狂犬病的防制,国务院及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早在1981年,国务院及湖北省政府已发布《关于预防和消灭狂犬病的通知》,各疫区县(市)在当地政府领导下,自筹资金积极开展扑杀狂犬,预防注射狂犬苗工作。1981_1984年,全省多次组织对狂犬病的预防,在武汉、宜昌+、巴东、来凤、恩施、枝城、安陆、枣阳、京山、沔阳等市县进行预防,并收到一定效果。如来凤县组织兽医、卫生、民兵等万余人开展狂犬病预防工作,共用疫苗注射犬5万余只,并登记、挂牌。1991年,长阳县开展狂犬病防疫注射达10万余犬,以控制狂犬病的扩散,并减轻其危害。
从1964年起,对出口种猪及猪场的种猪进行多次抽査,到年,共査种猪4753头,阳性猪398头,占8.35%。1977年,检査24个猪场,査种猪1545头,检出阳性猪129头,阳性率为8.4%。1983年普査时,全省共检査119个猪场和6个地(市)州1637个生产队,检査种猪4913头,检出阳性猪50头,阳性率为1.02%。检査农村家庭养公、母猪10279头,阳性猪11头,阳性率为0.1%。1981年,钟祥、南漳等县从陕西、河南引进一批奶山羊,因检疫不严带入羊布病。其中钟祥县引进奶山羊3873只,布病阳性率达10%。1983年,全省共检査奶山羊5274只,布病阳性羊504只(后因奶山羊不适应湖北生态环境而全部自然淘汰h检査山羊1946只,阳性羊206只;检査绵羊2263只,阳性绵羊14只。由此查明湖北省的布病传染对象主要是奶牛、奶山羊,其次为猪。而奶牛主要集中在武汉、宜昌、襄樊、沙市等大中城市附近的奶牛场。1987-1989年,在全省疫病普査时,又抽査奶牛25462头,阳性牛1286头,阳性率为5%;抽査耕牛8372头,阳性牛117头,阳性率为1.39%;抽査羊5448只,阳性羊93只,阳性率为1.7%;抽査生猪10043头,阳性猪249头,阳性率为2.47%。
价格年,根据《全国布氏菌病防治规划纲要》与省地方病办公室共同划定省内布病47个疫区县,开展控制布病达标监测工作。至1992年,全省已有38个县(市)经检査达到控制标准。
湖北省防制布病,主要采取检疫隔离淘汰病畜而逐步净化。武汉市牛奶公司自1965年幵始采取检疫隔离、淘汰措施,并建立扩大健康牛群,卓有成效,奶牛的布病阳性率由I960年的32.8%下降到1989年的0.94%。沙市、宜昌等一些奶牛场,相继采取检疫净化措施,获得成效。为搞好布病防治工作,省畜牧局及省兽疫防治站曾多次参加全国布病防治会议和技术培训班。1980年4月召开的全省布病普査工作会议,统一检査方法和任务,各地先后举办12期培训班。1982年,为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曾派咸宁市的张思明、武汉市的盛银甚等到广西参加全国布病学习班,推广应用红平板检验方法,并邀请中国兽药监察所殷善述教授来湖北讲学,推动全省布病普査工作。1984年,省兽疫防治站夏帮或、周勇等从钟祥县罗汉寺种羊场饲养的西门达尔母牛流产分泌物中分离出一抹布病菌株,经鉴定并送农业部兽医生物药品监察所复核确定为牛三型菌。进入80年代后,由于引进外来良种猪,加之检疫不严,布氏菌病时在各地猪场出现。当阳市外贸良种猪场1989年暴发布氏菌病,发生猪流产、死胎、木乃伊、睾丸肿账等症状,并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此病已被纳入国家地方病防制计划,并要求湖北在“八五”期末达到全国布病控制标准。
寄生虫病普查情况
桂花树湖北省畜禽寄生虫的大面积普查始于1978年。50—70年代,主要是对血吸虫病和锥虫病幵展了防治工作。为了解畜禽寄生虫病的分布和危害情况,1978—1980年,连续3年由省畜牧局主持,华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协助,组织全省兽医骨干对全省饲养的猪、牛、羊、马、驴、驟、鸡、鸭、鹅、兔、犬、猫等13种畜禽,选择山区、丘陵、平原不同地形的8个地区的47个县(市)进行调查,共解剖大中小家畜310头(只匹)、家禽450羽,收集畜禽体内外寄生虫,结合过去收集的标本,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初步查明省内畜禽有221种寄生虫(边缘边虫未算在内),分属于70科136属。其中,吸虫29种(分属于11科21属);绦虫25种(分属于6科17属);线虫91种(分属于28科58属);棘头虫2种(分属于2科2属);蜘蛛昆虫49种(分属于15科30属);原虫25种(分属于8科8属)。按畜禽品种划分则有:猪39种,黄牛56种,水牛37种,山羊种,绵羊31种,马属动物20种,兔12种,鸡38种,鸭21种,犬10种,猫2种。并汇编出版了《湖北省家畜家禽寄生虫名录》和《猪寄生蠕虫图鉴》,为生产、科研、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科技资料。
年,对全省畜禽寄生虫调査的结果表明,不仅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而且混合感染多。据检查畜禽体内外寄生虫感染率为80%—100%;在同一只家畜身上同时感染2-10种寄生虫。从黄冈、孝感、宜昌、荆州、郧阳等5个地区5000多头猪及1000多只羊驱虫效益试验表明:每次驱虫后,猪头均重每天增加50克,羊头均重增加26克。全省畜禽驱虫覆盖面,由70年代的40%上升到90年代的95%。
桂花家畜血吸虫病防治
日本血吸虫病是人、畜(兽)共患的寄生虫病,湖北省流行此病的历史长久。据1975年在江陵凤凰山出土的西汉男尸查出血吸虫病虫卵,证实早在2100多年以前就有此病。据省畜牧局血防站调查,从1956年到1980年,省内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病的家畜有黄牛、水牛、马、驴、骚、猪、山羊、绵羊、犬、兔、猫等。湖北血吸虫病的分布,主要以长江、汉水流域为中心,西起宜昌,东至武穴,南抵通山,北到谷城。流行范围有U个县(市),84个农场,623个乡(镇),5600个行政村,疫区人口1000多万人,耕牛49万多头,累计有螺面积644万亩,患病人数227万,病牛6万多头。
桂花树湖北家畜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始于1956年,到1992年,全省病牛数由6万多头,下降到12554头,感染率由21.4%,下降到4.8%。在44个县(市)中,已有17个县(市)达到消灭标准,査不出病牛;3个县(市)达到基本消灭标准。30多年来,对防治此病,主要采取“査、治、防、管、灭”等五大技术措施。
桂花树检查不断改进查病技术,提高检出率,减少传染源的隐患。一是在病原学诊断方面,根据毛拗生物学特性,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对粪便孵化法改进为“试管倒插孵化法”,省时、省工,提高检出率。并在全省推广应用此项新技术,以代替过去长期沿用的“三角烧瓶孵化法”。1982年经农业部、中国农科院组织全国专家在现场考核评审,“试管倒插孵化法”被列为全国血吸虫病诊断先进方法之一,列入由农业部颁发的全国査病操作规程。二是在免疫学诊断方面,对环卵沉淀、间接血凝、荧光试验和免疫酶联等进行大量试验后,已在全省推广应用。三是从单一査病方法走向多种方法结合的综合诊断,如采一滴血可同时査出三种病,称之为“——血査三病”,推广“免疫学过筛,粪检确定阳性”等査病方法。省畜牧局60年代制定的《湖北省家畜血吸虫病诊断操作规程》已经多次修改,査病技术不断更新完善,有效地提高了检出率,对及时治愈病畜,消除传染源隐患,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桂花治疗采取大面积治疗和扩大化疗同步进行,不断提高病畜的受治率和治愈率,消灭传染源,使病畜每年受治率达90%以上,有效地保护家畜健康。为此,省家畜血防站经过30多年来的临床实验,探索寻找高效、低毒、廉价的防治药物。先后对酒石酸锑钾、二硫基丁二酸锑钠、锑一273、呋喃丙胺、六氯对位二甲苯、敌百虫、中草药、硝硫氰胺、吡喹嗣等10多种药物都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丰富经验。特别是70年代中期,新药硝硫氡胺问世后,对其剂型、剂量、疗程、疗法、毒性反应机理和副反应的处理等反复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经过3年努力,用人工感染的300多头病牛试验,终于找到了最佳的剂量、疗程和疗法。新药硝硫氰胺的推广应用,使全省血吸虫病牛大幅度下降,取得了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1979年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1982年获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1984年农牧渔业部将其列为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果奖之一。获奖人员有刘钟灵、曾宪光、徐明高、马丽华等4人。
桂花树预防与管理为防止家畜重复感染,主要采取加强粪、水、草“三管”为主的综合措施,科学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头牛粪相当于50-60个人粪,而人、畜粪便是感染此病的主要传染源。据科学测试表明:野粪中的畜粪占总野粪的80%以上,不论从传染指数、每天排虫卵总数及每日虫卵散布量,病牛均大于病人,病牛,每日吃草排粪饮水等,多在有水地方和钉螺密度髙的江河洲滩、沟渠及塘垸,使血吸虫病流行的3个环节相互联系,恶性循环,其流行传播作用,在湖沼型疫区更为突出。从1964年起,省家畜血防站先后在天门、阳新、当阳、沔阳、潜江、监利、洪湖、江陵、新洲、应城、武昌及汉阳等县建立“三管”(粪、水、草)防护试点,摸索出一套管理办法,实行牛有栏,猪有圈,栏外积肥,放牛人携带粪筐,随时收集散失的新粪和其他的野粪,并在田边地角牧场附近建粪窖,粪便堆沤发酵,生粪不下水田,建立安全放牧区和安全饮水泅水池,推广人工栽培高产牧草,推广秸秆氨化喂牛,以机代牛等等,以减少耕牛接触疫水的机会,使家畜感染率大幅度下降。
本文转载自
桂花树价格www.guihua19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