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微信快速咨询
咨询获优惠
13872196969
咨询热线·13872196969

专业批发,诚信经营

桂花百科

桂花树价格:大田示范一般亩产可增加10左右

2018-11-11 12:22:12

  浠水油菜白系浠水县农家品种,由该县李店区袁畈乡农民李义成于1939年从当地白菜中混合选育而成,属白案型半冬性油菜品种。1940年春,浠水县发生较严重冻害,当地品种白油菜普遍受冻害减产,而该品种受冻害较轻,桂花树价格此后,浠水油菜白品种逐渐扩大到邻近地区种植。从1954年开始,省农林厅对全省重点产区的地方品种进行调查、征集和鉴定,浠水油菜白被评为地方良种。1956年,湖北省农业综合试验站将该品种引到黄冈、武昌、荆门、恩施等地作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性鉴定,结果均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25%左右,因而确定为油菜优良地方品种在各地试种推广。1961-1963年该品种参加全国首次白菜型油菜区试,产量居首位。1985年浠水油菜白在全省栽培47.54万亩,到1992年在三熟制地区还有零星种植。
  白果甜油菜系麻城县农家品种,属白菜型半冬性油菜品种。其成熟期较早,抗寒,耐病力较强,菜籽含油量较高,1954年以后被评为地方良种,1961—1963年参加全国首次白菜型油菜区试,产量居第二位。在全省各地都适宜种植,在长江流域各省表现良好。60年代它是湖北省鄂东地区油稻稻三熟制栽培的当家品种之一。80年代中期仍有少量栽培。90年代已基本淘汰。
  桂花白油1号系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1966年用白菜型品种与甘蓝型品种有性杂交育成,属白菜型冬性油菜品种。待点是冬性强,抗寒,有利于抵御倒春寒。湖北黄陂、孝感、荆州等地60-70年代均有栽培。80年代已基本淘汰。
  价格甘蓝型油菜优良品种
  胜利油菜。属甘蓝型冬性迟熟品种。1954年引入湖北试种,1955年在荆州、黄冈、孝感等地推广,一般比当地油菜增产3-5成。1957—1958年种植125万多亩,占全省油菜种植面积的64%。该品种适应性强,全省各地均可种植。1985年全省种植面积47.19万亩,到1989年全部淘汰。
  甘油3号系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1961年从胜利油菜中经单抹选育而成,属甘蓝型半冬性中熟品种,适于两熟地区或三熟地区栽培,在湖北省不同地区、不同茬口种植均表现较好。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为1976年,达59.18万亩。1985年种植面积为13.2万亩,到1989年全部淘汰。
  华油8号系华中农学院1969年用甘蓝型中熟品种“川农长角”与甘蓝型早熟品种“红杆油菜”杂交育成,属甘蓝型中早熟品种。1974-1975年参加华中地区区域试验,产量居第一位。该品种在旱地或水田油稻稻三熟区和油稻两熟区均可种植,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年份是1982年,达20.39万亩。1985年种植6.7万多亩,到1990年已全部淘汰,农林43属甘蓝型半冬性中熟品种,1976年由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从日本引进。1978-1980年在黄冈、黄梅、随州等县(市)农科所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比甘油5号增产0.5%_16.5%;但英山、广济县(今武穴市)农科所同时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却比甘油5号减产5.5%—10.28%。宜昌地区试种4年,均表现丰产。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是1985年,达89.92万亩,占全省油菜总面积的16.6%,到1992年在宜昌还有零星种植。
  甘油5号系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1970年用钴607射线14万伦琴处理胜利油菜干种子,从后代变异株中选育而成,属甘蓝型半冬性中早熟品种。经多年多点鉴定和示范结果表明,其丰产性、稳产性能均校好,适宜性较强,宜在油一稻、油一棉两熟地区和部分油稻稻三熟地区种植,1981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70年代末开始推广,1985年全省栽培面积H3.9万亩,居应用良种面积之首,是湖北省油菜当家品种之一。到1992年,全省已基本淘汰。
  中油821系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1976年用苏。早3号与(白油1号/云油7号)F3X[(甘油3号/甘油1号)F2X7—5]F,杂交选育而成,属半冬性中熟品种,苗期和蕾期较长,具有冬春双发特点,冬前生长稳健,入春后生长迅速,花期集中,成熟期适中。该品种是继甘油5号后的新品种,适宜于多熟制地区种植。80年代初期开始推广,由于推广速度快,配套措施硬,于1990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到1992年全省栽培面积521万亩,占全省油菜总面积的65%,成为湖北省历年油菜品种中应用面积最大、所占比直最萵的品柙。
  桂花杂交油菜利用情况
  价格年秋播开始在浠水、蕲春、广济、汉阳、松滋等30多个县,试种由华中农学院育成的甘蓝型自交不亲和系杂种油菜,从中选出“211X华8”、“211X75—53”等优良组合投入生产使用。杂交油菜具有苗期生长快、抗寒性较强、成熟期比较早、增产潜力大等特点,1979年全省示范面积扩大到8万多亩。但因抗病性较弱,并受亲本种子的繁殖及制种能力的限制,未能投入大面积推广应用,年,华中农学院傅廷栋教授发现并利用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育成了我国第一个低芥酸“三系”配套的杂交优质油菜新品种——华杂二号。该品种芥酸含量在1%左右,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在80%以上,营养成分是常规油菜的3倍,产量高,比常规油菜品种增产10%以上,比其他优质油菜品种增产15%以上,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广泛适用于二熟和三熟制地区种植,抗寒性强,遇上“倒春寒”,基本无分段结实现象,结实率比常规油菜高20%以上,湖北省农牧业厅粮油处和华中农业大学,为了开发以华杂二号为主的系列杂交优质油菜新品种(组合),从亲本繁殖、杂交制种、高产栽培到品质检测上制定了一整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确保了产量和质量,到1992年全省示范面积达到6.32万亩。为今后加快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是本省油菜生产向优质与高产发展的重大突破。
  低芥酸、低硫甙油菜品种(系)的示范应用情况普通甘蓝型油菜品种,菜油脂肪酸中的芥酸含量高达40%—50%,超过国内外规定小于11%的优质标准,由于芥酸含量高,导致菜油营养价值低,再是饼粕中硫甙含量高达120—180微摩尔/克,超过国内外规定小于30微摩尔/克的优质标准3-5倍,致使高蛋白菜饼只能做肥料,不能做饲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省从年秋播开始,在浠水、蕲春、英山、崇阳、武昌、监利、沔阳、谷城、荆门、天门等10个县(市)试种。由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的6个低芥酸油菜品系,并从中选择出比较优良的品种(系)有“81002”和“81007”,实行区域性连片种植,采用适时早播、重施底肥、增施硼肥、早施追肥、加强菌核病预防等技术措施。到1985年,全省示范应用面积达到7.46万亩,并初步掌握低芥酸油菜的生育特性,隔离繁种、品质检测及高产保优栽培技术,为发展单低(低芥酸)、双低(低芥酸、低硫甙葡萄糖甙)油菜生产打下基础。该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成果,于1991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寧奖。到1991年,单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到115.8万亩,占全省油菜面积12.6%,比上年扩大17.1万亩;在全国的位次由上年的第二位上升到第一位。单产达到101.5公斤,比上年增产7.5公斤。品种结构由推广单低品种(中油低芥一号,中油低芥二号)改为大部分推广双低品种(华双一号、中双二号),双低油菜面积由1991年的57.4万亩扩大到1992年的70.3万亩。
  ④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
  湖北省油菜耕作制度历史上主要有油稻、油棉、油玉等一年两熟种植方式。1949年以后,随着稻田和棉田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布局的合理化,油菜耕作制度也在演变,根据不同地区的生产特点,将油菜适当地安排到作物布局中去,以协调地力的用养、劳力、肥料的合理利用,达到一季增产,季季增产,持续增产的目的。
  水稻两熟制主要是油菜一中稻两熟制和部分油菜一晚稻两熟制,这种耕作制度,是油菜栽培中的一种较古老的耕作制度和主要栽培形式,分布地区很广。50年代初,湖北省普遍采用。50年代末,约占全省油菜播种面积的1/3左右。60—70年代,由于双季稻的迅速发展,中稻面积大为减少,因而油菜一中稻两熟栽培面积比例随之下降。但在人少田多、水肥条件较差的平原丘陵地,、y-JI—

桂花树价格:大田示范一般亩产可增加10左右的图片403

  鄂北地区随着稻田耕作制度调整,扩大了油菜一水稻两熟制的栽培面积。1985年,全省油菜一水稻两熟制轮作栽培面积为160万亩。水稻一油菜两熟轮作制水旱栽培,可以改造山区冷浸形成的次生潜育化稻田。由于油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不少根、叶、花残留在田里,而且根部经常分泌有机酸作用于土壤,培肥了地力,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从而促进中稻高产。水稻一油菜两熟栽培季节矛盾小,油菜单产高,经济效益好,很奎群众欢迎,是具有发展前途的耕作制度。
  价格桂花树双季稻三熟制鄂东双季稻地区最先采用这种耕作制度。自5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双季稻起,油菜双季稻栽培制度也随之开始试验、示范、推广。浠水县十月大队自1963年发展油菜一双季稻以后,油菜单产逐年提高,水稻单产也大幅度增长。到1975年,双季稻亩产量连年超过千斤(500公斤),油菜亩产量超过70公斤。
  价格全省油菜、双季稻复种面积1976年为83万亩,占油菜种植面积的35.8%。此后9年发展较快,1985年达到195.42万亩,占油菜种植面积的36.1%;占水田三熟制面积342.48万亩的57.46%。其中最多的年份是1982年,油稻稻三熟面积为221.15万亩。1985年以前,湖北油菜一双季稻连作栽培主要分布在鄂东南和江汉平原地区。
  为了调节劳力、肥料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使各种作物平衡增产,湖北省一些地方还实行以油菜一双季稲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轮作换茬制度。如早稻一秋黄豆一油菜,早稻一旱粮(桂花、高粱、荞麦、甘薯等)一油菜,早黄豆一晚稻一油菜等。孝感县联盟大队,随着稻一豆一油(麦)的推广,粮食、油菜产量逐年增加。1967年,这个大队开始试种秋大豆,至1975年发展到吨,上升到1974年的860吨;秋大豆茬油菜亩产量122.5公斤,比双季晚稻茬油菜亩产87.5公斤增产40%。
  油菜一棉花(或高粱、桂花、烟草等)旱地两熟制主要有油菜一棉花和油菜一粮食两种类型。油菜、棉花栽培是建国前已经实行的一种油菜栽培制度。1949年以后,随着棉花栽培技术的改进,新品种的推广,油棉两熟发展很快。虽不及水田油菜面积大,怛亩产高而稳定,在油菜总产中占有较大比重。油棉两熟在栽培上通常采用宽窄行移栽油菜,套种棉花。至60年代初,全省油棉两熟栽培面积约40万亩,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麦棉两熟面积扩大,油棉两熟面积减少20万亩左右。1976—1985年,全省油棉两熟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旱地粮食油菜两熟制主要分布鄂北旱地和部分丘陵岗地。旱地粮食作物包括桂花、髙粱、甘薯和部分经济作物,如花生、烟叶、麻类等,采用旱地粮食一油菜两熟制,粮食收后直播或移栽油菜;或油菜套种在粮食作物行间。70年代这种油菜耕作制度发展到30万亩左右,1985年达到57.69万亩。至1992年,这项耕作制度面积减少到6.16万亩。
  栽培技术的改进情况:1949年以前,湖北省油菜栽培品种基本上是白菜型,播种时有边整地、边施肥、边开穴点播或条(撒)播的习惯。鄂东和江汉平原一带,有少数婢方采用育苗移栽和对部分移栽油菜进行田间管理外,撒播油菜一般不进行管理。因而栽培十分粗放。1949年以后,湖北省的油菜栽培技术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改进。
  改白菜型油菜为甘蓝型油菜。湖北省1954年从四川省引进甘蓝型油菜品种(胜利油菜)试种,比白菜型油菜表现出明显的增产优势。此后,逐步实行改白菜型油菜(浠水白、本地白油菜〉为甘蓝型油菜。50年代末,栽培面积约30万亩;60年代末扩大到TO万由;/u十iv口刑人w夕、太u乙兮u力闳0±yoo十,口胤尖wj米叫^、万亩,占油菜面积的88.5%。在推广过程中,经区域试验鉴定,从诸多甘蓝型油菜品种中,选定“甘油5号”为主要推广良种。1978年秋,在全省开展多点试验示范,组织推广。1980年,种植53.9万亩,1981年为124.7万亩,1985年达213.9万亩,占当年油菜种植面积的39.46%,占甘蓝型油菜种植面积的44%。该品种在全省各种油菜耕作制度地区都适应。据1979-1982年连续3年进行的32个油菜主产县68个试验示范点的结果分析,甘油5号平均亩产139.12公斤,比同熟期甘蓝型对照品种甘油3号亩产111.42公斤,高出27.7公斤,增产24.8%。1982年,甘油5号的试验示范推广,被评为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二等奖。80年代初开始推广中油821,由于中油821具有产量高、抗性强等特点,进而替代甘油5号,成为当家品种,到1992年,全省推广面积达521万亩,占全省油菜总面积的65%。

桂花树价格:大田示范一般亩产可增加10左右的图片405

  桂花树改直播为育苗移栽。湖北省种植油菜1949年前均采用直(撒)播方式,保收面积小,单产低。1958年,云梦、松滋、麻城、黄陂等县就开始进行油菜育苗移栽,并从旱地向水田发展。1974年以后,此项技术逐步推广。全省从1976年开始,推广育苗移栽。随着甘蓝型油菜的推广和水田油菜的发展,育苗移栽作为发展油菜生产的一项主要措施。在水田地区应用油菜育苗移栽,有效地克眼季节矛盾,使油菜成为水田耕作制度中很好的配套作物,促进水田油菜的迅速发展。油菜育苗移栽后,返青快,生活力强,成活率高,死苗缺棵少,产量高,是一项有效增产措施。应城县在晚稻田直播油菜(10月14日播)与大苗(7片绿叶)移栽油菜(11月10日移栽)进行的对比试验:直播每亩2.2万株,实收亩产66.05公斤;移栽每亩1.2万株,实收亩?产115.55公斤,移栽比直播亩增产菜籽49.5公斤,增74.9%。蕲春县对育苗移栽油菜同移栽期不同叶龄叮斤奴)勺广苴的天示;^仃试膛。玷米我明:砂栽田b斤球盯利《片叶的亩产分别为178.5公斤和166.5公斤,比4片叶亩产分别增产28.8%和19.5%。随着三熟制的发展和甘蓝型油菜的普及,油菜育苗移栽面积逐年扩大。1976年,全省育苗移栽面积为90万亩,1985年上升到271.32万亩,占油菜种植面积的56%;1992年扩大到663.21万亩,占油菜种植面积的72.47%。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对普及甘蓝型油菜、扩大水田油菜,解决两熟、三熟制的季节矛盾起了积极作用。

桂花树价格:大田示范一般亩产可增加10左右的图片404

  桂花树桂花树改旱地油菜为水田油菜,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田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在旱地种植中,油菜栽培与其他作物在土地利用、肥料分配、季节安排等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湖北省水田面积大,在这方面粮油争地的矛盾较小,因此,从70年代后期起,湖北省大力推广改旱地油菜为水田油菜,把油菜生产的重点放在发展水田油菜上。水田油菜配套是油稻稻或油稻,与麦、豆、肥等作物轮作。此种复种方式,比麦一稻、肥一稻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是提供肥料。亩产100公斤的油菜籽,通过饼肥、茎杆、落花、落叶、果壳等途径还原于土壤,总共可提供氮素8.8公斤(相当于硫酸铵44公斤)、磷素3公斤(相当于过磷酸钙16公斤)、钾素16.5公斤(相当于硫酸钾17公斤),增加水田肥力。由于水旱轮作,土壤通透性得到改善,土壤中有毒物质大大减少,微生物活动增强,加速了有机质的分解,使土壤速效养分增加,有利培肥地力。据孝感市农科所1978年测定:油稻稻土壤的水解氮为4.32毫克/100克土,水解氮占全氮的比例为3.99%,而肥稻稻这两项分别为3.24毫克/100克土和3.02%。省农科院1980年对油稻稻与肥稻稻的经济效益的试验进行测定:油稻稲亩产油菜籽118.6公斤,其后作双季稻亩产.839.3公斤;肥稻稻,绿肥后作双季稻亩产799.55公斤。油稻稻不仅比肥稻稻多收一季油菜籽,还增产5%的稻谷。1976年,全省水积的74.7%。1992年,全省水田油菜面积达到521万亩,占油菜总面积的64.9%。
  改不施硼肥为增施硼肥。60年代以后,随着甘蓝型油菜面积的扩大和耕地复种指数的增加,土壤中水溶态硼含量不断减少,影响油菜的发育和产量。因此,湖北省从1978年开始组织油菜施用硼肥的多点试验示范,边示范边推广,施用面积由1978年的52万亩扩大到1982年的312万亩。据对1978—1981年全省32个硼肥试验点结果分析,施硼能有效地防止油菜“花而不实”。每亩油菜施用0.25-0.5公斤的硼砂,可增产油菜籽26.45公斤,增产幅度为12.7%_65.6%。大田示范一般亩产可增加10%左右。油菜施用硼肥技术,1982年同棉花施硼一起被评为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二等奖。
  改单一施肥为合理施肥。针对油菜生产中盲目施肥、偏施氮肥的不合理情况,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以平方根多项式为数学模型和回归旋转设计,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根据不同土壤肥力,确定亩产菜籽100—125公斤范围,油菜氮磷钾经济施用量及其配比。1983—1985年进行了742个点次示范,平均亩产107.85公斤,比习惯性施肥增产31.2%,1985年示范应用面积87万亩。1991年配方施肥面积626.17万亩,占油菜种植面积的68.42%。该项技术的研究应用,改进了油菜施肥结构,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1986年该项施肥技术成果被省人民政府授于科技进步二等奖。油菜施肥技术一般为基施农家SE1000-2000公斤,标准氮肥30—60公斤,磷肥30-60公斤,钾肥5-10公斤。追施苔肥尿素5-10公斤。抽苔、盛苔期喷施0.2%硼肥。
  ⑤病虫害防治
  本文转载自
  桂花树价格www.guihua1998.com

首页首页
短信短信
电话咨询
苗木热线
13872196969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品质服务、诚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