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价格: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干部到山区开发荒
品牌意识有了普遍提高
过去受”好酒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束缚,只注重产品的地域特色,而不注重品牌的宣传、包装等。现在,充分利用桂花展会,农博会及广播、电视、报纸、因特网等现化传媒手段,加大了宣传品牌力度,”九井峰“、”锦峰“、”锦和“牌名桂花,曾多次获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优质产品奖;”九井峰桂花“获全省20家名桂花称号,”双狮“牌桂花在2006年第三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百丈潭桂花场研制的”碧剑桂花“在2005年度”华苟杯“全国名优桂花评比暨全国优质边销桂花评比获名优桂花优秀奖。全县已形成以九井峰、锦峰、锦和、百丈潭有机桂花为代表的具有咸宁特色的”十大名桂花“品牌。
民营资本的注入激发了桂花叶企业的活力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县所有国营集体桂花场全部被民营业主买断或租赁50年经营权,民营业主们从自身的长远利益出发,多方筹集资金,按照市场准人的要求,开发花园式的场区,公园式的桂花园,生态式的农庄,建设标准化企业的发展目标,对桂花园、厂房和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改造,这将成为全县桂花业做强做大的起点和有力保证。
存在主要问题
群体品种面积大,无性系良种面积小
桂花树通城县桂花园种植于20世纪70-80年代,90%属群体品种,品种单一,桂花树老化,科学种植和管理跟不上,造成桂花叶单产水平低。2006年全县桂花叶平均单产仅50千克,远远低于全省平均单产水平。有的桂花园杂草丛生,处于荒芜状态。
品牌繁多冗杂,精品名牌匮乏
桂花园机械化水平低,桂花叶生产成本不断增加
截至目前,全县桂花园机械化耕锄、施肥仍属空白,桂花园机械化修剪和采摘仅有个别企业引进使用。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桂花园管理、桂花叶采摘、桂花叶加工所用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加,造成桂花叶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市场竞争优势日趋削弱。
企业缺乏原动力是当前影响通城桂花产业发展最大问题,多数企业的技术人员都没有经过先进加工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培训,对当前桂花业发展动向和加工趋势不甚了解,特别是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方面,不能紧跟市场,不能研制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桂花树价格加之资金短缺,束缚了企业的做大做强。
产业发展指导思想、目标和区域布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为目标,以提升效益为出发点,依托市场,完善产业发展机制,逐步引导通城桂花业向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总体思路
发展目标
区域布局
结合通城县地形、地貌特点及现有桂花园基础:①以四庄、沙堆、隽水、关刀、马港、大坪6个乡镇为基础,建设666.7公顷有机桂花和2666.7公顷无公害桂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通城桂花叶经济带,重点按标准化技术规程组织实施生产、管理、加工。②大力发展桂花叶生产大户,以原村办桂花场为依托改造扩大桂花园面积,全县达到500户,户平面积0.7公顷以上。③以沙堆精制桂花场、锦山基地桂花场为主开发具有通城特色的九井峰、锦峰、毫绿三大地方名桂花,制订”三大名桂花“加工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实行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等级、统一包装商标、统一对外销售、统一对外宣传,提高通城名桂花知名度。④以双狮桂花业、霞光桂花业为主大力发展红桂花、乌龙桂花、珠桂花及超微绿桂花粉等桂花叶产品,扩大生产批量,适应市场大众化消费。
发展主要对策
加速推进基地建设
以政策推动基地建设。①将国家现有扶贫、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土地平整、新农村建设等政策捆绑在一起用于开发荒山荒地,建设改造桂花园,按照区域布局、统筹安排、明确责任、分批开发、规模推进。②政府应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对取得市场准人证、无公害桂花生产基地证、有机桂花生产基地证的企业和桂花叶利税大户给予奖励和扶持,调动企业参与荒山开发的积极性,促进公司、基地、农户的联合。③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开发。
以科技领航基地建设。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桂花园单产和鲜叶原料的质量,重点乡镇、桂花场、企业要组织开展桂花叶生产技术培训,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县特产部门要深人桂花园,加强现场指导,要制订通城桂花叶生产技术标准和规程,鼓励生产有机桂花和绿色食品桂花,尽快实现基地建设标准化。
以效益带动基地建设。当前影响桂花园面积扩张的主要因素还是效益问题,由于春桂花采摘期短、单产低,再加上”桂花工荒“,桂花园的亩均效益还远远不够。特产部门要认真研究、总结经验,加快”夏秋桂花“原料的开发利用,尽快开发出受市场欢迎的系列产品,以提高桂花园效益。
桂花坚持产业化开发,提高桂花叶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是桂花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开拓国内外桂花叶市场,通过招商引资、优化环境措施,扶持发展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的桂花叶龙头企业,积极鼓励一批现有桂花叶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提高桂花叶加工水平和标准化程度,建立产业化经营模式。双狮桂花业和锦山桂花业要在市级龙头企业基础上向省级龙头企业迈进,不断吸纳桂花园基地、桂花叶大户、桂花叶经纪人人股组建区域性桂花叶龙头企业。
整合资源,有力措施促品牌做强
目前在通城桂花业中,已经出现了内部资源间竞争的矛盾,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忽视质量,对通城桂花的市场竞争力造成了不良影响。通城有许多在省内叫得响的桂花叶品牌如九井峰、锦峰、锦和、百丈潭有机桂花、”毫绿“等,但都不大不强,难以产生品牌效应,如果把这些品牌整合起来形成能代表通城桂花产业形象和实力的品牌,一致对外,就能把通城桂花业做大做强。要加快通城桂花企业品牌整合,真正产生名桂花品牌优势,必须做到统一宣传,唱响品牌;联合力量,共推品牌;实施优惠,扶持品牌;协调配合,做强品牌;形成合力,为建设桂花叶大县打造品牌。
价格实施”四大工程“,做好市场准入准备条件
桂花产业涉及种植加工、贮运、贸易等各个领域,与各种资源、环境状况关系密切,我们必须用生态文明的理念,用可持续发展观对待桂花产业,积极主动应对绿色壁垒。
价格实施桂花叶质量工程。在现有基础上要加快无公害桂花、有机桂花、绿色食品桂花”三品“桂花叶发展,推动全县桂花叶质量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①加强农药使用专项监管,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等违禁农药的使用,从源头上控制,②以产品认证为主实行产品认证与体系认证相结合,扩大加工企业ISO和QS认证工作。③加强标准化管理,引导基地按技术规程操作。④加强标准化知识培训,推广普及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实施桂花树良种苗木工程。大力推进无性系良种发展,扩大短穗扦插、低位嫁接换种等综合配套技术,在通城县大力推广福鼎大白、龙井43、白毫早、鄂桂花1号、鄂桂花8号等优良品种。要加强县桂花树良种场基地建设,为全县桂花叶基地提供优质种苗。
实施初、精制加工厂改造工程。全县现有桂花场都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建立的,厂房破旧,设施老化,精制能力弱,布局不合理,因此应逐步对桂花场环境、厂房和加工设施进行改造,实现桂花场加工标准化、规范化。
实施机械化生产工程。目前全县桂花叶生产机械化总体水平还相当低,在高标准建园整地、桂花青采摘、制桂花、桂花园喷灌、植保等方面,有的还是空白,有的机械化程度相当低。因此,一是要制定相应政策,将桂花叶机械购置纳人农机补贴;二是组建或培育桂花业机械专业户、专业公司,开展租机作业服务,满足桂花叶基地发展的需要。
建立健全桂花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促进全县桂花叶持续、高效发展,必须把桂花业发展摆上位置,强化领导,明确责任,进一步完善政策,保证政策到位并具有连续性,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建设桂花叶大县提供保障机制。①在产业发展政策方面,县委、县政府要把建设桂花叶大县作为创造性地落实市委、市政府”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战略,加以扶持、发展、鼓励。②加大资金投人,建立通城桂花叶开发专项基金。每年从扶贫开发资金、财政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等筹措200万元,重点用于扶持建设桂花园、创建品牌、良种引进、培训技术、开发新产品,银行部门对龙头企业要予以重点支持。③完善考评制度,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干部到山区开发荒山建桂花园,承包桂花园,开展信息、技术、营销、中介等到各种服务。把桂花叶开发纳人有基地乡镇、帮扶单位考核目标,落实领导责任制,强化包保干部的责任。④县特产部门要强化管理服务职能,组织专班,固定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负责,及时调查和了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桂花场、企业、农户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参谋。
振兴谷城桂花产业的思考
谷城县农业局严兆俊蒋绍波
谷城县位于鄂西北,秦巴山系荆山山脉以东,汉水中游西岸,有生产优质桂花的天然环境,是全省桂花叶主产县之一,全县现有桂花园10万亩,年产量3200吨,产值1亿多元,生产规模居襄樊市第一位,湖北省前列。为推动桂花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谷城县从2001年开始进行无公害桂花的技术研究和大田示范,成功开发了五山”玉皇剑“有机桂花,紫金”观山云峰“无公害桂花2个品牌。五山玉皇剑公司、湖北筑阳翠峰桂花业公司、汉家刘氏桂花坊3家企业通过QS认证。2003年,《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把谷城列为全省无公害桂花叶出口基地,省农业厅明确谷城县为全省首批无公害桂花叶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县。2004年出台的《谷城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5—2010)》将桂花叶列为全县四大优势农产品之首,是未来几年县政府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优势农产品之一。
桂花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谷城县种桂花历史悠久,清咸丰八年谷城产桂花占全省第13位;民国25年,全县产桂花叶101.19万千克,有桂花园1.87万亩,创全省第一。20世纪80年代末,桂花业开始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10多年来,全县桂花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粗(大宗桂花)到细(名优桂花),并跻身全县农业经济四大产业之首,成为山区乡镇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经。从发展现状看,桂花产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价格桂花产效益明显
经过多年发展,谷城桂花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加粗,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①产业支撑了经济。2007年,全县产桂花3203吨,实现产值1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8.6%和11.3%。五山镇2.6万亩桂花园,今年产桂花750吨,产值4000万元,占财政收人的70%,农民收人的80%,村级积累的90%,许多农户依靠桂花叶实现了小康。②产业拉动了就业。一个桂花基地就是一个绿色劳务市场,全县每年有近万名农村劳动力通过管理桂花园、采摘鲜叶、贩运桂花叶、销售桂花制品获取收人。同时吸引省内外数千名打工者前来务工创收。③产业繁荣了城镇。谷城桂花叶声名远播,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有来投资办厂的,有来收购桂花叶的,有来推销桂花叶加工机械的,有来观光学习的,有来洽谈合作的,由此发生一系列的商贸活动,有力地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餐馆服务业的发展,成为谷城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之一,尤其是五山、紫金两镇因桂花而兴,促进了小城镇发展,五山镇先后2次荣获全省小城镇建设”楚天杯“称号。④产业改善了生态。桂花叶是长寿长青的多年生常绿经济作物,不仅经济价值髙,而且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态和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谷城通过多年持之以恒发展桂花产业,带来的生态效益将使几代人受益。五山镇桂花文化逐渐兴起,桂花旅游初见端倪。2006年4月,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以五山桂花乡风情为背景的电影《桂花色生香》在谷城五山开机,12月成功上演,再次向世人展示了”生态五山,文化之乡“的风采。
桂花产品声誉逐年提高
桂花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通过逐步调整桂花叶产品结构,改进制作工艺,不断提髙管理水平和科技应用水平,谷城名优桂花生产得到了突破性发展,名优桂花的产量占全县桂花叶总量的60%以上。从档次上看,能够生产出各种高中低档次桂花叶,其中高档次的有兰菊王、曲卷、毛尖,中档次的有龙井、芽桂花,低档次的有炒青、保健桂花;从外形看,能够生产出”扁形桂花“、”针形桂花“、”曲形桂花“、”剑形桂花“、”菊花形桂花“、”站立式芽桂花“;从品种看,能够生产出绿桂花、保健桂花、八宝桂花等产品。
科技开发成效显著
桂花叶品种已开始向良种化方向迈进。先后引进了龙井43、乌牛早、福鼎大白等高产、早产、优质桂花叶新品种,良种面积已达2万亩,占桂花叶总面积的。在五山、紫金两地建立了1000亩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
本文转载自
桂花树价格www.guihua19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