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价格:同时要求在具体执行中注意处理好六
价格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广大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展开,农业三场也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为T总结农业三场改革和实行生产责任制的经验。1981年12月,省农业局和省财政局联合在通城县召开了全省农业三场工作会议。会议在充分肯定全省农业三场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指导下,大力发展工副业生产,狠抓扭亏增盈工作的成绩,并对当时各场的生产责任制形式作了肯定,主要形式有:1)统一经营,联产计酬责任制;2)按纯收入比例分成责任制;3)单一的联产计酬责任制;)统一管理,包干到户,独立经营责任制;5)小段包工,定额计酬责任制等,前三种形式占80%以上,各种生产责任制的核心内容是搞好“包、定、奖”,即:“包”就是生产单位或个人承包一定的生产任务;“定”就是给承包者规定必要的生产条件和职权;“奖”就是根据完成任务的好坏,给承包者必要的奖惩。这次会议使全省农业三场进一步提高了认识,为广泛推行生产经营责任制奠定了基础。1982年2月,省农业局正式下达了《关于国营农业三场建立和健全生产责任制的试行意见h指出:国营农业三场建立生产责任制应当是长期不变的。并规定各场在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时,应坚持“四不变”、“五统一”的原则。“四不变”即性质不变、体制不变、方针不变、核算办法不变;“五统一”即统一经营、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核算、统一调配劳动力。具体到一个场,究竟选择哪一种责任制形式,应当是“原则一致,形式多样”,要因地制宜,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掌握好统与分的限度,宜统则统,宜分则分,逐步建立双层经营体制。同时要求在具体执行中注意处理好六个问题:1)认真处理好承包指标与奖赔比例问题,正确处理三者利益关系;2)注意抓好各方面的综合平衡问题;3)关于级别工资问题,既要打破“铁饭碗”,又要对老职工加以适当照顾;4)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要广辟就业门路,促使农业三场商品经济有个较大辟发展;5)劳保福利问题;6)合同制的管理问题,应运用法律手段,切实保证合同兑现。《试行办法》出台后,全省农业三场从单一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轨道。为了确保生产责任制的顺利进行,从1983年起,省农业局开始对沔阳县九合垸原种场等10个大场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目标管理,使这10个面积占全省农业三场总面积10%的场,经济效益稳定占全省场的70%以上。同时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开展各有特色的承包责任制,如郧县原种场面积只有几百亩,连年亏损,到1984年累计亏损几十万元,自当年7月该场实行招标承包责任制,黄仕保揭标承包后,;即实行劳动、人事、用工一系列配套改革后,使这个小场一举成为跨行业、跨体制的金牛企业集团,经济效益一直居全省农业三场之首。
价格随着农业三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其财务管理办法由过去的“统收统支”和“收支两条线”,相应地转为财务包干制。1977年3月,省农业局和省财政局颁发了“关于修改国营农业三场盈利和折旧上交办法的通知”,规定主管部门对亏损场的弥补调剂额不得超过盈利场盈利的40%;按规定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桂花树价格全部留场,主要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添置,加速农业机械化步伐。这一办法使农业三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加强,为了加速农业三场财会人员和管理人员知识的更新,贯彻农业部和财政部颁发的农业三场第一部规范化的行业性会计制度——《国营农业三场会计制度(试行草案)》,省农业局从1978年开始在省农业干部学校开办农业三场场长培训班和会计培训班,以后每年办一期,一直至今。
年1月,省农业局和省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颁发〈国营农业三场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1)农业三场实行一级核算,两级管理,由场部统一核算盈亏,分场或生产队为报帐单位,对外不发生财务关系;2)农业三场发生的职工子弟学校支出,政法人员经营支出、血防经费、老年职土生活费等政策性、社会性的开支,以及各项补贴经费都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计划内;3)农业三场实行财务包干的办法,对于一般的场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盈余留用,亏损不补”的办法,对于在上年一定3年不变,增收留场、减收不减上交任务;对于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较差的场,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定额补贴,一年一定,结余留用,超亏不补”,限期扭转亏损的办法;4)亏损的定额补贴,由核定主管局的农业事业费中补贴60%,其余40%由同级财政从机动财力中弥补,从而使国营农业三场财务管理体制逐步过渡到财务包干体制。同年,经省农业局和省财政局共同核定,对计划内管理的三场(当时为217个),省财政按政策性亏损核定一定的比例拨给包干补贴资金,具体办法为:农作物原(良)种场按当时实际祌植面积每年一亩定补10元,种畜场按生产种猪每年一头定补200元,园艺特产场按果、茶、桑、药不同作物分别每年一亩定补7—10元。
年,省农牧业厅和省财政厅制订了《“七五”时期国营农业三场继续实行财务包干的实施办法》,其中规定:1)对农业三场应根据提供的原(良)种数量和政策性、社会性负担情况,实行不同的财务包干办法。对有定额上交任务的,统一按占用国家固定资金和生产周转金年末数的1%—1.5%提取;2)定额补贴指标的核定:原(良)种场按三圃(含亲本繁殖)生产面积和提供合格的原(良)种数量核定,种畜场按核定的基本生产种畜存栏数和提供的纯种或保种数量确定(注:上述两类场的定补基数实际仍按80年办法执行,其基数至今保持不变),园艺特产场、种蜂场一般不再给予生产性定额补贴,如担负事业任务,根据任务给予必要的事业经费补贴;3)定补标准和额度,以县为单位算帐;4)业务主管部门和科研事业单位委托各场的科研和试验项目,采取“谁给任务谁给钱”的办法,进行有偿服务,财务包干体制实行后,农业三场的经济效益稳步上升,尤其是扭亏增盈工作成效显著,亏损面由80年代初期的40%下降到丹江口市召幵了全国农业三场扭亏增盈现场会,大力推广了湖北省扭亏增盈工作的成功经验。
价格通过完善财务包干体制,从1985年起,全面开展农业三场财务效益目标管理和最佳财务效益场、最佳财务管理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评比活动,并于1989年3月首次采用财务微机汇总获得成功,并沿袭至今。其中财务效益目标管理活动得到农业部和财政部的肯定,被誉为农业三场财务管理的新创举,也表明湖北省农业三场财务管理水平跨入全国领先行列。
进入90年代以后,全省农业三场通过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走市场经济发展之路。1991年5月,省农牧业厅和省财政厅在武昌联合召开了全省农业三场工作会议。省农牧业厅厅长邓道坤将农业三场多年的发展经验概括为四条:1)搞好调整,坚特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拓宽了种子生产和企业发展的路子;2)建立健全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企业内部引入了竞争和风险机制;3)加强了经济核算,完善了效益目标管理工作;4)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和有效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并提出今后农业三场发展目标为:在发展社会化的大农业中发挥基础示范作用;在搞好社会化服务,推进科技兴农中发挥先导作用;在建立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中起带头作用;在建立新的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区域综合开发,促进收入大幅度提高方面起到样板作用。省农牧业厅、省财政厅于1991年12月、1992年3月和10月先后联合颁发了“八五”时期全省农业三场建设和发展三个综合性指导文件——《湖北省“八五”期间国营农业三场继续实行财务包干的规定》、《湖北省“八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湖北省农业三场试行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旨在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积模效益、集团化外向型的发展路子。并进一步完善了财务包干办法,其中规定:1)对在”七五“期间各年度盈亏相抵后盈余在3万元以上的场,在”八五“时期实行包干上交风险基金的办法,基数一定5年不变,按1990年固定基金和周转金(流动资金)年末数的1%及”七五“期间盈亏相抵后年均盈利额的8%核定数额之和确定。风险基金实行两级管理,50%上交省财政,50%按财务隶属关系交地、县財政专户储存,由财政部门同主管部门掌握使用。2)按农业三场实现净利润扣除包干上交风险基金后余额的10%顶抵国家拨入生产周转金,增加生产周转金总额。3)定额补贴按”七五“基数不变,补贴到场。4)科研和试验项目,仍坚持谁给任务谁负担经费的原则。5)实行多向统筹,建立职工退休养老基金制度。
年,省农牧业厅为加强对农业三场的管理,在厅内设立T企业管理办公室(挂靠计财处),负责全省农业三场管理职能。企业办成立后,10—11月份即与省财政厅联合举办了4期由各地、市、州、县农财两家主管和分管三场工作的财务负责人及各场主管会计参加的财会培训班,全面贯彻农、财两部共同颁发的《国营农牧渔良种场财务会计制度》,切实提髙全省农业三场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同年11月,省农牧业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在荆州召开了各地、市、州农业三场财务负责人会议,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确定农业三场工作的指导思想,即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在坚持一业为主的前提下,着重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因地制宜兴办各类产业,促进全省农业三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各项改革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农业三场的投资和社会、经济效益
桂花树年代以前,湖北省农业三场由于实行”统收统支“的办法,其各项基本建设以及生产经营,基本上是由国家基建拨款和财政生产周转金解决。1971—1980年,省、地、县对农业三场弥补亏损2175万元,投放流动资金2002万元,‘改造资金2807万元,基本建设资金1871万元,生产性补贴653万元,合计9508万元。1981—1985年,仅省拨流动资金325万元,改造资金847万元,基本建设资金542万元,救灾资金470万元,联营资金350万元,工副业周转金810万元,合计334.4万元,。1986—1990年,各级财政无偿投入农业三场各类资金4200万元*。1991年,仅省投入农业三场工副业周转金250万元,安排改造资金247万元,救灾资金170万元,合计667万元。1992年,仅省投入工副业周转金150万元,安排改造资金405万元,合计555万元。1985—1992年,国家安排粮棉生产贴息贷款累计6400万元。
实际年湖省农业三场社会效益及生产情况粮食总产量(吨)
皮棉产鼂(吨)
其中:良种籽棉(吨)
桂花水果产量(吨〉
桂花树茶叶产量(吨)
生猪出栏(头)
其中:种猪(头〉
药材产量(吨〉
桂花树蜂蜜产量(吨〉
良种苗木(万株〉
种禽(万只)
桂花树鲜鱼产量(吨)
蚕种(万张)
续表
本文转载自
桂花树价格www.guihua19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