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苗:湖北省农业局科教处处长张岐山参加了
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省农牧业厅制定了《关于中等农业学校教育改革的意见》(10条),其中主要改革措施有:①缩短学制,畜牧兽医专业由五年改为四年,其他专业均由四年改为三年;②调整专业设置,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突出重点,办出特色,积极改造老专业,增设新专业;③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办学;④深化招生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实践生、不包分配生和定向招生的招生办法,改招收高中毕业生为初中毕业生,改统招统分为”面向农村、指标到县、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改单一的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为兼招收一定比例的农村知识青年,改全部包分配为兼办不包分配班;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⑥改革学校管理体制,中等农校实行省、地市州农牧业部门双重领导,以地市州为主的管理体制,扩大学校的自主权,调动办学积极性。同时,为了给山区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促进山区经济发展,1986年,省农牧业厅决定拨专款在宜昌、郧阳、恩施(鄂西自治州)农校开办山区班,面向贫困山区县(市)定向招生,至1992年累计拨款70余万元,为贫困山区培养毕业生700多人;⑦根据各农校的现有规模和办学条件,到1990年要求全省农校在校学生人数平均每校达到500人左右。并增加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年10月,农牧渔业部在湖北鄂西自治州以鄂西农校为现场召开”全国中等农业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根据会议提出的改革招生分配制度,实行农业学校与业务部门、与教育部门横向联合,以及坚持在思想道德、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三方面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等措施,省农牧业厅要求各农校重点抓好深化改革、增强应变能力,不断地为农村输送中等专门人才,改革招生分配制度,桂花树苗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改造老专业、增设新专业,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桂花年以后,由于农校规模普遍发展较快,基础设施条件没能满足教学需要,影响教学效果。为改变这种状况,省教委1989年组织有关部门对全省2000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进行了预测,以推动农业教育的深化改革。1989年7月,省农牧业厅在襄阳农校召开了全省中等农业教育政治思想工作经验交流会议,通过表彰先进,加强了农校的德育教育。‘1990年5月,省农牧业厅在武昌召开了全省农业科教工作座谈会。厅长邓道坤强调指出:农业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要坚决控制招生规模,逐步调整专业结构,克服”小而全“的现象,要切实加强学校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年7月,农业部在荆州地区召开了全国农业中专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座谈稿),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全省农校大都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7月下旬,农业部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农校召开全国农(牧渔)业厅科教处长会议,部署全国农业中专办学水平评估工作,颁布丁全国农业中专办学水平评估方案。省农牧业厅于同年10月会同省教委部署全省中等农业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工作,至1991年6月,经过学校自评,省农牧业厅,省教委复评和农业部抽评,全省中等农业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工作圆满结束,据统计,在评估过程中,全省农业学校共筹资50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添置仪器设备600多台件,新建畜牧场3000多平方米,改建、扩建校内实习基地140多亩,购图书3.4万册,新建维修校舍3.4万平方米,运动场2万多平方米,完善、修订管理制度800多项。1991年8月,农业部公布了这次评估结果:黄冈、鄂西农校的办学水平为A等一级(全国共13所),襄阳农校为A等二级(全国共15所),荆州、武汉农校为A等三级(全国共42所),宜昌农校为B等一级(全国共65所),咸宁、郧阳、孝感农校为B等二级(全国共67所),全省中等农业学校总体办学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桂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年12月,国家农委、农业部、中央广播事业局等10个单位根据中国农学会建议,联合举办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农业广播学校,开设各类不定期的专业班,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广大农民群众、国营农场干部职工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科学知识水平,以适应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需要。1981年5月27日,国家农委、农业部等单位在北京召开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参加的第一次农学专业开学准备工作会议,湖北省农业局科教处处长张岐山参加了这次会议。会后,开始筹办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教育。
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创办初期的机构名称是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湖北省办公室(以下简称农广校),省人民政府1981年10月6日批复定编3人,与省农业局科教处合署办公。为加强对农业广播学校办学工作的领导,同年11月5日依照中央农广校机构设置,湖北省农委、省教育局、省妇联、省农会、省农星局、省科协、共青团湖北省委、省广播事业局、省农业局、省农学会联合成立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湖北省领导小组。由省农委副主任方行了首f欠调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省委组织部、省委农村工作部、省计委、省农牧业厅、省教育厅、省广播电视厅、省财政厅、省水产局、省科协、省农垦总公司等,副省长王汉章任组长,省农牧业厅厅长程运铁、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谢允坚、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王崇文、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王允渊、省教育厅副厅长孙德华任副组长。同时将原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湖北省办公室改名为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湖北省分校,归属省农牧业厅领导,程运铁兼任校长,谢允坚、田润生、王崇文、沈汉明(省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兼任副校长。词年5月19日,省编委批复增加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湖北省分校(自费)事业编制7人,连同原编制达到10人。随后各地(市、州)县(市)也普遍成立了分校,调整了领导小组,在全省形成了由中央农广校、省、地(市、州)、县(市)分校、乡(镇)教学班组成的5级办学网络。据1985年底统计,全省分校总数达74所(省分校1所、地〈市、州〉分校11所、县〈市〉分校62所),设置教学班595个,办学人员达840人,其中专职办学人员76人,兼职办学人员564人。
年10月28日,国家教委、农业部联合发文规定,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纳入成人教育管理轨道。为理顺管理体制,1990年7月7日省人民政府转发省农牧业厅《关于加强我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意见》,将原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湖北省分校更名为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各地(市、州)县(市)的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分校亦同时更名为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XX地(市、州)县(市)分校,各级学校由同级政府领导,农业部门主办,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管理和监督,业务上接受上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指导。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学工作。1990年门,日今、1人J兀iailhULii入AU,)IwnilTU-rxx-U书今、5人见教处实行政事分设,同时任命戴仲凯(正处级)、胡应才(副处级)为第一任专职副校长,戴仲凯去职后,1992年3月任命凌佐民为第一专职副校长(正处级)。
年3月25日,省农牧业厅报请省人民政府决定,对原中央广播电视学校湖北省领导小组再次进行了调整,由省政府办公厅、省农委、省农牧业厅、省教委、省广播电视厅、省计委、省财政厅、省编委等8个单位组成的“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湖北省领导小组”,副省长韩南鹏任组长,肖传荣、程运铁、邓道坤、方学木、李成任副组长,省农牧业厅厅长邓道坤兼任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1992年12月9日,副省长韩南鹏主持召开了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解决全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发展中的3个问题:一是要按国家和省对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的政策和待遇,进一步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二是各级要按国家教委、农业部的要求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实行“三专”(专职校长、专职教师、专职办学人员)、“三定”(定机构、定编制、定资金投入),学校评估入位时已定编的要认真落实;定编人员不足的,可根据学员规模发展情况相应地增补编制或适当自费增编;省农广校和各级分校办学经费要逐年有所增加。各级学校必要的基本建设投资、设备经费要纳入农业投资计划。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兴办经济实体,以弥补事业,费的不足。三是根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招生对象的特点,同意从1993年起,凡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可以免试入学。
年12月26日,省政府还就这次领导小组会议内容印发了专题会议纪要。1993年2月2日农业部将这个纪要全文转发全国,并于同年7月24日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通知》中把湖北省农广校的“三专”、“三定”作为保持农省农牧业厅、省人事厅、省编委、省教委等单位根据这次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就解决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中的编制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意见。
年3月31日,省编委批复增加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事业编制10人,连同原编制达到公费事业编制20名。同年5月6日,省人事厅批复:凡经过编制部门定编,并通过省教委评估达到合格或基本合格的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地(市、州)县(市)分校的专职教师,可按提高10%的工资标准执行,也可按国家和省里统一规定实行教龄津贴。
教学组织管理
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办以来,一直是由农业部门主办、教育部门对其实施指导、管理和监督,并逐步形成融广播、电视教学,录音、录像教学,自学、面授辅导、实验实习等多种教学方式于一体的农村远距离教育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学制三年,国家承认中专学历,但不包分配。其教育层次有两次变更:1981-1990年,湖北省农广校均以开展三年制中专学历教育为主,兼办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班;1991一1993年,除主要开展中专学历教育和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外,也开展一年制的初农技术资格证书教育(绿色证书教育)和相当于中专学历的二年制专业证书教育(仅招由中央农广校验印的兽医卫生检疫检验专科班一个专业),同时也有部分县(市)农广校与华中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大专学历教育(随州等,省校不负责管理),一年制初农教育和二年制专业证书教育均为免试入学,由各级农广校直接进行管理,由于规模较小(不足1000人),管理方式比较简单。湖北省农广校总的教学管理是:统一招生专业和招生时间,统一录取和注册,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考试命题和考试时间,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方面大体经历了以下变化。
树苗①招生
招生时间1981—1991年定为秋季招生,春季入学;1993年后则改为春季招生,秋季入学。
专业设置1981年和1984年,即第一届、第二届,全省农广堆;由仪:一‘ik子〒见,母佃;m土;i力夕夕、;iyso干、年和1988年,即第三、四、五届,每届以一个专业为主(农学、畜牧兽医),招2—3个专业,每届招生也在1万人左右;1992年和1993年,即第六届、第七届,为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全省农广校招生专业面适当拓宽,发展到4-6个专业,除稳定原种植、养殖类专业外,还开设了机械工程、经济管理类等专业,但由于1992年招生政策的影响和1993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等原因,招生人数有所下降,每届仅招3000多人。
②教学
办学形式1981——1992年期间,全省农广校均为电教业余办学形式;从1993年起,省教委允许农广校招应届初、髙中毕业生,办脱产班,全省形成了电教业余和脱产并举的办学格局,这年脱产班的招生人数占到全省农广校招生总数的42%。
教学方式经历了3次变更。在1981年7月至1986年12.月期间,全省农广校均以组织学员进行业余自学、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教学节目、在教学班播放教学录音带、放幻灯片、开展课堂面授辅导以及实验实习等方式进行教学;1987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通农广校电视教学节目以后,湖北省农广校的教学方式即改为组织学员进行业余自学、收听、收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农广校教学节目,在教学班播放教学录音、录像带,开展课堂面授辅导以及实验实习等,基本上取消了幻灯教学。1993年各地农广校开办脱产班以后,其电教业余班的教学方式与1987—1992年期间相同。对于脱产班,为增强教学直观效果,则采用课堂授课、录像教学、实验实习、学员自学等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减少了录音教学。
课程设置在1981—4988年期间,湖北省农广校各专业基本上是统一执行中央农广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但其课程设置逐渐增多:1981年第一届农学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辅助性专业课共8门。1984年和1985年各专业除开设8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辅助性专业课外,又增开了3门文化课(语文、政治、数学),课程设置总数达11门,课程设置量为1900多学时。1987年和1988年,为增强学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在保持原文化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各专业普遍增加了1门辅助性专业课程,课程设置总数增到12门,课程教学量达到3000事学时。
树苗桂花树—1993年,湖北省农广校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中央农广校的教学计划作了适当调整,各专业课程设置数为12-16门,课程教学量为3000多学时,同时要求各地农广校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课后加一课(专业课加实用技术课),加强电教业余班和脱产班学员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脱产班的实践技能训练,在部分县(市)农广校开始试行“一专多证”,即中专学历毕业证书和单项技能合格证,为学员致富、就业创造条件。
桂花学籍管理
湖北省农广校学员学籍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
本文转载自
桂花树苗www.guihua19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