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苗:桂花青枯病和脐腐病的诊断技术与综合防治措施
2022-10-06 00:19:15
核心词:桂花苗 桂花青枯病技术 和桂花青枯病技术脐腐病 桂花青枯病技术脐腐病 桂花青枯病技术的 诊断技术 与技术措施 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防治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
目录:
1、大雨或连阴雨后骤然放晴
2、下部皮层粗糙
3、选用抗青枯病品种
4、及时摘去病老叶和拔除病株
5、适期早定植
6、科学均衡施肥
随着我市大棚桂花生产面积的逐年增加,桂花所受病害也十分普遍,其中桂花的青枯病和脐腐病在轻发年份地块死株率达5~15,中发年份病田死株率达20~40,重发年份病田死株率高达70%左右,借此在桂花生产工作中必须要做到如何去诊断和防治等技术。
大雨或连阴雨后骤然放晴
大雨或连阴雨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气温27~32,田间湿度大,热气蒸腾作用增大,土温随气温急剧上升,更易促成病害流行。
下部皮层粗糙
病茎中、下部皮层粗糙,常长出不定根和不定芽,病茎维管束变黑褐色,但病株根部正常后下部叶片凋萎,随后中部叶片凋萎;病叶色泽较淡,呈青枯状。
选用抗青枯病品种
选用抗青枯病品种,用抗病砧木嫁接,防病效果显着。发病严重地块,提倡与非茄科作物轮作4~5年,最好与禾本科作物尤其是与水田轮作,可减少田间病菌来源,为防治该病最有效措施。
及时摘去病老叶和拔除病株
及时摘去病老叶和拔除病株,病穴灌注2%福尔马林液或20%石灰水消毒。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选用无病土(地)及净肥,配制营养土育苗,桂花青枯病技术的桂花青枯病技术脐腐病培育无病壮苗。选择地势高、排水好的无病地,酸性土壤在整地时施适量石灰,调节pH值至微碱性,以抑制病菌生存,减轻病害。实行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及喷施植宝素、爱多收或磷酸二氢钾等,增强植株抗病力。采用高畦栽植,小水勤浇,严防大水漫灌;夏季高温天气,避免中午浇水。
适期早定植
适期早定植,使生育期提前,避开夏季多雨发病高峰期,以减少损失。在定植、中耕、施肥等田间管理中应防止伤根,盛果期应停止中耕,以免造成伤口。选用青枯立克300倍液灌根,7~10天灌1次,连灌2~3次。其次是病害防治,当青枯病初显症状,用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6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灌根,每株灌0.3~0.5升,8~10天灌1次,连灌2~3次。此外,药剂防治的同时,与技术措施诊断技术适当喷施叶面肥,少施氮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促进桂花恢复生长,增强植株的抗病力。当桂花植株处在高气温和高地温时,地上部的茎叶蒸发量增大,消耗也增大,而根群在高地温时活力下降,养分和水分供给困难。多肥以及多氮过多。施用化肥后,土壤中肥料浓度过大,尤其氮和钾的浓度过大,对钙的吸收产生拮抗吸收受阻,导致钙不足。土壤干燥。在土壤过分干燥的情况下,由于水分供应不足,桂花叶部的细胞渗透压比绿果的细胞渗透压高,养分和水分为叶部所夺走,离根系最远的果脐部,首先受到影响,造成缺钙、产生脐腐。脐腐病的病斑发生于幼果脐部,即花器残余部及其附近,诊断技术桂花青枯病技术的呈水浸状,暗褐色病斑,有时扩展到近半个果实。病部组织呈干腐状收缩,防治技术措施质地较坚韧,病果一般不腐烂,但后期由于腐生菌的污染,在病部常出现黑褐色等霉状物,或造成果实软腐。科学通风换气,避免高温危害,在垄面敷麦草或覆盖黑色地膜,桂花青枯病技术桂花苗以降低地温。
科学均衡施肥
科学均衡施肥,除施足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外,还要用一定的过磷酸钙,以防土壤缺钙;在桂花开始结果后30天内,用0.1%氯化钙进行根外追肥,从初花期开始喷一次,隔15天再喷一次。另外,喷氯化钙时加适量维生素B也可收到良好的防病效果。适时灌水,尤其是结果期更要注意水分的均衡供应,严防忽干忽湿。创造良好土壤环境,保持根系对钙的良好吸收状态,另外,花果达到目标层数后要及时摘心。脐腐病在品种间有差异,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与技术措施因此,种植时要注意选择脐腐病发病低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