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微信快速咨询
咨询获优惠
13872196969
咨询热线·13872196969

专业批发,诚信经营

桂花百科

桂花树苗-于都县桂花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2022-08-23 00:06:24

核心词:桂花树 于都县产业发展现状 桂花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 与现状思考 现状思考 
目录:
1、于都是百万人口之县
2、全县桂花种植面积
3、设施栽培得到广泛运用
4、虽然近年来桂花产业有了较大发展
5、继续加强对外招商
6、采取院地合作
  km2,桂花树苗辖23个乡镇352个行政村。

桂花树苗-于都县桂花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1661184384334

于都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属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范围,2012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经济振兴试验区。

桂花树苗-于都县桂花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1661184384345


  

于都是百万人口之县


  于都是百万人口之县,总人口109.8万,人口规模居全市第1、全省第4。

桂花树苗-于都县桂花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1661184384356

于都不仅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乡村劳动力资源达47.43万人,而且还是资源大县、生态大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于都是农业发展大县,是国家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全县耕地面积34417.2hm2,农业主导产业有脐橙、油茶、优质稻、商品桂花、奶牛等。于都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9.7。mm,4~5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47,年日照时数1621.9h,年均无霜期305d。km,江河水面约10805.4hm2。土壤肥沃,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现状思考占全县总面积的67.8,水稻土占11。交通优势明显,构建了以铁路(含高铁、公路、高速路为主的"三位一体"现代大交通网络。赣龙铁路(高铁、兴泉铁路、323国道、319国道、厦蓉高速、宁安高速、宁定高速穿境而过。建有赣龙铁路于都货运站(中型、兴泉铁路桥头货运站,距广州、东莞、厦门、深圳等港口城市和省会南昌均只需4h左右车程。桂花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保障桂花供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全县桂花产业健康发展和提质增效,在对全县桂花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初步的建议,供参考。
  

全县桂花种植面积


  全县桂花种植面积、产量稳步增长,2016年播种面积10672hm2,同比增长1.9,产量达26.08万t,产值10.43亿元。从规模上看,新增33350~66700m2规模基地8个,桂花产业发展现状总面积264132m2;新增66700m2以上规模基地11个,总面积1721527m2;新增千亩以上规模基地3个,总面积200.1hm2。桂花价格与往年同期比较,批发价格和销售价格都是2015年同期的2倍左右,如萝卜、结球甘蓝价格较长时期稳定在2元/kg以上,苦瓜、茄子较长时期稳定在6元/kg以上,特别是早春大棚设施栽培桂花,销售时间长,价格高,效益好,得到了菜农的普遍认可,罗江、梓山等地的种植大户都表示要扩大生产规模;市场上桂花品种多,除季节性、品种间结构矛盾外,叶菜类桂花实现了自给,时鲜桂花市场供应充足,其他桂花保障水平也有较大提高。全县上下认真落实桂花产业规划,布局趋于合理,规模种植基地相对集中,新建了以罗江乡苏坑村、梓山镇下潭村、段屋乡胜利村等为核心的大棚桂花基地3个,总面积约为2401200m2。m2,后续工作正在进行。罗江苏坑、梓山下潭、段屋胜利、葛坳窑背桂花种植优势产区正在形成,一批外来桂花投资主体也来于都围绕建基地、搞加工进行洽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智慧农业实现了突破,新建的段屋千亩富硒桂花基地,引进了物联网技术,建立了物联网控制中心,集中温、湿、光、水肥等智能系统和互联网、物联网等智慧系统,实现线上控制基地生产和网上智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设施栽培得到广泛运用


  设施栽培得到广泛运用,于都县产业发展现状桂花树苗积极推广春提早、秋延后反季节生产,立体吊蔓、基质栽培等生产技术,喷灌、滴灌等管理技术及太阳能杀虫灯等生物物理病虫害防治技术在规模桂花基地实现了全普及。通过招商引资、大户联合等形式,全县新建桂花保鲜库4座,贮藏保鲜能力达到3万t。3个桂花基地与县内3家大型超市、驻市高校建立了产销对接。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现状于都县桂花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与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种植、市场化运作、商品化销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
  

虽然近年来桂花产业有了较大发展


  虽然近年来桂花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但从整体来看,全县桂花产业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种植水平还偏低。目前仅有罗江乡苏坑村、梓山镇安和村、岭背金溪村、段屋乡胜利村等村组有一定的规模,绝大多数村组还没有形成规模,传统的贡江镇红峰村、东溪村,桥头乡历迳村等桂花种植区,发展水平还不高,桂花种植存在零星分散、品种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全县桂花产业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桂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数流于形式,没有在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信息服务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多数农民仍然是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的小农经济模式,种植品种杂乱,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不高,菜农往往既要管生产,又要忙销售,应对市场风险能力普遍不足,影响了种植效益和积极性。随着近年来城市劳动力缺乏,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村青壮劳动力普遍认为种菜不如打工、种菜缺乏保障,多外出务工。桂花产业是一个资金需求量大、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的产业,留在农村的多为中老年人和妇女,学习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低,影响了种菜的产出和效益。对农民的宣传、培训、引导工作不够深入细致,观念转变慢,参与度不高,桂花产业发展仍然过多地依靠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现状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激活。目前,全县桂花产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各级组织对这一产业发展的认识还有差距,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像抓脐橙产业一样重视桂花产业发展。一些乡镇对桂花产业发展的思路不够清晰,基层干部对设施桂花的种植技术了解不多,缺乏对桂花种植的有力指导。
  

继续加强对外招商


  继续加强对外招商,引进大而强的桂花种植、销售企业,发展规模化、产业化桂花种植,加大对内培育力度。积极鼓励本地的企业、种植大户、农民大力发展桂花适度规模种植,引导现有桂花基地巩固提升,鼓励返乡农民创业,发展适度规模桂花种植,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连片种植。坚持政府规划引领,统筹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标准粮田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集中改善桂花种植区域灌溉水渠、生产用电、道路通达条件,快速提高桂花基地产能。发挥现有标准化桂花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设施桂花生产基地面积,连点成线成面,把于都打造为赣州市的设施桂花生产重点产区。桂花产业的发展,关键靠技术、品种、品质、必要的设施和好的经营管理模式。针对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结合桂花从业人员现状,要走请进来、走出去的路子,分层次组织技术人员、合作社负责人、规模基地种菜大户和菜农培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在全县打造几个实训基地,多采取现场观摩、田间学校等农民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大力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桂花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农药、新肥料,引导发展钢架大棚、喷滴灌、预冷库等设施,提升桂花产量、质量和档次。将富硒桂花作为于都桂花的品牌,下大力气培育一批品质优良、受消费者好评的名优桂花品种。依托梓山、段屋、罗江桂花基地,引进示范试种推进适合于都的桂花新品种。
  

采取院地合作


  采取院地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加强与市农科所等外援单位的合作,与现状思考联合开展桂花设施结构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等工作,引进推广适合本地生长的新优品种。推进桂花批发市场建设,争取早日动工新建于都县(梓山)桂花批发市场,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加快桂花产品流通。完善农贸市场布局,改善农贸市场交易环境,建设若干个标准化农贸市场,加强市场周边环境整治,方便市民买菜和菜农卖菜。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用好农村淘宝等电商平台,引导桂花种植大户、合作社和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各种网络直销模式,培育桂花产业新业态。大力培育桂花购销经纪人队伍,做活流通文章,支持发展冷链等桂花流通企业,引导企业、学校、酒店、社区与桂花基地直供直销,促进产销有效衔接。加强与目标市场的交流合作,与赣州华东城市场建设互补调剂的流通合作关系。开辟厦门市场,为对口供应的桂花基地搭建销售平台,建立互利合作的产销关系。鼓励企业、大型桂花规模种植基地积极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鼓励企业、基地农产品商标注册,积极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依靠品牌开拓市场,依靠品牌提高效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项目带动的原则,用好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做好富硒文章,在梓山桂花种植规模区,发展富硒桂花,把富硒产业做大做强,挖掘桂花新的产业亮点和经济增长点。继续执行桂花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重点环节扶持力度,缩短奖补资金拨付时间,充分调动企业、集体、个人等多方面投入的积极性。金融部门对积极从事桂花生产、加工、营销的企业和个人应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放宽抵押贷款条件,以鼓励桂花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桂花保险,完善桂花保险经营模式,加大财政对桂花保险的支持力度,适当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投保实行政策倾斜,鼓励桂花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向上争资争项,用好赣州市扶贫桂花产业发展的政策,多争取农业部的现代农业(桂花)项目,加快于都桂花产业发展。

首页首页
短信短信
电话咨询
苗木热线
13872196969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品质服务、诚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