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价格:19501979年的30年间
新中国成立至1992年,湖北省棉花生产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1967年,全省棉花生产稳定上升,发展很快。18年累计总产量年均递增率为9.6%,建国初期,棉花平均单产10公斤左右;50年代中期,单产上升到25公斤,到60年代后。期,单产已接近50公斤。1966年全省植棉911万亩,总产44.93万吨,单产49公斤;总产和单产均为历史的最高年,对比1949年,面积增加46.9%,总产量增加6.8倍,单产提高4.5倍。
年,基本上是连年减产。1972年全省棉花面积888.49万亩,总产27.96万吨,单产31公斤,对比1967年,总产量减少37.1%。年均递减率为8.8%;单产下降32.3%。
—1984年的12年间,棉花生产很不稳定。1973年全省棉花产量上升快,总产达到40.23万吨,年增产12.27万吨。1974年创造历史最高纪录,总产达到47.98万吨,比上年增产7.75万吨;单产53.5公斤,第一次突破50公斤,此后棉花连续9年交叉增减,一上一下,总产徘徊在34-45万吨,单产36-51公斤的水平。1984年,全省植棉808.8万亩,单产60.65万吨,单产75公斤,创历史最高平。同年棉花产值达到26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5.3%。
—1989年,全省棉花生产出现大滑坡。在这5年间,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减少,1989年植棉627.69万亩,平均亩产50公斤,总产量31.28万吨,比1984乎的面积减少22.39%,亩产减少33.3%,总产量减少48.43%。
随着棉花品种更换、改良和植棉技术的提高,湖北棉花品质也不断改进。建国前湖北棉花,除少量品种如孝感铁子棉、松滋的八宝棉品质较好外,大部分是中棉(亚洲棉)和一部分品种混杂退化的美棉(陆地棉),纤维品质差。中棉纤维长度在15.8—19.71毫米之间,衣分平均在30%左右,只可纺10—16支粗纱;退化美棉纤维长度在17.4—23.7毫米之间,衣分在33%左右,只可纺12-24支纱。建国后,湖北省棉花品质显著提高,50年代后期,棉纤维绒长上升到28毫米左右,衣分36%左右;60年代后期起,棉花品级基本稳定在标准级上下,绒长28毫米以上,衣分保持在38%左右。1984年测定湖北棉花绒长28毫米,衣分在39%左右,品质仅次于新疆棉花。
湖北省棉花在全国棉花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统计,60—80年代初,湖北棉花在丰收年份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5。1950—1979年的30年间,湖北棉花(在全国产棉省中仅次于江苏)总产量常居全国前列。50年代,湖北棉花年总产量多在第四、五位。1962年,跃居全国第一,此后18年间一直居第一、二位,其中居第一位的有8年。进入80年代以后,全国棉花生产发展很快,鲁、冀、豫、新4省(区)尤为迅猛,江苏省也在稳步上升,湖北省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位次,逐渐后落到第四、五位。
年、1984年、1986年、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湖北天门棉花总产量均超过100万担(5万吨),成为全国最早、最多的年产过百万担产棉县。1984年,枝江县23.65万亩棉花平均亩产102公斤,成为全省首创平均亩产超百公斤的县。此后,公安、京山、武穴、松滋<县(市)棉花平均亩产都达到或超过100公斤。
价格价格桂花树湖北生产的棉花除满足自身需要外,每年都有大量棉花调出,支援兄弟省、市发展纺织工业,对国家作出了较大贡献。湖北棉花品级适中,内质好,信誉高,深受用户的欢迎和好评。50年代,年均调出量8.3万吨,占收购量的60%;60年代,年均调出量18万吨,占65.5%;70年代,年均调出量20.8万吨,占55.2%,最多则达40.2万吨(1976年),占同年收购量的89.6%;80年代后期,至1992年,由于省内纺织工业的发展,用棉增加,每年调出量减少到4万吨左右。
价格价格桂花桂花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78年起,国家连续3年提髙棉花收购价格,1978年比1977年提髙10%;1979年比1978年提髙15.2%?1980年又比1979年提髙10%,即每50公斤皮棉价格为145.8元。1979年在提髙柄花收购价格的同时,实行棉花超定购加价政策,即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1976-1978年平均收购量作为定购基数,超购部分再加价30%。南方棉区、尤其是湖北省棉花定购基数偏髙,得到的加价款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越是髙产棉区越难得利,甚至连定购基数也完不成,存在”鞭打快牛“的问题。1979年以前,北方棉区实行过5%的价外补贴政策。湖北有11个县123个公社处于南北接壤地带,也执行与北方棉区同价的政策。1曲0年,国家对南方棉区定购基数进行适当调减,湖北省定购基数由39.75万吨调减为37.75万吨,1982年,国务院棉花政策调査组来湖北调査,确认棉花定购基数过高,1983年,国务院对湖北省棉花收购提前一年实行正”四六“比例加价政策,即对收购的棉花40%实行加价30%,60%仍为统购牌价。同时国家对棉花收购价格形式进行故革,规定从1984年新棉上市起,取消北方棉区5%的价外补贴。棉花超购加价,不再按定购基数计算,改为北方梅区按收购量的80%加价,20%按牌价。湖北大部分棉区以南方棉区的标准,按收购量的40%加价,60%按牌价,使棉农得到实惠。从1989年开始,国家先后两次提髙棉花收购价格,1989年提髙10.3%,1990年又增加26.9%,每担(50公斤)皮棉的收购标准价(3级27毫米长度)为300元。
为了切实解决棉农口粮,1980年国家增加进口100万吨尿素化肥,叉後严怖区增严根官。再甲,抜箔砌北省怖农口根专项朴助标肥30万吨。根据1979年底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棉花生产会议精神,湖北省在总结棉花生产经验的基础上,重申实行”五定“政策,1980年省政府行文规定:”棉花自产粮都完成任务的必须保证棉农口粮吃到285公斤(原粮);在棉花集中产区,自产粮按1976年至1978年3年平均数确定;适当调整和核定棉区的国家粮食供应指标;除去自产粮的口粮部分和国家的定销指标,不足部分,用增拨化肥提髙棉区粮食自给水平和换购粮食的办法解决“;”棉农口粮水平应坚持做到多产棉多贡献多吃粮,少产棉少贡献少吃粮,因灾减产,口粮水平最低不得少于250公斤(原粮)“,全省棉农定销口粮为31.15万吨。此外,还提高棉花奖售化肥的标准,规定每交售皮辊棉50公斤,奖售化肥40公斤;每交售锯齿棉50公斤,奖售化肥42公斤。1980-1984年,全省平均每年奖售化肥计为40万吨左右,成为搞好棉花生产的重要物资保证之一。
为了扶持棉花生产,弥补农业事业费的不足,以利推广植棉新技术,桂花树价格从1980年起,湖北省贯彻执行农业部、纺织工业部、财政部、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出的《关于征收棉花生产技术改进费的通知》规定,对用棉单位征收棉花生产技术改进费。标准为1_4级细绒棉每50公斤征收0.3元;长绒棉3级以上每50公斤皮棉征收0.4元,由棉花经营部门代收,交省、地、县农业部门,按3、2、5比例分配掌握使用。湖北省利用棉花技术改进费进行棉花良种的繁育推广,新的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开展棉花综合利用,以及进行各种技术培训。
为了鼓励加快发展棉花生产,80年代后期,在植棉政策上国家有些新的规定:从1988年新棉上市起,每收购50公斤皮棉奖售2.5公斤柴油。中央财政对省间调拨棉花还实行吨棉吨粮的奖励办法,每吨奖售粮由中央财政补贴差价款128元。同年,湖北实行汴怖汴根的买励蚁策,开从1988平新怖上帀起,改奖售根赏方补差价,每50公斤皮棉补差价23.58元,1989年、1990年增加到40元,1991年调整为25元。为了调动产棉县、市植棉积极性,1990年棉花收购基数由44.4万吨调整为37.5万吨,完成收购基数任务后的棉花省与县(市)实行二八分成,80%由县(市)留用。优质棉基地县良繁区的籽棉,从1990年起,由农业部门的良种棉加工厂负责收购和加工,以利于发展优质棉花生产。
棉区分布
湖北棉田基本上分布在长江和汉水沿岸地区。建国后湖北对棉田布局进行过多次调整,主要是减少鄂北岗地棉花低产田,扩大江汉产棉区,实现北棉南移,此后的调整主要是减少分散零星、低洼易溃、瘠薄易旱和飞沙挂坡低产棉田,扩大集中髙产棉区及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棉田。经过调整,棉区布局逐步趋向合理,基本形成江汉平原棉区、鄂北棉区和鄂东棉区的植棉布局江汉平原棉区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沿长江两岸向东延伸,主要包括宜昌、宜都、当阳、枝江、江陵、松滋、公安、监利、洪湖、石首、潜江、仙桃、天门、京山、钟祥、荆门、孝感、云梦、应城、汉川、汉阳、嘉鱼、武昌、东西湖、汉南、五三、沙洋27个县(市)、农场。常年棉花种植500多万亩,占该区耕地面积的20%,占旱地面积的50%以上,该区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65%左右,是全省、全国高产棉区。该区棉田土层深厚肥沃,保水保肥性能好,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6.3C,>15”C的活动积温4450.3“C,开花结铃季节,平均气温27.7”C;年日照时数1696.7—2147.8小时;4一10月降水量828.6-1017.9毫米;棉区经济条件较好,农民植棉经验丰富。但该区晚春及初夏梅期雨水偏多,又常有秋涝发生,影响棉花生长及后期成熟。且有一部分棉田分布在滨湖地带,其中有的地下水位高,棉花单产水平较低。
鄂东棉区位于湖北省东部,主要包括黄州、新洲、麻城、黄梅、浠水、广济(今武穴市)、蕲春、鄂州、黄陂9个县(市)。常年棉田在110—130万亩,占该区耕地面积的19%左右,占旱地面积的60%左右,约占全省棉田面积的15%.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17%左右。该区棉田多分布在沿江河、滨湖平原、山间盆地和部分丘陵岗地,平原土壤土层深厚肥沃,人多田少,劳动力充足,棉田管理水平较高,常年棉花单产高于全省平均单产55—10公斤。该区年平均气温16.6€,>15€的活动积温4603.2_C,幵花结铃季节平均气温28.4/C,年日照1913.5—2161.5小时,4—10月降水量870.7-1032.7毫米。温光条件较好,有部分丘陵挂坡地,土层浅。土质瘠薄,水土流失较重,沿江棉区在棉花生育期的降水量达943.5毫米。但雨量分布不匀,影响棉花生产。
鄂北棉区位于湖北中北部,主要包括襄阳、枣阳、随州、老河口、宜城、南漳、谷城、安陆、应山(今广水市)9个县(市),常年棉花种植为150万亩左右,占该区耕地面积的15%以上,占旱地面积的35%,占全省棉田面积的18%,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15%左右。该区年平均气温I5.6_C,>15C的活动积温4259.3C,棉花开花结铃期的平均气温27.1C,年日照1853.5—2172.1小时,4—10月降水量718.6-903.8毫米。具有南北两兼的气候特点。但由于60%的棉田分布在丘陵、岗地,耕层薄,土质粘重,土壤肥力低,通透性差,而且降雨量偏少,水利灌溉条件较差,棉花常受千旱威胁,这是造成该区棉花平均单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
按行政区划分,湖北棉花主要产地为荆州、黄冈、孝感、宜昌、武汉、襄樊、鄂州、荆门8个地市。据1992年统计,各地市棉田占全省棉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荆州地区占44.76%,襄樊市占17.78%,孝感市占9.92%,黄冈地区占8.76%,武汉市占7:6%,宜昌市占4.97%,鄂州市占2.43%,荆门市占1.78%。全省棉田在10万亩以上的县(市)有31个。其中天门县常年种植在60万亩以上,是全省植棉面积最大的产棉县。
良种繁育与推广
本文转载自
桂花树价格www.guihua19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