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微信快速咨询
咨询获优惠
13872196969
咨询热线·13872196969

专业批发,诚信经营

桂花百科

桂花树价格:分离出14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2018-11-11 12:21:03

  根据农业部的统一部署,湖北省70年代曾对畜禽流行病开展普查,80年代初也曾对全省种畜(禽)场的畜禽疫病进行调査。为加强领导,1987——1989年,省、地、市、县各级都成立畜禽疫病普查领导小组,组织专班。省农牧业厅成立由秦宏灿任组长,梅祖恩、孙英任副组长,甘士明、周勇、曾宪光为成员的省畜禽疫病普查领导小组,并在省兽疫防治站设立办公室,由甘士明任主任,周勇任副主任,秦为勋、张友帮为办公室成员,负责组织全省的普査工作。1987年制定普查方案,在潜江县进行试点,办技术培训班。1988—1989年,分两批对全省78个县(市)进行普査,并全部完成普査任务,受到农业部表彰。省畜牧局被评为全国畜禽疫病普査先进单位。1990年10月,通过总结,由秦宏灿任主编、梅祖恩为副主编,编辑了《湖北省畜禽疫病志》(已出版)。并在普査摸清疫情,总结防治经验的基础上,为制定畜禽疫病防治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从普査情况看,有些疫病虽得到了控制,但严重危害畜禽生产的疫病,仍时有发生。主要畜禽疫病及防治情况如下:
  猪病防治
  湖北猪病多,危害重,流行已久。50年代初主要有猪瘟、猪肺疫、猪丹毒、喘气病、仔猪副伤寒、肠胃炎等疫病。
  价格猪瘟俗称烂肠瘟,湖北猪瘟危害最为严重,流行面广,病死率高,居各疫之首。50年代初期,猪瘟流行猖撅。1953年,新洲县生捃兆亡卒高达30%,其中1/3是因猪撮病死。1954年,洪涝灾害后猪瘟流行于56个县(市),死猪45万头。1958年,全省又因猪瘟流行,死猪30多万头,占死猪总数的60%。1963年除黄冈、英山、蒲圻、竹溪、长阳、恩施等20个县外,有57个县发生猪瘟,病猪31万头,死亡27万头。直至1979年,全省猪瘟病猪下降到16万头,死亡14万头,减少近1/2。1980年,发生猪瘟8.9万头,又减少近1/2,死猪5.4万头,减少近1/3。1982年,因水灾疫情回升,69个县发生猪瘟16.5万头,死亡14.7万头。1986年后,猪瘟疫情在全省呈点状散发之势,没有大面积暴发流行。1988年,普査疫情时统计,虽有57个县(市)发生猪瘟,但全省病猪仅有36802头,死亡下降至34487头。进入90年代,仍有猪瘟零星散发,而发病率较低,1991年有21个县发生猪瘟,病猪5243头,死亡4811头,全省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

桂花树价格:分离出14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图片350

  由于对猪瘟尚无持效药物治疗,只有依靠疫苗预防。1951年,湖北开始进行猪瘟防疫工作,由省农业厅组织民间兽医学习注射技术。1952年,全省注射猪瘟结晶紫苗18900多头。1956年,农业部推广猪瘟兔化弱毒疫苗。1957年,省农业厅举办培训班,进行推广应用这项技术,当年注射192万头,并建立3月”春防“、10月”秋防“的猪瘟防疫制度,进入60年代,大面积推广应用兔化疫苗,省兽疫防治站安排专人负责制作种毒,并组织、供应猪瘟疫苗。先后于各地区的53个县坚持自制兔化弱毒湿苗,延续达20余年,年均制苗2000多万头剂,并从南京、郑州、兰州及省兽医生物制品厂组织猪瘟疫苗进行预防。1979年,省畜牧局在嘉鱼县召开猪瘟防疫制度改革现场会,改春秋两防为”一次普注、多次补注“的常年防疫制度。并先在嘉鱼、通城、潜江、当阳、京山、浠水、安陆等13个县试点,后在全省全面推开。1987年,省兽疫防治站获农牧渔业部”提高猪瘟免疫密度、降低生猪死亡率“科技进步三等奖。
  桂花为厂镉好猪温防疫工作,1980年省畜牧局召集有关县(帀)畜牧兽医站站长,在安陆县讨论制订了《湖北省畜禽疫病防疫规则:》,出版了《湖北省兽医防疫手册》。1965年按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及农业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猪瘟的标准》,开展达标验收。至1966年,全省有新洲、黄冈、黄陂、浦水、当阳、长阳、远安、均县、公安、荆门、钟祥、建始、潜江、天门、京山、松滋、五峰、兴山等33个县达到《基本消灭猪瘟的标准》。后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防疫工作放松,猪瘟未能消灭。1973年,为推动猪瘟防疫工作,全省又开展”基本消灭猪瘟“达标验收活动,到1974年,有32个县达到了《基本消灭猪瘟的标准》,1986年,为推进防疫制度改革,规范科学的免疫程序,由省农牧业厅制订颁发《湖北省控制猪瘟的标准》,经过6年的连续验收,到1992年全省已有56个县(市)达到控制猪瘟的标准。
  价格猪肺疫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猪的急性出血性败血传染病,又称”锁喉疯“、”猪出败“。多为散发,四季均有,大猪感染较少,急性病猪除败血症外,还出现呼吸困难,咽喉肿疼,张口伸舌,犬坐姿势,心脏衰竭等症状,多因窒息而死。1954年,猪肺疫多见于黄冈地区,红安、黄冈、新洲、阳新等14个县均有疫情,当年全省26个县发生猪肺疫。1963年,全省有H个县散发猪肺疫,病猪29万多头,死猪8.6万头。1979年猪肺疫病猪增加到37.5万头,死亡5.7万头。1985年,尚有49个县发生猪肺疫,病猪8.8万头,死亡2.3万头。据1989年疫病普查时统计,全省有63个县(市)473个乡镇,1426个村,发生猪肺疫头,死亡1S496头。其中,仍以黄冈地区的疫情比较严重,该地区所辖9个县(市)都有本病发生,发病数占全省猪肺疫发病总数的46.3%,死亡数占50%以上。猪肺疫早期治疗,有一定疗效。为预防本病,1952年开始注射猪肺疫氢氧化铝疫苗,当年在武昌、汉川、天门等地共预防注射多头。到1957年,预防注射量达到100万头。据统计,50年代末,预防注射量达300万头;70年代预防注射量超过1000万头,1979年达到1300多万头。从8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联苗,特别是在山区注重提高猪肺疫的防疫密度,使疫情得到缓和。90年代初,预防数量随着疫情得到控制而逐渐减少,1991年注射猪疫单价苗仅225万头。

桂花树价格:分离出14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图片351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苗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夏秋多发,冬季少发,常见败血及疹块型。败血型以体温升高、结膜充血、皮肤淤血、病程短,疹块型可见胸、腹、背肩、四肢等处皮肤发生方形、菱形、园形稍隆起的疹块,俗称”打火印“,病程稍长,常可自愈。偶见有以四肢关节肿胀,心内膜炎,呼吸困难为持征的慢性猪丹毒。猪丹毒流行,多见于宜昌、恩施一带。1954年,全省有43个县发生猪丹毒,宜昌、恩施两专署所辖之17个县均有疫情,约占1/4。长阳县津洋口一带,1953年因猪丹毒死猪3764头。因预防不力,到1963年,有55个县发生猪丹毒,病猪达30多万头,死亡65000头。到1979年,有71个县发生猪丹毒,病猪高达49万多头,死亡10万多头。。此后,由于加强对猪丹毒的防治,1985年猪丹毒病猪下降到12万多头,死亡19000头。1991年,虽有62个县发生猪丹毒,但病猪仅有23701头,死亡3976头,基本得到控制。猪丹毒病初用药治疗,有显著疗效。1955年开始作猪丹毒预防试点,预防25头,1956年预防猪丹毒达17万头。各地根据猪丹毒流行情况,春秋防疫时,有重点进行。70年代预防数达1000万头。到1979年预防数达到1500万头,创预防猪丹毒历史最高水平。80年代,由于猪丹毒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预防数量逐年减少,1989年下降到600多头。1992年全年预防注射猪丹毒苗210万头。
  猪喘气病是由霉形体引起以猪呼吸障碍为持征的慢性、接触性疫病(曾称地方性肺炎,猪支原体性肺炎)1953年,武汉市国鄂城、黄州等地发现类似病猪,群众叫做”叶肚子病‘1955年2月,黄冈专署农场制粉厂猪场发生此病,死猪330多头。后来孝感城关、鄂城城关和黄州镇等地也出现类似症状的病猪。1958年大办养猪场,猪群集中,饲养粗放,防疫不力,很多猪场多因暴发此病而垮。60年代,集体猪场减少,猪喘气病疫情逐渐减轻。1963年,猪喘气病只占猪传染病的4.7%。70年代初,因贯彻执行公私并举的养猪方针,再度兴办集体养猪场,猪喘气病再次扩大流行。1979年,省农业局畜牧局组织对全省70多个县种猪场进行检査,有阳新、通城、监利、宜昌、咸宁、武汉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省农科院等所属24个养猪场患喘气病,占种畜场的1/3。其中以地方良种猪患病更为严重。1982年,有72个县发生猪喘气病,病猪52万头,死亡42000头。当时,此病成为全省猪场的重大疫病之一,1985年以后,猪喘气病已得到了控制,由原来的年发病50万头下降到10万头。1991年,全省猪喘气病仅有17个县(市)发生,病猪20701头,死亡1156头。为防治猪喘气病,1959—1960年,湖北省农科所及湖北省畜牧兽医专科学校开始作猪喘气病防治的研究,试图研制疫苗,经20多年努力未获成功。1975年,农林部在广东省佛岗县召开防治猪喘气病经验交流会,颁发了《猪喘气病防治试行办法》。1978年,省畜牧局在监利县种畜场举办猪喘气病防治技术培训班。1979年,省畜牧局在通城县召开全省猪喘气病防治经验交流会,采取改善饲养管理条件,严格隔离、淘汰病畜、土霉素油剂治疗等技术措施,开展人工授精和培育健康猪群,取得良好效果。多数猪场控制了疫情,桂花树价格并按部颁发的《健康猪场监定标准》,对监利、通城、黄冈种猪场进行验收,监利县种猪场在省内首次达到“无喘气病场”的标准。后来,随着农村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完善,改善了养猪条件,猪喘气病已基本得到了控制。

桂花树价格:分离出14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图片348

  病猪以大肠粘膜发生粘液性、渗出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常有急慢性之分(曾称猪血痢、猪密螺旋体痢疾)。湖北原无此病。1977年,国营五三农场王书华曾发表有疑似猪密螺旋体痢疾的报道。1979年,北京市畜牧局防疫站站长项大实来湖北反映:由湖北荆州地区种畜场和省畜牧良种场提供的良种猪在京暴发猪痢疾。经省兽疫防治站秦为勋陪同到实地考察,发现这两地?临床症状病猪。1980年,省兽防站李复中陪同华中农学院教师王禹志,到省畜牧良种场采集病猪粪便分离到病原确诊。此后,省兽疫防治站夏邦或等也检出病源,进一步证实湖北有猪痢疾病,经追索其病原猪,是因1971年从英国引进长白种猪而带入的。
  为了摸清疫情,省畜牧局兽防站1981年在桑梓湖省畜牧良种场举办了猪痢疾普查培训班,制定了普查方案,组织力量普查了全省各地农、商、外、农垦等所属80多个场,查出阳性场22个,病猪234头(其中断奶幼猪137头。吮奶仔猪31头,母猪35头,肥猪28头,公猪1头),可疑病猪215头(其中断奶幼猪110头,吮奶仔猪34头,母猪65头,肥猪1头)。
  猪痢疾用药物或饲喂含抗生素添加剂可以治愈,但不能根除。故应淘汰病猪,更新净化猪群。1982年,省畜牧局与省畜牧良种场技术人员以剖腹取胎术建立SPF(无持定病原猪)初试成功,但一年后,因隔离不严而复发,故将该场猪群全部淘汰更新。其他猪场虽无临床病猪,亦并非根绝。进入90年代,由于各种畜场大量使用含抗生素类的配合词料或添加剂,临床已很少发现有明显症状病猪。

桂花树价格:分离出14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图片349

  价格猪传染性水泡病与豬C蹄疫是由猪肠道病毒和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症状相似,病程不一,以口腔、蹄、鼻、乳房等处出现水泡,体温升高,仔猪死亡,严重掉膘为主要符阯(。因內杯一、立亏炳)王染t铕,偶兄。水千或人友柄。砌3□泉尤口蹄疫的记载。1965年初,首发于武汉肉联厂,因从河南调进肥猪,宰杀后发现疫病带入。据当时检査该厂库存4191头猪,査出阳性病猪1951头,平均发病率为44.2%,有的栏最高发病率62.5%。该厂屠宰后的病猪,经兰州兽医研究所鉴定为“A”型口蹄疫,由于对此类病猪的肉脏头蹄未经无害处理而出厂销售,造成疫情扩散。同时,疫区病猪又被收购进厂饲养而集中暴发,形成恶性循环。扩散途径是运输工具消毒不严及调运生猪及仔猪未经检疫,导致疫情蔓延。从1966年以后,疫情时缓时急,从未中断。1973年、1983年及1992年,曾3次大流行。1983年,全省有61个县(市)发生五号病,疫点27000多个,病猪29.39万多头(病牛2900多头)。1992年,全省1779个疫点,病猪32784头;病牛329头。
  湖北省人民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牲畜“一、五号病”的防治工作,1966年成立湖北省防治指挥部,1972年成立湖北省扑灭猪传染性水泡病领导小组,先后有省政府领’导朱业奎、李夫全任组长。1983年,省政府成立防治牲畜五号病指挥部,先后有省政府领导韩南鹏、韩宏树、张怀念、王汉章等任指挥长,领导小组和指挥部下均设有办公室(在农业厅内),办公室人员由农业、商业、外贸部门抽调组成。各地也相应成立组织,以加强对该疫病防治工作的领导。按照国务院文件规定,防治该病,应贯彻早、快、严、小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定期普查、隔离封锁、消毒灭源、扑杀病畜等无公害化处理。同时,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在应用口蹄疫疫苗过程中,1976年在农业部畜牧兽医局的直接指导下,湖北省开展过口蹄疫鸭胚苗试验。1981-1983年,在武昌、浠水、新洲、洪湖、监利等15个县共注射预防疫苗达28.07万头。当时,虽对控制疫情起到一定作用,但因预防密度不高,保护率低,未能大面积推广应用。1986年起使用兰州生产的BEI灭活苗预防供港猪,至1989年,共注射出口肥箝力头仄。1990牛起縱裟在全省供港猪S地使用,到1992年共注射约100万头次。在防治水泡病方面,1973年省水泡病办公室派员到上海学习水泡病鼠化弱毒苗制作技术,并引回上海龙华四系猪水泡病鼠化弱毒种毒。省兽疫防治站主持举办制苗技术培训班。1973年以后,在光化、汉阳、安陆、浠水、鄂城、武昌、江陵等36个县自养小白鼠,自制疫苗,就地注射。省兽医生物药品厂专门增建水泡病疫苗车间,生产水泡病疫苗,经大量使用安全有效,对控制水泡病的流行起到积极作用。直至1978年,全省有38个县(市)共累计注射疫苗1187万头次。进入90年代,全省基本已无猪水泡病发生。
  猪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所引起猪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以鼻炎和鼻甲骨萎缩,临床表现打喷噎、流鼻粘液、拱地、擦鼻、鼻镜皮肤增厚、皱摺、鼻缩短或歪向一侧为待征,俗称“歪鼻猪”。此病是1972年9月从英国进口的40多头巴克夏种猪带入的,以上海口岸检疫发现后追踪来湖北调查处理,其中14头运到湖北后分配给黄冈地区、省畜牧良种场、省农科院畜牧队等种猪场饲养。当猪运到上海后直接运到湖北,上海动检所立即派人来武汉确认为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省畜牧局作出决定通知将病猪集中在省畜牧局和黄冈地区种畜场两地全部宰杀。1973年,宜都县红花套种猪场从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猪场引回种猪后,发现有症状病猪22头,最后将病猪及同群猪45头全部淘汰处理。1973年,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从病猪体内,分离出14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对进一步确定病情起到积极作用。1976-1989年,江陵、枝江、黄石等少数猪场发现个别典型病猪。1990年以后,全省已很少见有此病猪。
  牛病防治
  价格湖北对牛病防治历来作为重点,在省内危害严重的疫病有炭疽、牛出败、牛气肿疽、牛布氏杆菌病等。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已于1966年扑灭。现将常见牛病分述如下:
  牛瘟牛瘟是由牛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以粘膜,待别是消化道粘膜呈炎性变化为特征。建国前,有各种发生牛瘟和防治情况的记载。建国后,湖北未见牛瘟,1951年春,荆州地区建设科误报牛瘟,后经农业部派员和省农林厅家畜保育站共同诊断而予否定。为了防治此病,在江陵县就地制造兔化牛瘟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注射。并从1951年起,在荆州、黄冈、孝感、襄阳等地区继续开展牛瘟疫苗注射。1951-1952年,全省共注射牛瘟疫苗324146头次。1953年停止注射牛瘟疫苗,至今从未见有牛瘟发生。
  牛炭疽炭疽俗称“疔黄”,是由炭疽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剖检症状是以尸僵不全、血凝不良、腹部膨胀、脾脏肿大及皮下浆膜出血、胶样浸润等败血变化为特征。湖北流行炭疽病,历史上多见于牛、猪、羊、犬。1949年,省内局部地区已有发生炭疽病的记载。1950-1955年,在随县、枣阳、黄陂、麻城、蕲春、枝江、柹归、郧县、均县、来凤、胜利(1952年由罗田、麻城、黄冈县境析置兵堡县,后改为胜利县,1955年撤销该县,其辖境划归罗田、麻城县)等41个县发生炭疽。1953年,全省因炭疽等症死亡耕牛数万头,死亡率约占耕牛总数的3%。红安县1953年6月1日至15日因炭疽等病死亡耕牛149头。60年代,炭疽病在各地呈点状散发,常因炭疽病造成人畜死亡。1961年,襄阳县因炭疽病死牲畜391头,至1962年病人159人,死亡4人。光化县1962年因炭疽病死牲畜166头,病人81人,死亡3人。I960—1963年,先后发生炭疽病的县达35个,病畜5297头,死亡2277头;病人412人,死亡19人。襄阳石桥、光化白莲、均县肖川等地疫情严重,连年发病。光化县白莲区的光化公社炬光、红光两大队,3年内死畜154头,病26人,有的生产队耕牛全部死绝,出现人力拉犁代耕现象。60年代后,由于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平整土地,致使埋葬地下带炭疽芽胞菌的死畜尸骨暴露,导致70年代疫情抬头,年年发病,1973—1978年5年内全省发生炭疽67次。其中,1975年是历史上发病最多的一年,12个县(市)报告发病16次,病畜734头,死亡276头;病人148人,死亡2人。全省1977年有30个县(市)发生炭疽病畜798头,死亡406头;病人408人,死亡12人。进入80年代疫情得到了控制,各地坚持应用炭疽芽咆苗预防注射,炭疽病已大为减少,1984年全省只有两县两村发病,病牛13头,死亡6头。1985年有4县5村发生炭疽病,病牛5头,死亡3头。进入90年代,此病极少发生。1992年,武汉牛奶场发生一起奶牛炭疽病,汉阳蔡甸发生一次炭疽病,经及时处理扑灭了疫情。炭疽病多因炭疽杆菌芽胞污染牧草、饲料或剥食病牛而污染环境,经消化道或伤口感染。发生疫病时,各级地方政府立即上报,并组织农牧、卫生、公安、商业等部门深入现场采取紧急措施防治,抢救病人、病畜,销毁或深埋畜尸及隔离消毒等综合措施,迅速扑灭。对疫区及周围受威胁地带,采取连续多年注射疫苗预防。到1985年夏秋季,炭疽病仍在个别地方零星发生,进入90年代,仅偶尔零星发生个别病例。
  桂花树牛气肿疽气肿疽病俗称“黑腿病、爬腿猴”,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以牛为主的反刍兽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以肌肉丰满部位发生炎症水肿,按压患部有捻发音、跛行为特征。1950-1953年,牛气肿疽病流行于随州、枣阳、襄阳、应山、大悟、浠水、红安、胜利、阳新、当阳、宣恩、利川等23个县。1964年,又有远安、枝江、通—
  全省共有肿疽病牛4040头,死亡830头。襄樊市1950—1985年调査,其所辖6县2市77个区均有气肿疽病,有病牛18419头,死亡15519头,死亡率为84.2%。枣阳县1951年气肿疽病牛3375头,占存栏耕牛的7.8%,死亡3200头,死亡率为94.8%。牛气肿疽病在襄樊市的流行以50年代初最严重,全市病牛17729头,占总发病数的96.3%,死亡15124头,占总死亡数的97.5%?自1951—1989年,应用牛气肿疽菌苗免疫,全省坚预防39年,收到显著效益。50年代预防数年均为50万头,60年代除1963年外,其余年份预防数年均为20多万头。70年代后期,疫情已基本控制,仅少数个别山区预防20多万头。80年代初,预防数由10万头降至5万头左右。进入90年代,全省已基本停止了疫苗注射,未见疫情发生。

桂花树价格:分离出14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图片347

  价格牛出败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传染性败血病”(简称牛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以急性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散发性传染病,常见牛突然发病,高热和肺炎,呼吸困难,有时表现急性胃肠炎和内脏的广泛出血。50年代初,牛出败是牛的重大疫病之一。当时有麻城、红安、鄂城、孝感、大悟、通城、京山、沔阳、秭归、巴东、建始、枣阳、郧西等27个县流行,累计病畜9700多头,死亡3500头。1950年,浠水县因本病死牛452头。1952年来凤县发生病牛1225头,死亡405头。1958年,蕲春县各乡镇流行巴氏杆菌病,病牛达2302头,占当时存栏的5.5%。郧县1952年至1962年,10年间发病3213头,死亡2033头,致死率为63.2%。60年代,牛出败流行最为严重。1963年,有47个县发生牛出败,病畜60928头,死亡8360头。1964年,罗田、蕲春等36个县发生出败病牛7215头,死亡1141头。1979年全省病畜1836头,死亡654头。1982年,有29个县(市)发生牛出败660头,死亡,iul-iviuijt£——\ipz,/ryi“iu丄头。1992年,有13个县(市)发生牛出败病136头,死亡63头。各地从1951年开始预防牛出败病,当年预防数近1万头,至1959年达到70万头。60年代,年均预防数在50万头左右。到70年代,年均预防牛出败病150万头左右。进入80年代后,由于防疫队伍不稳定而对牛出败病预防时紧时松,但总的趋向是发病率下降,疫情逐渐减少,年均预防数为100万头。1990—1992年,年预防数下降为75万头,只是在少数县(市)的个别乡村,仍有牛出败病发生。
  价格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牛肺疫,是由牛丝状支原体(霉形体)引起的以黄牛为主的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以肺、胸膜和胸部淋巴结发生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肺炎,常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为特征。此病始见于1956年1月,武汉市食品公司从内蒙购回老残牛1400余头,因未经检疫而作食用牛,带入疫病。当年1一8月,该公司共宰病牛225头,其余牛赶迁汉阳县索河乡放牧,引起该乡梅丰、联丰的两个公社耕牛染病倒毙18头。同时,由于防范不严。国营武汉畜牧场奶牛染病死、宰9头,后经华中农科所、农学院、省农业厅、武汉市乳肉管理所作”补反“检查126头奶牛,阳性63头,可疑反应49头。1958年,农垦局由新疆引进一批奶牛,分配给阳新县综合农场192头,引起一场一社发生牛肺疫,死亡150头,屠宰47头。同年7月,潜江县商业局由内蒙东林旗沙蕊哈拉牧场购回黄牛95头,未经检疫带进病牛,于蚌湖区钟市、张兴公社放牧饲养,引起该病流行,至1961年6月,该县23个公社75个大队共发病牛1084头,死亡829头,死亡率达76.5%。疫情严重的蚌湖区范新公社幸福一队7头黄牛全部死亡。该队因无牛耕地而借来2头牛也相继病死,后又贷款4000元买回3头牛,均染病死亡。1958—1965年,潜江县辖三江、蚌湖、熊口、城关、浩口、张金、总口、周矶等区(场)的60个大队发生牛肺疫,病牛1216头,死亡人|口_T‘,I、*V-JI--?VJR/JU3,K-HIV-Jits,/I、再扩散。1956年,国营武汉畜牧场奶牛发病后,即进行封锁、隔离,将健牛、轻病牛、可疑牛、分群专人饲养,对有价值及有治愈希望者积极治疗,对无价值和无治愈可能者予宰杀处理,病死牛一律烧毁,对阴性健康牛注射牛肺疫苗预防。同时,在武汉市区的武昌农场、公私合营奶牛场、省农业试验站、申新纱厂、部队、机关等牛奶场及郊区黄牛进行预防,全市共注射牛肺疫苗2100头。阳新县综合农场发生疫情后,除隔离治疗外,宰杀病牛51头,对疫区周围受威胁的黄牛注射疫苗174头,占应注射数的76%。由于潜江县疫情大,病畜多,流行时间长,自发病后,省农业厅多次派员到当地帮助诊断治疗预防。1961年省农业厅派员到河南滑县学习牛肺疫兔化弱毒苗制造技术,并派员去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购回种毒,安排专人自行生产疫苗,供应给潜江县注射牛肺疫苗14003头,占全县黄牛数的80.1%。由于初次注射,缺乏经验,出现肿尾、烂尾、掉尾、臀肿等反应牛2282头,占注射牛肺疫苗总头数的16.3%。在这期间,因对耕牛使役较重,夏季蝇蛆孽生,局部发炎易感染溃烂又不易愈合,而致牛掉尾的有1071头。后经反复试验,改生理盐水稀释为氢氧化铝胶稀释,改尾尖注射为肌肉注射,攻免疫时间以降低反应率。1963年12月,又改用兰州兽医生物药品厂生产的牛肺疫藏羊化弱毒冻干苗注射14360头,占全县黄牛数的79%,其中出现反应牛955头,反应率为6.9%,重反应牛33头。以后连续5年采取”补反“检测和预防注苗的方法控制疫情,直至1965年处理最后1头病牛。1966年停苗后,曾对此疫病进行普查,全省再无同类病牛。90年代初,湖北已达到全国消灭牛肺疫的标准,经农业部验收,宣布为全国第一批消灭牛肺疫的省。
  羊病防治
  桂花树湖北羊病多以寄生虫病危害为重,疫病较少发生。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少数地方偶见羊痘,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1980年,湖北首见羊蓝舌病(国内称七号病)。蓝舌病是由呼肠病毒引起的绵羊、山羊及牛等反刍兽的传染病。以唇肿、口腔及胃肠消化道糜烂、鼻舌发绀成蓝紫色,体温升高,白血球减少等症状为特征。1980年,襄阳县泥咀区赵冲种畜场对其所养的绵羊怀疑有蓝舌病,经3年多的观察送病料到武汉病毒所作电镜检查,诊断为蓝舌病,根据临床症状,发病时间与库蠓活动盛期(8—10月份)有明显的季节性。1982—1984年,共发生病羊132只,死亡38只。后经商请云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作血清学检査,用琼脂扩散凝集试验,鉴定为蓝舌病,中科院武汉病毒所也从病料中分离出蓝舌病病毒,从而湖北被确定为全国内地首次发生蓝舌病的第一个省。病羊主要发生于从新西兰进口的考力代羊、美利奴羊等纯种细毛羊,本地绵羊发病较少。1984年11月,省畜牧局主持举办蓝舌病普査技术培训班,组织人员对荆州、宜昌、咸宁、襄樊4个地区的重点牛、羊场进行普査,虽然经检査有阳性牛、羊,但未发现临床症状。同年12月,襄阳赵冲种畜场因血清学检出阳性羊,故将全场300多头绵羊全部扑杀淘汰。1985—1989年,在襄樊、鄂西等地绵羊示范场和种羊场均发现蓝舌病。其间,宣恩县发现临床症状病羊23只,死亡8只;1989年,襄樊市暴发绵羊蓝舌病,发病2576只,死亡641只。其中,襄樊市种畜场发病1503只,死亡521只。为防制蓝舌病的蔓延,根据农业部畜牧局的指示精神,省兽防站发出”关于防制蓝舌病的通知1984年,云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从湖北送检病料中分离出一株“湖北毒株”。此后,该所研制出羟基灭活菌,1989年在襄樊市进行免疫试验获得成功,并将该项目列入了全国“八五”
  计划里大科扠成呆的叉项目作进一步研究。1990年,石雨省张念祖、安徽省周维翰等来湖北武当山举办全国蓝舌病疫区省参加的蓝舌病媒介库蠓普査培训班,推动了各省库蠓普査工作。
  桂花家禽疫病防治
  湖北家禽饲养多,禽病危害严重,常年鸡的死亡率为30%以上(包括出壳后一月内雏鸡),年平均死亡500万只左右,主要有下列疫病。
  鸡新城疫又名亚洲鸡瘟(俗称鸡瘟),是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快、死亡率高。1955年,南漳县九集、胡营、刘集等地暴发鸡新城疫,死鸡15万余只,死亡率达95%以上。1956—1959年,孝感地区的安陆、云梦、孝感、应城4县先后发生鸡新城疫,死鸡100万余只。1962年,在宜都、当阳、武汉、罗田、新洲、孝感、安陆、咸宁、通山、京山、潜江、随县、光化、咸丰、利川等51个县流行,病鸡5S0多万只,死亡282万只。以后每年除少数山区外,鸡新城疫广泛流行,至1981年,有54个县(市)发生鸡新城疫,病鸡354万只。全省鸡瘟疫情时起时伏,1985年病鸡达388万只,是鸡病中最大的疫病。1990年,鸡新城疫随着预防工作的加强而逐渐减少。1992年统计41个县(市)病鸡38.6万只,死亡29.94万只。
  从1952年起,湖北应用鸡新城疫苗预防,当年注射15万只。但全省预防注射工作,极不平衡,时断时续。1954年,因无冷藏设备等原因而停止。1956年恢复预防,1960年预防已达2038万只,后因“文化大革命”影响,鸡新城疫预防一度放松,70年代防疫数仅有200多万只,到1976年后才恢复到2000万只左右,进入80年代每年预防约3000万只。随着养鸡事业的迅速发展,专业养鸡户和养鸡场的不断增加,鸡新城疫作为养鸡大敌而引起重视。到年,预防量高达5000多万只。1986年,省农牧业厅颁发《湖北控制鸡新城疫标准》。90年代初,年预防鸡新城疫超过1亿只,占养鸡饲养数的70%。1992年,全省有武昌、安陆、京山、当阳、潜江、天门等42个县(市)达到控制标准。为推动全省鸡新城疫及整个禽病防治工作,1984年,省畜牧局在当阳县举办疫病诊断培训班,普及推广防疫技术。省畜牧局先后两次举办全省禽病防治学术交流会,对有关场、站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促进养鸡场鸡新城疫防治。为了进一步提高鸡新城疫防疫密度,省兽疫防治站于1981年在潜江熊口兽医站进行I系苗气雾免疫试验,直至1990年,全省有安陆、宜城、天门、枝江、潜江等30多个县(市)推广应用3000多万只。1992年,由李复中、华安龙、秦为勋等40名专业人员以“鸡新城疫I系苗气雾免疫”的成绩显著,获省农业丰收计划二等奖。同时,开始应用鸡新城疫V4株苗免疫试验。并在全省普遍采用雏鸡20日龄左右用I系苗滴鼻首免疫,2月龄成鸡用I系苗注射(或喷雾)的免疫程序,开展鸡新城疫免疫抗体监测观察免疫效果等技术,提高鸡新城疫预防质量。至此,广大农村已无鸡新城疫大流行的现象。
  本文转载自
  桂花树价格www.guihua1998.com

首页首页
短信短信
电话咨询
苗木热线
13872196969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品质服务、诚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