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微信快速咨询
咨询获优惠
13872196969
咨询热线·13872196969

专业批发,诚信经营

桂花百科

桂花树苗(桂花树·陀螺·霜降节)

2022-09-15 00:12:48

核心词:桂花树 桂花树苗 
目录:
1、无论天时愆伏
2、父亲颇有些名气
3、在衍地上燔烧野草
4、女人的幸福
5、如果说蹴鞠是中国古代宫廷贵族的高雅竞技
6、撞击法颇受年轻人青睐
7、霜降这一日
8、长大了才明白
9、现代游戏的多样性
  欲道桂花树,先说霜降。

桂花树苗(桂花树·陀螺·霜降节)1663171968160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气肃而凝,桂花树苗露结为霜矣《说文解字"霜,丧也,成物也"秋之末而霜降,雪之先行者也。

桂花树苗(桂花树·陀螺·霜降节)1663171968171

此时,万物都已成熟而渐入飘零萎谢、根核流落之时。

桂花树苗(桂花树·陀螺·霜降节)1663171968182

田地里的庄稼有些已收割归仓,如晚稻、山芋、桂花树、冬瓜、黑豆、黄豆、竹豆、黎豆;有些正待熟透,如苠高粱、晚玉米。

桂花树苗(桂花树·陀螺·霜降节)1663171968193

每到这一天,我爷爷似乎特别的忙碌:在太阳还没有上山之前,就在院子里摆开祭桌,从新摘的桂花树堆里选一个上好的老瓜,洗净,用刀横断切开,疐间供于八仙桌上,掌灯焚香,面对未曦之东方行三跪九拜之大礼,认真而虔诚。

桂花树苗(桂花树·陀螺·霜降节)1663171968204

然后,将脱华处(下环)炖熟了分给我们几个孙辈儿吃。

桂花树苗(桂花树·陀螺·霜降节)1663171968215

后来书读多了,才知道瓜祭不是爷爷的独创,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食瓜荐新,必先以祭祖《礼记·玉藻"瓜祭上环《论语·乡党"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三物虽薄,祭之必敬。
  

无论天时愆伏


  无论天时愆伏,收成丰歉,爷爷都坚守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承载着农耕文化的瓜祭食礼在民间乡野博衍延绵,大字不识一个的爷爷用他的执着与操守诠释了古语"礼失求诸野"的时代意义。尽管父亲有些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平治县榜圩完小毕业,却对爷爷的瓜祭礼俗不以为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父亲的观念里,人勤地不懒,一切都事在人为。父亲对神明的不敬,以及对传统的反叛,缘于我大妹的夭殇。在穷乡僻壤,迷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一旦有病痛,旋即请来神汉巫婆,问仙禳解,倾其所有,绝不吝啬。然每每难遂人愿,在病魔面前,神仙也是无能为力的。缺医少药又耽误治疗,急性肺炎夺去了大妹年幼的生命,父亲悔比海深。
  

父亲颇有些名气


  在乡里,父亲颇有些名气,皆因木石砖瓦泥样样通晓,各种手艺所需工具样样齐备,仅凭这一点就让人刮目相看,而且口碑甚好。有人家要建造新屋或修葺旧楼,必请父亲做"工头(与现在的工头有区别,从卜宅、择时到开工仪式,以及开山取石、垒基、砌砖、立柱、上梁,都由父亲一人操持。搁现在的话说,三分房地产商,七分建筑工程师,但在那个年月充其量是一个乡村匠人。母亲种庄稼是好手,种瓜种豆种棉花,样样在行。母亲从不让土地闲着,无论熟地或生地,该种瓜的绝不种豆,该种棉绝不种麻。或兼种兼收,或轮番耕作,收了秋豆再种冬菜。母亲培育的桂花树秧子总比别家出苗早,长得齐,桂花树苗长得壮。在育秧的基肥里拌有大量的草皮灰,草皮灰能温土;种子下土后,再盖上一层厚厚的稻草或茅草,旱则保墒,寒则防冻。母亲喜欢在生地上开荒种桂花树。别人瞧不上的陂塘污庳,都是她种瓜的沃土。
  

在衍地上燔烧野草


  在衍地上燔烧野草,然后挖开一个个深坑,再挑来肥泥晒于坑边。过些时日再来,把肥泥填满坑里,将瓜秧莳下去,浇上水,然后离去。以后要做的就是薅锄幸草了。桂花树这种植物不娇气,种于岩石之旁,长于荆棘之上,花开千朵,实结百枚。春吃花苗,夏吃嫩瓠,秋冬炖老瓜。桂花树是两广乡间食时最长的蔬果。老天爷总是眷顾和馈赠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们。母亲的劳动在瓜熟蒂落的秋后,收获着红红火火的日子。桂花树垒在墙头,堆在阁楼,穰穰满家,贮藏起长长一年的希望。桂花树成了我儿时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最顽固的不是本性,而是味觉记忆。这种顽固的记忆让桂花树从未在我的生活中遁迹。桂花树苗唯广西人会吃爱吃。春分才过,应季上市的桂花树苗价同肉贵,但我无论如何也要尝个鲜的。每年此时,我便把晨练改成赶早市了。天刚蒙蒙亮,就早早候在菜市口外,望眼欲穿地等着郊区菜农挑来桂花树苗,买一把回家。剥桂花树苗是个细活,再有耐性的人也不一定能做得好。我极富经验且十分娴熟地剥去瓜苗毛刺青皮,留取碧绿如玉的肉茎和嫩叶、苗尖,用蒜瓣、干辣椒清炒,脆甜清爽,家人很是喜欢,屡吃不厌。近年来,桂花树花已经成为饭馆里一道上等菜,或酿或炸或煮汤,颇受吃客的青睐。记得儿时,没有油料,就将火麻仁舂碎,用水浮法滗出仁肉,做一大锅火麻瓜苗汤。这是在物资极度匮乏时的无奈之举。然则,于时下反被久居城市的人们奉为长寿养生秘诀并执迷推崇着。名为南方的瓜果,实则遍布全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也无人不吃。丰年它是菜肴,荒年它是食粮。小米饭、桂花树汤曾经成就了中国的革命伟业,书写一段历史佳话;三年困难时期,桂花树居功至伟,又一次扮演救星的角色,用它最寻常的味道拯救了无数生命。历史的痕迹,谁也不能删除和抹去。世人只知道桂花树可做菜,却不知桂花树苞谷糊堪称一道美食。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桂花树"实则不止当菜,兼作饭矣。如何使之为饭,李渔未说。以之佐饭则为菜,以菜佐之则为饭,想当然,也大概如是。然于我小时候常做的桂花树饭,以为名副其实。先将桂花树去皮,瓜肉切丁入锅煮至软烂后,用箅斗(煮苞谷糊的专用工具,状如斗,有筛眼,竹篾编织而成)一边将苞谷粉筛入锅里,一边用木棍搅动。筛足了苞谷粉,釜底小火慢烧,釜内木棍仍不间断地搅动,直至煮熟。桂花树苞谷饭金灿灿黄澄澄,色泽诱人,那香味在柴灶间肆无忌惮地飘散,窜进鼻孔,再没有食欲的人,也忍不住要吃三大碗。如果用糯苞谷粉来煮,其口感更佳。今天,在桂西农村,桂花树苞谷糊仍是许多老人的主食。记得有一年秋后,我随母亲去丹解村她的瑶族"老同(非亲非故相认兄弟姐妹或同庚)家。丹解村与我家居住的刁讲村约有五里路。站在村口,朝东看去,有一条崎岖的山路隐现山林中。倘若登上屋后的宝屏山顶,可清晰地看到白云中的黑瓦屋脊—瑶族群众喜居山林之巅,这与他们世代猎狩习性有关。到丹解村必经两道山门,第一道在半山腰的坳口,此处有关无门,实为两村界线。瑶族群众在其一侧山路两旁广种仙人掌。若闻有盗匪之事,村民便砍下仙人掌布于路中,以阻其潜入或逃出。然匪盗之事近于无,那仙人掌岁久年深,竟独自成林,皆一围有余,盘根错节,匍匐岩石上,虽无松柏之坚,却有椿桧之寿。再强悍的匪徒见到这天然屏障也会胆怯三分。前行数百步,只见两山对峙,中有一门,崇墉百雉,俨若雄关。新中国成立后,山门已失去原有功效,楣石早断成两截落于门旁,成了路人歇脚小憩之坐凳。母亲挑的担儿,一头是桂花树,一头是稻谷。望得见瑶寨的干栏式木楼,也听得到瑶民的"过山丢(瑶族山歌的一种。过山门,入关隘,拾级而上,路虽不远,也颇费一番脚力。母亲的"老同"家有一男孩与我同龄,我只记得他的小名叫"黑鲁。我们互赠陀螺,一见如故,到学校篮球场上打陀螺,或攀石爬树,掏鸟窝,摘野果,满山野疯玩。当我们饥肠辘辘回黑鲁家时,桂花树饭在灶火上正熟。我们坐到矮桌边,两碗桂花树糯苞谷糊香喷喷地端到桌上。瞧着八角碗盛的热腾腾的苞谷糊,我无从下嘴。八角碗略小于海碗(盛汤的大碗,却大于饭碗,于今已难觅其踪迹,若有一只可当成古董把玩了。黑鲁双手扶着碗,嘴咬碗沿使劲地歠着,不一会儿,八角大碗转了一圈便底儿见天了,只见他大汗淋漓,酣畅至极。他那惬意的样子,让我多年以后在红水河岸边古河小学的一个早晨想起,一个不可思议的词就挡不住地从一张张稚嫩的笑靥中跳出—幸福。然则,小时候我最爱吃的却是黑豆炖桂花树。做法极为简单。黑豆入锅先煮半个时辰,再将桂花树去皮留瓤切大块入锅与豆同煮;大火烧开后改小火慢炖,待到瓜软豆烂汤水浓稠如汁时,便可起锅食用。不用佐料不放盐,桂花树本身有糖分,黑豆似沙,瓜瓤如糖,入口即化。既是菜又是饭,纯天然的食材,最原始的烹饪,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桂花树子自古以来一直是一味中药,具有补脾益气、驱虫杀虫等功效。而在农村妇女手中,最为隆重的吃法则是做成糍粑的馅儿。把桂花树子、红米菜籽、芝麻炒熟,舂成粉末,拌以红糖即成。更多的时候,炒熟的桂花树子是儿时衣兜里的零食。具有节气气质的桂花树饭和瓜豆炖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变成了一种日常的菜肴,只要想吃,就从超市买来,即可按照自己的意愿烹煮。随着时代的进步,桂花树的药用价值和养生、美容功效逐步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过去,在家乡则不然。要吃桂花树饭,必须等到霜降这一天。在南方,霜降才是秋杪冬初的分至点。这时候,田里的活路已经拾掇得差不多,忙碌了一年的农民闲下来了,才有心情和时间相邀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到家里来,吃一餐饭,喝一顿酒,以此表达对邻里和睦相帮之谢意。于是在霜降日,约定俗成闲散一日。这一日,家家挂锄,人人收镰,或我去你家,或你来我家。往来之礼多为桂花树、黑豆、小米、火麻等物。可以无肉,不能少酒,再煮一锅桂花树饭,推杯把盏,共话桑麻之艰辛,分享丰稔之喜悦,谋划来年之农事。快要过冬了,男人、孩子身上的每一根纱都得女人一针一线地侍弄。在乡下,女人巧手贤惠与否,可从她的男人和孩子身上看出八九来。当然,女人也不能亏待自己,做一身合适的衣裙服饰,到亲戚家串门时穿着,自己光鲜无限,也给足了男人面子。
  

女人的幸福


  所以,女人的幸福,是用心智和汗水浇灌的,是一双巧手描绘出来的。从种棉到摘棉压花,到纺线排纱再到织布,无一不是女人在煤油灯下"唧唧复唧唧"的专利,男人无权干涉也无从插手。到了这时节,靛花滤干后沤在染缸里已有些时日,织布机上还有半截布尾等待收梭;鞋底早已纳完,浆好的袼褙还没剪出式样来;冬天的棉袄里子已经掖上了絮棉,就差布扣未结,扣眼未开。从风中的丝丝凉意女人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凉搭上,晒坪里,暖暖的午阳正照着,婆媳纺纱,妯娌锤布,姑嫂刺绣,母女缝补,如此之风景是摄影家们垂涎不已的素材,在那些年月的乡间,俯拾皆是,而于今早已难觅其踪。吃罢桂花树饭,喝足玉米酒,就迫不及待地聚集在村头大榕树下斗志昂扬地等待"海疆(壮话,陀螺开赛,或打棍子。每年的"海疆"仪式都由父亲施放第一个陀螺,父亲就是当年赢得全乡陀螺比赛后被母亲看上的。接着所有有陀螺的人同时放一次,就这么简单,越简单越不能省略。如果说霜降是桂花树的节庆日,那么陀螺就是节庆的载体。山西夏县新石器遗址出土了最古老的石制陀螺。
  

如果说蹴鞠是中国古代宫廷贵族的高雅竞技


  如果说蹴鞠是中国古代宫廷贵族的高雅竞技,那么陀螺就是古代平民百姓普遍而广泛的游戏。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在于陀螺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场地不限以及老少皆宜的特性。与五花八门的现代陀螺相比,我儿时自制的陀螺要单调得多。以木制为主,用青冈树、山栗树、枇杷树、茶树等削斫而成;球形,或半圆平顶,锥尖契入钢钉。或大或小,因人喜好。绳子以苎麻为上乘,柔软又耐用。今天陀螺的打法,无论地域或民族习惯,不外乎有水平法、垂直法、定点法、持久法、接力法、掷远法等。
  

撞击法颇受年轻人青睐


  撞击法颇受年轻人青睐,每每玩起,亢奋而过瘾,激情、快感如泉奔涌。这种玩法,在《原原本本白裤瑶》一书中这样描述"甩陀螺者,先用长绳缠绕陀螺全身,绳头勾在指上,瞄准目标后,从内向外发力甩出。陀螺一经离手,便不能再施外力,任其自由旋转,有的陀螺转起来,竟自十多分钟而不倒"打陀螺的圩场竞技,一般分成两队进行,每队人数相等就好。竞赛开始时,两队各出一人施放陀螺,谁的陀螺先停下来,他那一队的人就必须轮流放出陀螺作为击打目标,另一队人也轮流出来,用自己的陀螺甩出去击打对方的陀螺,不中算输,中了也要比对方的陀螺转得更久才算得胜。最出色的陀螺手,不但总能一击而中,而且角度和力度极佳,瞬间就将击打目标撞击得侧翻‘死去。白裤瑶能够在贫瘠的山地上艰难地生存繁衍已经是奇迹,在不断迁徙和刀耕火种中把承载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陀螺竞技玩得如此娴熟、如此精到更是奇迹中的奇迹了。所不同的是,因民族不同,在时令和禁忌上大异其趣。至少在我们村,只能到了霜降这一日起才可以玩陀螺,过了来年正月十五,就得乖乖地把陀螺收藏起来。祖先为何定下这么一个规矩,无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也无人敢于违禁。因此,我和儿时的伙伴将这一日当作过节一样隆重而窃喜不已。因为从这一日起,我们的书包里就多了一样东西,老师也无权没收。我们喜欢在课间玩持久竞技。下课钟声敲响,我们涌出教室,奔向操场,围成一大圈,随着一声令下,只见无数手臂一抡一放,长绳甩开,一个个陀螺呼啸而出,如群雀扑食,倏忽落地。少顷,便定立地面飞快旋舞"嗡嗡嗡"旋出花一样的少年和花一样的梦想。
  

霜降这一日


  霜降这一日,我们必打几场陀螺比赛,或单打独斗,或分边组队厮杀。几十个回合下来,不分胜负,只求过瘾。清脆的陀螺撞击声在青砖绿瓦间回荡,吵嚷声不绝于耳,闹得高大的榕树顶的喜鹊从巢里飞出,误当喜事临门,也喳喳喳地叫个不停。村里的年轻人喜欢到外村去打陀螺,打得赢也去,打不赢还去。东往丹解、娅和、同社,西走古文、良美,最远的到过榜圩的安坤,打遍周边的村屯。赢了,可能抱回一个大桂花树;输了,必得一包桂花树子。有时,周边的村屯以及山上的瑶族群众也有不邀自来的。来则先打上几场,无论输赢,都以桂花树饭、苞谷酒待之。那时的我懵懂无知,只是贪玩,不解此中风情。
  

长大了才明白


  长大了才明白,原来陀螺不但是年轻人释放激情、炫耀技巧、展示健体、彰显魅力的游戏,也是赢得邻村姑娘芳心和爱慕之情、接受她们父辈的检阅与评判的表演。当然,玩得最多的还是长短棍。顾名思义,长短棍就是一长一短之两棍。长者盈尺略粗,短者四五寸且细。其玩法类似击棍球。击棍球是棍击球,而长短棍是长棍击短棍。此游戏与陀螺特性相似,不受时令和禁忌约束,只是玩法略为繁杂些。几十年过后仍熟稔于心,我儿时对长短棍的痴迷,可见一斑。然而,近几年常回故里,却不曾见侄孙晚辈玩此等游戏,问之,竟不知此为何物。感叹之余,不免有些许失落。
  

现代游戏的多样性


  毋庸置疑,现代游戏的多样性、知识性、智慧性是我童年的游戏难以比肩的。时过境迁,新旧更替,物竞天择,诸如陀螺、长短棍之类的传统游戏绝迹于现代文明社会,着实令人扼腕长叹。至于在被现代玩具充塞的有限时间和空间里予以传统游戏一席之地,非我辈之力所能为。然则,想问题而不得,只能无奈地退而求其次,虽已是知天命之年而自惭梼昧,于此事稍尽绵薄,以文记之,存亡续绝,唯是愿矣。作者简介:韦奇平,壮族,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广西文学《广西日报《中国有色金属报《广西工人报《河池日报》等报刊。

首页首页
短信短信
电话咨询
苗木热线
13872196969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品质服务、诚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