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不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单位更看重发展
2018-11-27 22:50:05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三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髙级专门人才,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然而,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大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它在改革与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髙等教育的扩充特别是本科教育的扩张,使研究生教育的功能不能只限于培育社会领导阶层的精英,更需要的是覆盖一般社会大众的职业准备。这些年,我国人才培养规格过分强调学术性、研究性和规范性,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专业学位作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背景下而设置的一种新型学位类型,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主要是针对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专业能力较强的髙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与传统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和特征更为独立,具有明确的职业和专业指向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髙度统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是现代髙等教育学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分工细化的背景下,专业学位在丰富人才培养类型和提升社会现代化水平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专业学位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因地域和国情的差异,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髙层次应用型人才。这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推动学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传统的影响和学位制度发展水平的制约,造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这一状况。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单一型、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很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国际上髙等教育发展程度较髙的国家大多都注重在研究生教育层次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在硕士层次,有的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例比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更高。这就将培养纯粹科研型髙层次人才的目标转移到了更高层次的博士学位一级。国外的研究生教育也是历经了发展变革后开创的新型发展模式,虽然我国目前与之相比在发展程度上有差距,但这也是研究生教育制度革新的必经阶段。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革的一大趋势。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完善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革新的现实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完善与革新势必促进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有了一定研究,但关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甚少,且大多学者在研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模式时,多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没有抓住并发现阻碍我国专业型教学模式的影响和束缚因素,对学术型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
硏究的意义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却进展迟缓。不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单位更看重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不热心。有的高校虽然有心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却不知道从何处着手,缺乏有效的方法和具体实施措施。
理论意义
本书所研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是研究生培养方式的一种,它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研究生教育一直以来以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主导的学位失衡局面,有利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发展,有利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又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尚不够系统、深入》本书试图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进行深人研究,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探讨,弥补这方面学术理论研究的不足,从而对我们科学地、全面地认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有所助益,进而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现实意义
价格价格伴随着知识资本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当前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髙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高等教育走出了”象牙塔“向大众化迈进,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作为教育最髙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研究生教育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研究生教育重理论课程学习、轻实践应用,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研究生培养类型定位不够合理,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比例悬殊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照搬学术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等。这些问题致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影响并制约了硕士这一层次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本书试图通过考查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的背景及价值取向,深刻认识其本质属性,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暴露出的相关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思路,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国外专止学隹斫先生教育发展房史的研先周洪宇以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印度、中国为研究对象,对各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作者在书中写道:我国研究生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宏观角度来看,髙校缺乏办学自主权,行政化倾向严重;研究生教育过于偏重理论,难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研究生教育缺乏国际竞争力,难以在世界立足等等。从中观角度来看,研究生教育层次分布与科类结构不尽合理,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研究生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通过梳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概括总结出其①周洪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启示:一是要审时度势,认清现实条件,抓住教育发展的机遇;二是要善于总结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三是要推行试点工作,发挥其辐射作用;四是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仅仅是关注规模的扩张,更要关注质量的提升;五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此外,作者深刻地反思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设想了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的蓝图,希冀当代人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趋势,立足现在,着眼未来,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促进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田莉在其论文中将美国专业学位教育划分为探索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四个发展阶段,认为美国专业学位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受到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是专业学位的特征使然,还有美国本土实用主义文化的推动。?文中论述了美国发展专业学位的经验,以供我国借鉴: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专业学位教育;在行动上大力支持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方法要灵活、要多样化,教学与实践要相结合。邓光平梳理了国外专业博士学位的发展历程,详细论述了国外专业博士学位的产生、发展历史、属性及其不断发展的动力,认为专业学位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以职业应用为导向的,美国专业学位之所以发展迅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旺盛;大学不再局限于教学与研究功能,服务社会的功能不断强化;社会各个职业领域越来越①田莉。美国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中国研究生专门化。?其对我国的启示是:深刻认识专业学位的重要性;发挥专业学位的特色;重视实践教学,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专业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之间的衔接。陈庆华等搜集了丰富的教育史料,进而详细呈现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历史。他们将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萌芽阶段、初步形成阶段、正式形成阶段、多元发展阶段、大力发展阶段、萧条与恢复阶段六个时期,而且详细阐释了每一个时期的特征和发展状况。?为我们了解美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关于国外寺业学住研先生培养模式与质量保障机制的砑究田学真等认为: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比较稳定成熟的时期,其培养模式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以严格的人学条件为基础,广泛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具有显著的国际化倾向;以多层次培养目标为指导,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特色鲜明;以多元化培养方式为核心,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社会性评估为主导,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协同发挥作用。?虽然社会形态不同,各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各有差异,但取其精华弃①邓光平。国外专业博士学位的历史发展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②陈庆华,沈跃进。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研究(上中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③田学真,张俊。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其糟粕,绕过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走过的弯路,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可以为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指导。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改变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形式,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制度,更加注重对能力的考查;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合理规划专业学位的规模和结构,走适度发展和内涵式发展道路;充分发挥髙校办学自主权,办出特色,办出效果;将社会性评估机构纳入评价主体,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评估体系。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行业协会对保障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作用。如:邓光平在其论文中认为美国的行业组织在进行专业认证、监督任职资格考试、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重视行业协会的评价功能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我国专止学隹发展房史的研先
由吴镇柔等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对我国从1949至1998年四十九年间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程做出了详尽的阐述,系统论述了每①邓光平。美国行业组织与第一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一以ABA在J.D.学位计划中的作用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②吴镇柔,陆叔云,汪太辅。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一个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的特点和探索尝试所做的努力,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充足的资料。黄宝印回顾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对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尝试和专业学位在我国的起步与发展两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按照设立时间的先后顺序,详细介绍了当时已有的16种专业学位的基本情况。
价格价格价格关于寺泚学隹暮本属性的研究别敦荣等从专业的内涵人手,指出专业是髙度专门化的社会职业,专业学位是为了满足特定专门职业的需求、以培养特定专门应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是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詹婉华指出专业学位的职业指向性不是指一切职业,而是特指文化和科技含量高的职业,把专业学位称作职业学位,泛化了专业学位的内涵与外延,把专业学位教育混同于职业教育更是有失偏颇。?石中英认为将专业学位的专业性理解为职业性,是一种误读,桂花树价格面临着概念危机、基础危机、制度危机,制约了专业学位的发展,因此,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以应对这些危机。如:有关部门在计划增设新的专业学位类型时,一定要充分调研求证其对应的职业类型的专门化程度;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的质量评价机制,①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②别敦荣,赵映川,闫建璋。专北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③廢婉华。专业学位??职业性”属性的探讨[J].江苏高教,④石中英。论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性L0.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关于专业学隹砑先生培养质量的研先
别敦荣等在其论文中提到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由于发展历史较短,还不够成熟,质量保障机制也不够完善。借鉴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充分发挥高校、行业协会、市场和政府的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是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吴小林等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支撑保障体系的角度提出了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张东海等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认同度有待提高,生源质量也有待提升;培养过程与学术型研究生同质化严重,一部分导师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学位论文选题实践性不强。因此提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完善培育机制,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色,以提升其培养质量。?许长青以华南地区综合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抽样调查发现:该地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整体来说比较令人满意,但不同专业的培养质量差别很大、良莠不齐。建立综合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并完善相应的外部配套设施,①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1学位与研究生教育,②具小林。陈勉,宁正福。等。创新理念机制全面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③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是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于专泌学隹研先生培养棋式的研免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是近几年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陶学文通过梳理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最后提出从明确培养目标、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加强与职业任职资格的衔接等方面,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黄宝印认为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要设置特色化的培养方案、多种渠道招生,采用面向实际的教学模式。专业学位在我国发展的现实条件有:研究生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社会实际部门的迫切需求。他提出了专业学位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对专业学位教育进行顶层制度设计;加深对专业学位历史、属性和作用的认识;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各行各业的联系,实行联合培养。?王桂荣等在论文中提到管理类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模式不够科学;实践教学落实不到位;学位论文形式单一;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合理调整培养方案,制定新方案,科学设置课程;更新教育理念,构建科学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①许长青。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评估报告:以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②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③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新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邹碧金、陈子辰认为专业学位的本质特征包括职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三方面?;史雯婷提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包括知识属性和职业性?;刘国瑜认为职业性、学术性和研究性是专业学位的三大基本特征?。
综上可以看出,不同学者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或者属性阐述的观点是不同的。其中,“职业性”被各个学者认为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本质特征,其他的实践性、综合性、研究性等观点都是从职业性的角度出发而提出来的。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是从职业性角度去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本质特征是众多学者们的共同出发点。
研究述评
目前,国内外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研究,涉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内涵、基本属性、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等各个方面。当前的研究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第一,对专业学位发展历史的研究只①王桂荣,赵敏。管理类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石油教育,②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基本覊性[J].高等教育研究③史雯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禹性探讨D].学位与研究生教育,④刘国瑜。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门。中国高教研究是对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缺少对不同时期专业学位发展状况的纵向对比研究,缺少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不同时期专业学位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第二,对专业学位内涵定位的研究,大多是从区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概念与特征层面进行研究,缺少对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分。第三,对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研究,大多是对当前模式存在的问题做出实然的呈现,缺少从历史、社会、经济等视角进行的归因分析;或者是探讨国外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到目前为止,还未能构建一套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多数研究都是单纯的理论研究,结合某一地区进行实证研究的还不多;已有研究大多为定性研究,运用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定量研究和定向研究相结合的还不多见。第四,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方面,多是从高校的角度提出调整培养方案等措施,从政府、行业协会等角度提出具体举措的还不多见。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研究的主要内容
十八大提出要“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本书围绕复合型、应用型髙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宗旨,汲取协同培养的时代主题,进行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研究分为八章,具体内容如下:
阐述研究背景、问题起源,明确研究意义,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梳理,指出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主要阐述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历程、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区别、我国专业硕士领域设置情况、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相关基础理论依据,为下文研究奠定基础。
选择了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作为可参对象,分别介绍了不同地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特征及可借鉴经验。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现状。回顾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在探索中前行、改革中完善、突破中发展,深人总结发展经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了解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包括规模现状、层次现状、类型现状、结构现状、培养现状。
桂花第五章,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存在的问题。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由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起步比较晚、起点比较低,目前还存在着专业学位教育规模偏小、优秀教材与案例缺乏、师资总体水平有待提髙、专业学位与职业或岗位任职资格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和质量保证措施尚需完善等问题。有的问题已经有所改善,但有的问题依旧比较突出,本章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对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优化功能及主要模式和研究生综合改革进行相关总结分析。
以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连海洋大学为例,对我国农业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具体案例分析,分析其相关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特色项目和优势。
,构建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途径。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相对来说还很不成熟,目前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我国的特殊国情,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研究的主要方法
又故法
文献资料讲求重量求质,可用于进行内在分析,并贯穿于研究全过程。本书使用的文献资料有三类:相关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政策,招生人数、招生单位等历史变化数据以及中外髙校的培养方案;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文献法为本文的顺利进行夯实基础。
调奋研堯法
桂花桂花树桂花树本书采用的调査研究法以问卷调査为主,以访谈为辅,依据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现场发放、网络传递等方式,选取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髙校进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调查,分析培养现状,搜集满意度数据,进行满意度分析。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获取可靠的一手资料及相关建议,通过访谈,以确保研究立场及观点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价格比软研先法
在国外培养经验借鉴方面,主要选择了美国和韩国作为可参对象。选择这两者,是因为美国创造性地确立了应用型培养模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源地;而韩国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则颇具创新性。同时对我国香港地区和大陆地区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了经验归结,进而提供有效的培养经验借鉴。
理想类型法
基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复杂性,本书使用了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法。理想类型法在本书中的运用体现在:简化培养模式与培养体系的逻辑关系,服务于培养模式建立的基本思路和内在逻辑;从繁复的培养活动中,明确培养单位、政府、产业及社会性评价机构四大培养主体,并抽离出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过程监督与管理、质量评价作为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而服务于模式构建的现实尺度和实现依据。
我国自1999年首次设置农业硕士至今将近20年,先后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目前专业硕士的数量已经占到全国硕士招生总量的50%,农业硕士每年的招生规模也逐年增长。农业硕士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立的,丰富了我国学位制度,完善了人才培养形式。我国是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相关领域工作的人员众多,长期以来,他们很难得到系统的学习提高,没有一种适合他们的髙层次学位教育。农业硕士的设立弥补了这个空缺,可以让他们掌握农业推广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掌握解决农业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村与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能力。农业硕士教育贯穿质量提升的基本理念,挖掘培养模式的动态特质,将其视为动态运行体,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以优化其培养体系,既有对当下协同培养观念的深入分析,也有解答教育领域问题的多重定位思考,这一定位取向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本文转载自
桂花树价格www.guihua19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