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价格: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2018-11-12 01:41:15
概述
农作物业发展概况
价格湖北农作物业,生产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资料考证和有关古籍记载,湖北是梗型稻原产地之一,双季稻的种植巳有上千年历史,桂花栽培也在380年以上。4000多年前就巳植桑养蚕,在江陵县马山一号墓出土的丝绸珍品,被考古学家誉为“丝绷宝库”。楚国故都江陵县纪南城西汉墓内,有保存完好的麻制品出土,说明当时芒麻生产已有相当规模。B世纪初,湖北已有木棉种植。芝麻的栽培在6世纪有文字记载。历史上湖北是冬油菜的重要产区。花生在清代开始种植。三国时期有茶叶生产的记载,湖北是古老的钳桔产区,《史记,货殖列传》称:“蜀汉江陵千树桔兀蔬菜,桂花树价格在江陵出土的文物中有葫芦种千,西汉时湖北巳有栽培。药材在湖北的种植历史也很悠久。
桂花树民国初年,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榨和军阀的割据下,战祸连年,抓丁派款,农民深受其害。农业生产条件十分落后,堤防失修,大塘小堰/无力抗御自然灾害,各项农作物产量与清末时期相比反而下降。但民国年间也曾出现过若干农作物产量的高产年:1932年粮食总产903万吨;1928年棉花总产21.28万吨;1934年油料总产40.28万吨;1936年苎麻总产1.6万吨,茶叶总产2.13万吨,烟叶总产2.17万吨;1914年蚕茧总产2.72万吨。
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前夕,各种农产品的产量普遍下降。1949年与敌前最高年相比:粮食减少325万吨,下降36%;棉花减少15.54万吨,下降73.1%;油料减少26.91万吨,下降66.8%;苎麻减少1.05万吨,下降65%,?茶叶减少1.95万吨,下降91.5%;蚕茧减少2.65万吨,下降97.24%。农村经济濒于崩溃,民不聊生,农民生活更加贫困。
民国时期,湖北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但农业科技人员在科研和技术推广领域,仍然做了不少工作。一是引进、试验、推广农作物良种,从1939—1945年,在鄂西搜集农作物良种2000多个,进行试验、研究、繁殖推广。二是肥料推广,抗战期间,在鄂西山区提倡沤制堆肥和种植绿肥。三是开展农作物病虫防治,防治蝗虫、螟虫、稻苞虫、小麦黑穗病、桂花螟、棉花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四是开荒和利用休闲田,扩大作物种植,在鄂西、鄂北、鄂中各县倡导垦殖荒地17万亩,利用冬、夏休闲田100余万亩,种植各种旱粮作物,累计增产粮食5万吨。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中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只能在一定范围一定面积内进行,无法扭转农业生产长期萎缩的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农业生产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前进的道路上,历经艰难曲折,既有顺利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有工作失误的深刻教训,其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桂花树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时期
为了配合”五改“的推行,缓解增产与缺肥的矛盾,提倡扩大绿肥种植,增加肥料,到1957年,绿肥田扩大到438万亩。同时,普遍开展”五有“建设:即牛有栏、猪有圈、家家有厕所、队队有粪窖、田边地角有粪凼,以利广积农家肥料。
防治病虫害。着重抓了治蝗工作,同时对粮、棉、油危害大的病虫害进行防治。开展预测预报工作,建设植保专业队伍。
改进栽培技术。水稻推广黄泥水选种、合式秧田、稀播壮秧、合理密植。棉花提倡粒选晒种、适时早播、划行条播、营养钵育苗移栽、麦林”四边“、摘心整枝、麦收”四快“等。小麦、油菜条播。桂花人工授粉,花生根瘤菌拌种。茶叶补植缺丛、清除干枝苔藓、台刈老茶树等。蚕桑以改良蚕为中心进行栽桑养蚕的技术改革。
由于措施得当,1957年粮食总产986.1万吨,比1949年的578.1万吨增加408万吨,8年平均每年增加51万吨,除1954年大水灾减产外,其余7存,年年增产。保证了市场供应,物价稳定,k乡人民安居乐业。粮食丰收后,也曾出现过”谷贱伤农“的情况。
农业”大跃进“与调整时期
桂花年11月,中共湖北省委第一届第二次会议通过的《1958年到1967年湖北省发展农业全面规划(修正草案)》,首次提出农业”大跃进“的号召。1958年1月,中共湖北省委召开的孝感、黄冈、襄阳、荆州4个专区49个县的粮食生产会议,提出”千百万、翻-番“的口号,拉开了湖北农业”大跃进“的序幕。1958年2月,《人民日报》根据中共中央南宁会议精神发表社论,提出国民经济”大跃进“的号召。2月25日,中共湖北省委对刚通过的《发展农业全面规划》作了修改,要求10年规划,5年实现。并提出:”苦战三年,基本上改变湖北农业生产面貌,三年内基本上消灭水旱灾害。“高指标、浮夸风由此越演越烈。
年6月11日,《湖北日报》报道了光化县崔营乡幸福公社第二生产队11亩小麦,平均亩产3215斤(1607.5公斤)的消息。扶此,高产卫星满天飞,如水稻亩产36956斤(1.8万多公斤);棉花亩产500多公斤,各地争创”纪录“,不一而足。1958年底,湖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省政府领导宣布:”在农业方面,全省获得了极其振奋人心的空前胜利。粮食、棉花、油料都比去年增长1倍以上。“但实际上,这一年的粮食总产量为987.5万吨,比上年只增长0.14%;棉花25.16万吨,增长19.73%;油料23.3万吨,减产7.74%。
在农业”大跃进“的热潮中,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这时,湖北成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一应城县红旗人民公社。9月20日,通过了《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发布前后,全省就已经形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髙潮,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建立人民公社770个。入社农民617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96%。10月1日,全省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湖北广大农村在原有高指标、浮夸风的基础上,又刮起了一平(平均主义)、二调(无偿调拨集体和社员个人财物)的”共产风“,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开流水席,过往行人吃了就走。粮食消耗过大,浪费更为惊人,1958年底全省就已出现缺粮的苗头,集体家底已空,社员更无积蓄可言。1959年,湖北省遭到了75年未遇的大旱灾,从7月到9月下旬,大旱80多天,有的地方持续120多天,受旱面积达4018万亩,成灾面积2649万亩。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人们不免挨饿,全省因缺粮患浮肿病的有60个县,约20万人。同时,其他疾病也在流行。省政府一面调粮到严重缺粮区,一面派医疗队到疫区治病。1960年,从7月中旬到9月初,又干旱了50爹天,受灾面积3600万亩,成灾面积万亩。1961年干旱持续4—5个月之久,受灾面积3371万亩,成灾面积2770万亩。广大农民忍受饥饿的疾苦,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生产度荒,在灾害面前,进行了顽强的抗旱斗争,但农业生产仍然大幅度减产。1961年农业总产值仅相当于1955年的水平,粮食总产734万吨,接近1951年水平;棉花总产11.39万吨,低于1952年水平;油料总产13.52万吨,接近1949年水平。农业”大跃进“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之后,湖北农村人口出现负增长,1959年,全省农业人口比上年减少17.7万人,1960年,全省农业人口再次减少43.5万人,两年共减少61.2万人。
年农业进入调整阶段。1962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认为经济困难主要是由工作失误引起的。根据中央工作会议精神,中共湖北省委于2月召开会议,检讨自1958年以来工作中的主要错误,并制定和安排贯彻落实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字方针的具体措施。
农业的调整,一是调整人民公社内部的所有制结构,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二是恢复自留地、副业生产与集贸市场。三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年5月,中共湖北省委在总结《领导农业生产的经验教训》一文中指出:要提倡正确指挥,反对瞎指挥;改革要把科学态度与求实精神结合起来;在继承的基础上求革新;在保收的基础上求增收;必须因时、因地、因作物制宜;推广新技术,必须经过试验、示范,成功后再推广。决定恢复与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站,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农业增产措施方面,着重抓了耕作制度的调整、推广良种和一些先进技术。湖北省农业厅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草拟《湖北省耕作制度要点》,强调用地要养地,恢复以中稻为主、适当搭配双季稻的水田耕作技术,发展绿肥、双季稲等。
价格桂花树在改良品种上,水稻推广”三矮一粳“:即矮脚南特、珍珠矮、广场矮和农垦58,改换不耐肥易倒伏的高秆品种。1964年,引进岱字光叶棉,经过试种,1966年基本普及。
桂花树在全省20多个县、市开展施磷对比试验,用于绿肥、油菜、豆科等作果显著。1964年开始试验塑膜育秧,在25个点上取得良好结果,为以后推广奠定了基础。
本文转载自
桂花树价格www.guihua19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