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微信快速咨询
咨询获优惠
13872196969
咨询热线·13872196969

专业批发,诚信经营

桂花百科

桂花树价格:撒播每亩基本苗应在1820万抹之间为妥

2018-11-12 01:41:19

  华麦7号是华中农学院于1966年育成。1968—1969年度参加湖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在各试点表现一致增产,比对照品种南大2419平均增产14.6%;1969—1970年继续试验,湖北省15个点平均增产3.4%,其中7个点增产,幅度为2.3%—40%。1969年开始推广,主要在鄂中和鄂东地区各县种植,1980年全省种植面积18万亩。
  桂花树华麦10号是华中农学院1967年育成。系华麦7号的姊妹系,一般大田产量每亩在200公斤左右,1978年在湖北省种植面积15.6万亩。主要在咸宁地区推广。
  桂花树荆麦1号是荆州地区农科所1965年育成。一般亩产150—200公斤,比南大2419增产5%—20%。1971年枝江县棉花原种场麦棉套作70亩,单产200公斤。70年代初期,在江汉平原及鄂东南地区种植120万亩。
  桂花树鄂麦9号是省农科院1978年从鄂麦6号中选育而成。经多年多点试验和大面积试种结果,在平原、丘陵岗地种植,大都比鄂麦6号增产1成左右,表现适应性较强,一般亩产200—250公斤,高的达300公斤以上。1986年已推广249.9万亩,占全省小麦面积的14.39%,1991年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到154.78万亩。

桂花树价格:撒播每亩基本苗应在1820万抹之间为妥的图片462

  鄂恩1号是鄂西自治州红庙农科所1980年育成。经1982—1984年全省小麦区试结果,大部分试点较当地品种增汽,比鄂麦9号增产4.9%—30.6%,1985年全省推广面积达51.41万亩。1989年迅速扩大到1016.83万亩,占全省小麦面积53.17%,到1991年因其锈病较算,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为974.41万亩。在江汉平原10月下旬末至11月上旬播种,5月20日前后成熟。有利于本省麦棉、麦玉两熟套种和麦稻、麦薯两熟连作,是湖北省主要推广品种之一。
  桂花树鄂麦10号是孝感地区农科所1979年育成。一般亩产200-250公斤,适宜于孝感地区种植,1卯0年以来,每年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

桂花树价格:撒播每亩基本苗应在1820万抹之间为妥的图片463

  鄂麦11号是湖北省农科院1987年育成,一般亩产250—300公斤,较抗条、叶锈病,在重病年比鄂恩1号显著增产,正常年份产量与鄂恩1号持平,因其白粒,在成熟后遇连阴雨易出现穗发芽。适宜于鄂东、鄂南沿江滨湖地区种植。
  荆麦66是荆州地区农科所1975年育成。适宜于平原、丘陵地区种植,持别适宜于麦棉两熟地区。一般棉麦套种亩产175公斤左右,单作亩产250公斤左右。1984年种植面积发展到208.1万③品种推广
  桂花树湖北省在40年代以前,种植的小麦主要是地方品种。襄阳地区以和尚头、竹叶青、白拳芒等为主;荆州地区主要是赤壳麦;黄冈地区主要是籽麦、鲫鱼泡、红须麦;孝感地区主要是火烧头、蜈蚣糙;咸宁地区主要是红麦、八方托、大头春?,宜昌地区主要是宜都小麦;郧阳地区主要是孬担三、夏河糙;恩施地区主要是红光头、草鞋边、红壳麦;武汉市主要是三月黄。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期,全省主要推广从外地引进的金大2905、中农28、矮粒多、南大2419、阿夫、阿勃、许昌铁秆糙等优良品种。以南大2419为主,代替了农家品种。70年代主要推广从外省引进和省内选育的一批优良品种,代替一部分南大2419。引进的品种有郑引一号、缓秆红、宜宾1号、7023、方年2号。本省自育品种有鄂麦6号、襄麦4号、荆麦1、3号、宜系4号等。80年代全省主要推广品种有襄麦5号到8号、荆麦66、47、鄂麦9号、鄂恩1号等省内自育品种。
  栽培技术
  桂花历史上湖北小麦的耕作粗放,栽培技术水平低。建国后,政府为提高小麦种植水平,增加产量,组织农业部门和科学技术人员,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群众丰产经验与试验研究相结合,不断改进推广了一些新技术。
  深耕细作1949年前基本是”犁无3寸土“,麦地耕作浅而粗,多数是浅犁后耙一遍就播种。50年代后开始提倡‘深耕,耕作深度一般在15—20厘米。1958年,开展了群众性深翻改土运动,使一部分麦田土壤得到改善,但也存在不从实际出发,过度深翻,破坏熟土层的情况。1960—1968年,省农科所土肥系与省农业厅土肥处、襄阳地区农业局等单位协作,在襄阳县建立试验观测点,对岗地土壤改艮和增产技术迸行调査研究。找出闶地小麦仳严的原因之一是耕层浅(12—15厘米),经过改浅耕为深耕。小麦增产13%—30%。土壤深耕后,通气性改善,透水性增强,蓄水能力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是一项有效的栽培技术。1957年,襄阳县古驿区罗岗乡劳动模范刘恒太及谷城县冷集宋天泰劳模对早茬地采取随犁随靶,耙后再犁的办法,既炕地,又保墒,群众称之为”小炕“,提高了播种质量。1978年,又进一步改多犁少耙为少犁多耙,使耕作保墒更加完善。
  沟厢改革历史上湖北麦田很少开沟,或者是宽厢浅沟,因而小麦常受溃、病危害,特别是沿江滨湖地区600多万亩小麦,因地下水位高,渍害更为严重。1973年,省农业局组织基层技术推广部门向江苏、浙江等省学习开深窄沟技术,开始进行沟厢改革。1974年秋全省仿造开深窄沟工具150套,600余件,分发给各地市教学、科研、技术推广部门进行示范推广。1975年秋省农业局、省农科所在广济县龙坪公社等地办样板,改宽厢为窄厢,改浅沟为深沟,开好”三沟“(厢沟、腰沟、围沟);并根据水田旱地及地形的不同特点,确定了沟厢规格,如襄阳县规定:拉绳定厢开沟,厢沟窄深方直,厢宽211-264厘米左右,厢面平带拱形,沟深23厘米,厢沟低于耕层,中沟低于厢沟,围沟低于中沟,起到了防渍、防病,增产的作用。1978年湖北省小麦深沟窄厢面积达到标准的有600多万亩,1979年发展到800多万亩。
  合理密植1950年前,湖北省麦田穗数普遍偏少,每亩不足10万穗。50年代经科研、农业部门调査研究和试验,证明小麦大面积亩产200-250公斤,要求每亩必须达到20-25万穗。无论水田、旱地,条、点、撒播每亩基本苗应在18—20万抹之间为妥。棉、麦套种预留棉行的麦田每亩基本苗应在13-15万抹为宜。50年代中期,示范推广小麦合理密植,增加播种量,适当缩小行距。
  桂花年,小麦亩播种量从4—5公斤增加到9—10公斤。1958年有的亩播种15-20公斤。1959年,少数地方亩播小麦种50多公斤。因密度过大,造成死苗减产。60年代以后,全省各地根据地力、施肥水平、播期、种子发芽率、品种特性、分蘖力强弱及播种时土壤墒情等,因地制宜,酌情增减播种量,结合改善肥水条件,逐年提高单产。在播种方法上,50年代推行撒播改条播。70年代以后,随着小麦密度提高,棉麦两熟地区又进一步改线形条播为宽幅条播,以协调群体和个体的关系,一般比线形条播增产10%。
  桂花适时播种60年代以后,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部门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小麦适宜播种期。春性品种如南大2419,在武昌以10月20日至11月3日为宜;在襄阳县以10月18日至30日为宜。半冬性品种可适当提早3天左右。70年代,襄阳县一般以气温下降到18_15C,作为小麦播种的依据。改变了过去小麦播期过早或过晚,时间拖得长,形成”三个月种一个月收“的状况,保证了稳产高产。
  增施肥料1949年前,一般麦田不施基肥,多为白籽下田,少数麦田施农家肥,但亩平也不足500公斤。建国后,大力提倡养猪积肥和户泛开展群众性积肥、造肥运动,并积极发展化学肥料生产,麦田施肥数量不断增加,施肥面积不断扩大。一般亩施肥量。?农家肥1500-2000公斤,氮素标肥40—60公斤,磷肥30—50公斤,部分地方根据土壤情况还适当增施了钾肥。同时,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看天、看地、看苗分期追肥“的原则。小麦施肥技术成果主要有追施拔节肥和根外喷施磷酸二氢钾。小麦追施拔节肥技术,湖北是从1975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开展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施拔节肥、孕穗肥的比未施的增穗增粒,每亩増产25公斤以上。这项技术在全省得到普及推广,1982年推广面积达到1300万亩以上,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5%左右。此项技术,1982年被评为湖北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二等奖。根外喷施磷酸二氢钾技术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1976年,省农科所在广济县龙坪公社进行小麦扬花期喷施磷酸二氢钾试验,千粒重提髙1一3克。1980年湖北省农业局在襄阳等县进行多点试验,结果表明,喷肥比未喷肥的千粒重提髙2.63克,增产7.05%。1981年,省农业局、省民航局与武汉市磷酸二氢钾肥生产单位联合,在老河口、谷城两县(市)7个公社的小麦地,首次采用飞机喷肥,面积达5.56万亩,比不喷肥的每穗平均增加1.5粒,千粒重增加1.52克,每亩增产15.6公斤,增产6.9%。1984年,全省小麦根外喷肥面积扩大到817万亩,其中在襄樊市的7个县(市)53个区镇、场采用飞机喷肥175万亩。据多点试验对比,飞机喷肥的亩产322.65公斤,比不喷肥的亩增产小麦30.12公斤,折款10.15元,扣除投资后纯收入增加9.33元,经济效益1:12,比人工喷施亩增纯收入2.91元。该项技术于1982年获湖北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二等奖,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早稀肥壮综合配套技术根据小麦生育规律和外省小麦实行精播高产的经验,充分利用本省小麦早茬面积大,土壤肥力好和温光水等自然资源优势,探索鄂中、北部髙产麦区继续提高小麦单产的技术途径。i988年开始,在襄阳、枣阳、随州、谷城、广水、房县、钟祥等7个县(市)的高产麦区进行了早播、稀植、足肥、壮苗,简称为早稀肥壮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示范研究,探索高产区的小麦走小群体、壮个体、争大穗、创高产的技术途径。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在适期播种的条件下,可提早播期7—10天,亩基本苗12—14万,实行精量条播机播种。亩施纯氮10-15公斤,五氧化二磷4-6公斤,氯化钾7-10公斤,亩产可达300公斤以上,增产11%—16%。节省亩用种量3公斤,成熟期提早5—天。表现出小麦个体素质增强,成穗率高和穗大粒多产量髙的优势。这项技术是对传统的高播量、大群体、低投入、依靠主茎成穗技术的一次改革,是构成小麦穗粒重三要素的一次变革。1991年,该项技术被列为湖北省”丰收计划“项目,在老河口、襄阳、枣阳、谷城、随州等5个县(市)的高产麦区示范推广。
  耕作制度
  水田小麦主要是中稻、小麦一年两熟制。70年代以来,随着双季稻的发展,双季稻、小麦一年三熟制也有所发展,但面积不大。旱地小麦一般为一年两熟,多与棉花、桂花、甘薯、大豆、花生、芝麻等作物套种或连作。在这几种轮作制中,麦/油、麦/棉两熟地带一般土层深厚、肥沃,栽培管理精细,小麦产量也较高。据统计,1992年全省水田小麦777.06万亩,占小麦面积40.22%,其中麦稻面积725.76万亩,占水田小麦的93.33%;旱地小麦1115.02万亩,占小麦面积57.71%,其中麦棉两熟478.47万亩,占旱地小麦面积的42.91%,占整个小麦面积的24.77%。
  水稻两熟制小麦与中稻或一季晚稻复种,是水田两熟制的主要复种方式。其中小麦与中稻复种,1949年前在部分地区推广,因当时冬播面积少,特别是不习惯在水田种麦,所以属零星分布。1950年,提倡冬种,增加复种,随着水田种麦的面积扩大,麦稻两熟面积也逐渐增多,开始以种植大麦为主,采取有水抠肥,无水收麦。这样,大麦、中稻一年两熟成为当时水田为主的地区种植制度。由于小麦品质好,价值高、商品率高,又是主要粮食作物,加之水肥条件改善和栽培技术的提髙,水田种小麦的面积逐年扩大,因而小麦、中稻一年两熟就成为现在水田种植制度的主要部分,遍及全省各地。主要分布在随州、襄阳、枣阳、谷城、老河口、宜城、南漳、钟祥、广水、京山、潜江、江陵、麻城、罗田、大悟、安陆、孝感、荆门、当阳等县(市)。1992年水田麦稲两熟面积498.73万亩,占全省麦稻两熟面积的68.72%。
  桂花树稻、稻三熟制这是随着推广水田三熟制而兴起的一种复种方式。主要在人多田少、肥水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地方采用。这种三熟制都是粮食,且都是细粮有利于粮食增产,但由于受热量、地力、劳力等条件的限制,栽培技术要求较高,所以种植范围不广。主要分布于孝感、云梦、新洲、黄州、浠水、黄梅、石首、江陵、松滋等县(市),1992年种植33.29万亩,占全省麦稻稻面积78.76%。全省水田三熟常年种植小麦面积为30-50万亩,虽有升降,但幅度不大。
  桂花树麦棉两熟制1949年前,湖北省麦棉两熟面积很少,1950年后,桂花树价格棉区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普遍推广这种耕作制度。主要分布在天门、仙桃、新洲、汉川、公安、随州、潜江、钟祥、荆门、黄梅、襄阳、枣阳、江陵、麻城、洪湖、监利、松滋、枝江等县(市),1992年种植面积375.69万亩,占全省麦棉面积的78.52%。其中种植面积在20—50万亩的县(市)有天门、仙桃、襄阳、新洲、潜江、公安。这些地方一般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适宜于麦棉两熟种植。80年代以来,由于棉花面积减少,麦棉面积也随之减少,由1981年的681万亩缩减到1992年的375.69万亩,占小麦面积19.45%。
  本文转载自
  桂花树价格www.guihua1998.com

首页首页
短信短信
电话咨询
苗木热线
13872196969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品质服务、诚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