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苗:对几种进口牛作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
2018-11-12 01:40:14
单位:万头
注:本表数据均来源于省统计局资料。
年,全国商品牛基地县调査、统计资料反映:当年随州、枣阳、襄阳、宜城、安陆5个基地县(市)存栏的杂交牛有130496头,占存栏总数的22.66%;出栏牛85249头,出栏率为14.76%;冻精配种56380头,占母牛配种总数的37.16%。上述指数均远高于省内其他非商品牛基地县。
建国后,湖北养牛业的经营体制几经改革,并分阶段制订r-些具体的政策。
年为农民个体私有养牛阶段。这一时期为了保护耕牛,主要是实行严格的禁宰、限售政策。1950年4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加紧春耕生产运动的指示》和《关于发展春耕生产十大政策》中指出:“各地应采取有效办法保护耕牛,繁殖牲口,防治牛瘟流行。”“保护耕牛、牲口,禁止屠宰耕牛,桂花树苗奖励添买耕牛,禁止强迫租牛、借牛。民间租借耕牛,或以人工换牛工者,要根据双方自愿,牛租、牛工多少,由双方面议,不得强借、强换,政府或农会,不要限制牛工、牛租。畜养耕牛者,交公粮时抵作一口人或扣除一定消耗,或减派负担。”“凡坏分子杀害牲口……不论属于公家的、别人的、自己的,一律严励惩办,决不姑宽。”1950年11月,省人民政府颁布《湖北省保护耕牛办法》,规定严禁宰杀和贩卖犊牛、能耕作的耕牛和能生育的母牛。买卖老病残牛供应宰杀、食用,要经区以上人民政府检验许可。到1951年6月,中南军政(行政)委员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先后发布11号有关保护耕牛的指示、办法、条例和布吿,以保证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54年后,湖北省有少数耕牛作价入社,到1955年,约有60%的耕牛作价入社。
年为集体所有、统一使用的养牛阶段,强调养用结合,坚持实行奖励繁殖政策,以发展耕牛。
树苗农业合作化开始后,湖北的耕牛除极少数偏远地区外,绝大部分收归集体所有。由于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加之在耕牛作价、兑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一些农民淡薄了传统的养牛、爱牛、护牛的观念,争相用好牛、快牛,管用不管养,管用不管繁,造成许多地方出现好牛用垮,快牛用死,母牛不繁殖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耕牛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全省各级政府对耕牛在集体所有制条件下》指出:“牛、马、骡等大家畜目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将来实现机械化以后,仍然有广泛的用途。加速大家畜的发展,对促进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全面繁荣,具有重大意义。”规定“现有的大家畜应归各生产队所有,作价包给生产小队词养和使用,保本保值,各生产队不要轻易调动,1962年,社队养牛普遍推行”定专人、定头数、定饲料、定满膘、定繁殖、定肥料、定工资、定奖励“和”包配种、包保胎、包养幼畜“的”八定三包“责任制,此后,全省普遍贯彻了中南局关于耕牛繁殖的重奖政策。1972年,中共湖北省委在《关于农村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规定》(简称”一百条“)中明确奖励办法:”繁殖一头小牛,养到周岁,由社员讨论评定,奖励饲养员相当的工分或小牛价值的1/4“(群众叫做”一条腿“的奖励办法)。
—1982年期间,全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分田未分牛,因耕牛所有制界限不明确,养用矛盾突出,造成死牛现象严重。统计资料表明,1979—1981年,全省耕牛存栏数下降近30万头。
树苗年以后,普遍实行耕牛作价到户,逐步恢复户有户养户用政策。为进一步落实省农委1982年9月在安陆县召开的全省耕牛生产现场会议的要求,即提倡实行四种耕牛饲养管理责任制形式:一是作价到户,保本保值,增殖归己;二是因牛作价,落实到户,分期还款;三是作价到组,专户喂养,联户使役,繁殖分成;四是作价到组,轮流喂养,联户使役等,使全省耕牛生产趋向稳健发展,1985年后,随着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全省90%以上的耕牛由集体作价到户,实行户有户养户用,从而调动了社员养牛、爱牛的积极性。在此以前的几年里,湖北商品牛率一直不高,其主要原因是牛价偏低和商品牛市场流通不畅(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因素)。当时统购价规定,作为商品的老残牛,每头价格150元,至多也只有250元,过低的价格严重制约了农村养牛、售牛的积极性。因此,尽管湖北商品牛基地建设工作与其他省同时起步,牛的杂交改良数量亦不算少,但仍改变不了役用牛过剩,而商品牛出栏率又上不去的局面。1988年,省内市场牛肉价格与猪肉价格持平(每公斤5.6-5.8元)。1989年,牛肉价格继续上升,每公斤售价为6.1—6.6元,比猪肉价高出0.5_0.8元,牛皮价格亦随之上升。在良好的市场与价格的驱动下,农民搞改良、养菜牛的积极性日益上升,养牛业因而得到较快发展。
品种资源及改良
①地方优良品种
江汉(滨湖)水牛是中国地方良种水牛之一。主产于江汉平原的江陵、石首、公安、监利、洪湖、天门、潜江、沔阳、松滋、钟祥、荆门、京山、枝江、当阳、孝感、黄陂、云梦、汉川、鄂城、嘉鱼、黄冈、新洲、浠水、蕲春、广济、黄梅、汉阳、武昌以及武汉市郊的东西湖、汉南等地。成年公牛平均每头体重544.6公斤,母牛519.4公斤,体大力强耐久,性温顺,耐粗饲,适合于水旱田和湖区耕作役用。恩施山地水牛主产于鄂西南的恩施、建始、巴东、利川、宣恩、咸丰、来凤、鹤峰等县,抗病力强,耐粗饲,适合于海拔400—1200米山区耕作。成年公牛平均每头体重为524.67公斤,母牛512.14公斤,耕作能力稍低。
桂花树郧巴黄牛主产于郧阳地区的竹山、竹溪、房县及神农架林区。耐粗饲,抗寒抗热,抗病力强。平均每头体重:公牛422.85公斤,母牛329.55公斤。体型较大,具有较好的役肉兼用体型,行动敏捷,善爬坡,役力强而持久,适合于山区水、旱田耕作和山区运输。
枣北黄牛主产于枣阳县北部、东北部和光化、襄阳、随县的北部。在品种形成过程中受南阳牛的影响,体力强大,拉力强。平均每头体重:公牛402.4公斤,母牛303.9公斤。适合于雨量偏少的黄土岗地和旱地耕作,是中国优良地方牛种之一。
树苗黄陂黄牛主产于黄陂县北部低山丘陵地区,为大别山黄牛中的大型。平均每头体重:公牛292.6公斤,母牛271公斤。耐粗耐劳,适合于水田和旱地耕作,有较好的产肉性能。
桂花树恩施黄牛主产于恩施地区的利川、恩施、建始、巴东、宣恩、咸丰、鹤峰、来凤等县,是湖北省西南山区一种小型役用牛。平均每头体重:公牛294.67公斤,母牛218.99公斤。耐粗饲、性温顺、繁殖力强,役肉兼用性能不高,适合于山区放牧和坡地、小块梯田耕作。
②引进品种
桂花树建国后,湖北省先后从国内外多次引进优良品种,少者1一2头,多者达500多头。50年代后期,引进(包括国外赠送)的品种有印度摩拉水牛、陕西秦川牛、河南南阳牛、内蒙古三河牛、苏联红色拉脱维亚牛等。1957年,印度总理尼赫鲁给湖北赠送了两头摩拉水牛。1974年,国家又将巴基斯坦总理布托赠送给周恩来总理的50头尼里牛,分配给湖北25头。70年代,引进英国海福特牛、巴基斯坦尼里/瑞菲牛、澳大利亚抗旱王牛和婆罗福特牛,联邦德国、奥地利的西门塔尔牛。80年代,引进美国荷斯坦(黑白花)牛、巴基斯坦辛地红牛及丹麦荷斯坦奶牛等,进行饲养繁殖,并和本地牛进行杂交,以改良地方品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西门塔尔牛、尼里/瑞菲牛,其次是抗旱王牛和秦川牛,是湖北黄、水牛改良所用的主要品种。
③品种改良
树苗—1957年,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处在荆门县双喜社办水牛繁殖点,当时繁殖母牛百余头,连续3年繁殖率均达70%以上,因此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奖状。1958年,农业部在荆门县掇刀公社召开南方耕牛繁殖现场会,向湖北乃至全国推广荆门的经验。1961年,安陆县在全县开展评选公牛活动,每个大队评选出1一2头种公牛,县农业局统一制作铝质”种公牛“牌,实行挂牌登记,由县粮食局统一供给精饲料。未评选上的公牛,全部阉割,较好地解决了野交滥配、近亲繁殖、品种退化的问题。1963年,农业厅根据省委、省政府指示,组织省畜牧局和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在江陵县岑河区三岔公社办水牛繁殖样板,水牛专家邱膏泽等人通过4年的研究,摸清了当地水牛繁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母牛劳役过度,不易发情配种。提出了”改夏配为春配,抓冬膘促春配“和”夜间査情,清晨配种,役繁兼颐‘’等综合技术措施,使全公社母牛繁殖率由29%提高到98%,该公社由缺牛社变成余牛社。由于推广此经验,对解决滨湖地区役牛严重不足的问题起了重要的作用。
桂花树湖北在注意地方优良品种选育的同时,还利用引进的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如1956年,国营“五三”农场试用印度摩拉水牛与本地水牛杂交。60年代,枣阳、光化、宜城、襄阳、随县等地,先后引进秦川牛、南阳牛100多头,建立耕牛配种站50多处。1965年,省畜牧良种场和江陵、钟祥、荆门、京山、潜江等县引进摩拉水牛与江汉水牛杂交,建立公助民办配种点(户)60多处。华中农学院在应山县孝子店用南阳黄牛与本地黄牛杂交。为全面开展牛种改良,促进养牛业的发展,在农业部、省委、省政府、省计委的重视和扶持下,省农业局1974年在武昌南湖创建了以牛的冻配改良为主的牲畜品种改良站,省财政累计投资600多万元。1980年,省品改站已初具规模,其所属的种牛场、冻精室、液氮厂全部建成投产,是仅次于黑龙江省的全国第二大站,可年产冻精80—100万颗,液氮120万立升。为实现研究、试验、推广三结合的建站方针,华中农学院、省畜牧鲁医研究所和省畜牧局抽出一批专家和技术骨干投入建站工作。省牲畜品种改良站先后引进了海福特、婆罗福特、抗旱王、西门塔尔、辛地红、摩拉、尼里/瑞菲、荷斯坦等一批国外良种牛和庙垭(即郧巴黄牛、秦川等国内良种牛。同时,引进了一批先进设备进行冷冻精液生产,用以改良湖北的地方黄牛和水牛。为充分发挥良种牛的作用,省牲畜品种改良站一贯重视科学养牛、养好种牛,掌握各种引进种牛的特点。1974-1984年,该站先后多次制订和修改种牛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坚持按种牛饲养标准制定饲料配方、日粮标准,精、粗、青料合理搭配,定时定量喂饲料,给高产牛补词鸡蛋等;坚持每天两次给牛进行梳刷,夏天给种牛舍安装排风扇和淋浴降温,冬天给种牛舍增温保暖,i水牛喂热水;并自行设计安装一个供牛群轮流运动的电动圆盘运动架以及在每栋牛舍前均安装直索运动架和小型运动场,使种牛得以充分运动,增强体质。为提高母牛的繁殖率,干部和技术人员一道对发情母牛进行日夜跟踪观察、记载,做到适时配种,开展“一管准”的配种活动(即一个发情期只配一次种);对性能差的公牛使用电刺激和注射睾丸酮增强性能和提高采精量进行试验。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品种的种牛,除进行初生、1月龄、3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2岁、3岁、5岁的体尺、体重测量和登记外,还对种牛的体温、呼吸、脉搏3个常规生理指标分季节作定时测定。在充分收集、整理各项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本地自然持点,由童碧泉、曹瑞皋整理并撰写了《几种国外引进牛在武汉地区的适应性》的调查报吿,曾在全国专业会议上交流。1982年,省牲畜品种改良站聘请华中农学院杨玉芬参与指导,对几种进口牛作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通过全国专业会议交流,测定结果及生统分析经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及有关专家陈幼春等认定,这是全国首创的高水平的研究活动。
湖北省牲畜品种改良站建成投产后,曾先后举办牛的人工授精技术培训班20期,培训骨干约1200人次。为解决水牛冻配受孕率低的问题,1983—1985年,该站与华中农学院、荆州地区畜牧兽医站、荆门市农牧局联合在荆门团林进行技术攻关,初步摸索、总结了湖北水牛发情、配种的规律。这项技术在全省推广后,使水牛冻配受胎、产犊率由15%—20%提高到35%—40%,达到丁国内先进水平。1985—1988年,省牲畜品种改良站组织有关地、县开展了先进罐点的评比活动,表彰、奖励了一批先进罐点,使单罐配种数和冻配受胎率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牛冻精配种“千头罐点,万头县”的目标。1988年,按照农业部颁发的《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工作条例》的精神,结合本省实际,省徃畜品改站组织了全省牛人工授精员的等级评定工作,并由省农牧业厅审核颁证。襄阳县峪山镇牛人工输精员刘云合,从1976年开始搞冻配工作,因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农业部和省、市、县的奖励,不仅被评为特级输精员,而且被破格评定为畜牧师。1989年,按农业部统一部署,该站组织力量,在随州、枣阳等5个基地县(市)开展了黄牛改良效果普査。普查资料被收进国家资料数据库,受到农业部的表彰,并给曹瑞皋、陈平、王朝松等颁发了全国黄牛改良和黄牛改良效果普査奖状。为探索黄、水牛杂交改良的途径,省牲畜品种改良站与华中农学院、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协作,利用杂交优势选育新的黄牛、水牛品种,以增加乳、肉、役力。即采用西门塔尔牛改良本地黄牛,向乳肉兼用方向发展;采用尼里/瑞菲牛改良本地水牛,向乳役或乳肉兼用方向发展。湖北省牛种改良和繁殖工作,自1974年进入有计划、有安排以及较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以后,到1992年,全省累计有60个县(市)试验、推广过牛冷冻精液人工配种工作,累计配母牛60.89万头,生产良种杂交牛28.7万头,为建国后头26年改良数总和的51.9倍。
桂花树饲养技术
桂花树湖北省农村养牛历来以放牧为主,春耕以后到秋末为放牧期,牛可采食青草。冬春则以舍饲稻草为主,加喂棉饼、棉籽、红薯、高粱、桂花、米糠等,有的还煮米粥喂之,或饲以少量麻油、泔水之类。对孕牛、产后母牛、犊牛、种公牛都添加不同成分的营养饲料,开春更特别注意营养的补充。在耕作期间还注意耕牛的作息,勿使劳役过度。夏天防止中暑,冬天拴于房舍、牛舍中,注意保暖。有的还加盖御寒物,如麻袋、棉絮等。
建国后,湖北农村仍多沿用传统的养牛方法。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全省各级政府都很重视养牛业,对牛的饲养、管理、黑殖、改良等均有具体的政策规定。农牧业部门常年组织进行试点,总结推广养牛经验,表彰养牛模范。通过印发典型材料,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科学养牛技术。主要是抓好春季催膘复壮,组织耕牛评比,评出一类、二类、三类膘情和等外嫖,秋季贮草备料,冬季保暖越冬管理。开展选种选配活动,有计划的选留种公牛,总结选种选配经验,提高受胎率。推广孕牛饲养管理制度,即不准干重活,不使急牛,不打冷鞭,适当补料等。60年代前期,各地在一批示范点的带动下,推广铡草喂牛,短草拌料,对稻草进行碱化、钙化处理等方法,提高草料的营养值和消化率。发展集体养牛后,人民公社、生产大队都兴建了透光通风、清洁卫生的牛舍,改善了养牛条件。1992年,省内一些地方把秸秆気化、饲草青贮和杂交牛育肥工作结合起来办综合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全省除襄樊市与毗邻河南的少数地方以及一些养牛专业户、养牛模范户尚能坚持铡草喂牛和精细管理外,大部分地、县畜牧场及农户耕牛的饲养管理仍比较粗放。
产品情况
本文转载自
桂花树苗www.guihua19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