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微信快速咨询
咨询获优惠
13872196969
咨询热线·13872196969

专业批发,诚信经营

桂花百科

桂花树价格:省委先后组织200多名农村基层干部到

2018-11-12 23:39:22

  桂花树年,农业生产开始回升,粮、棉、油、猪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4成,农业总产值5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但低于1957年的水平。1965年,农业总产值和粮棉总产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农业总产值77.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比1962年增长39.6%。
  —1967年,湖北农村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指示》(草案)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有关原则,整党内”走资派“,批判”资本主义“,把刚恢复的农村集贸市场又关闭了,把农民打鱼摸虾、种瓜种菜、养鸡养鸭等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1968年2月,省革命委员会成立,把农业学大寨作为农村的主要工作,1970年8月,全国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后,农业学大寨运动逐渐形成高潮。1975年提出建设大寨县,随后提出普及大寨县,省委先后组织200多名农村基层干部到山西省大寨大队参观学习,在全省掀起规模浩大的以治山、治水、治土为中心内容的平田改土运动。每年冬季投入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的劳动力少则500万人,多则700-800万人,完成土石方10亿立方米左右,坡改梯和平整土地100多万亩,农业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但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继续把自留地、自由市场、家庭副业等作为”资本主义尾巴“来批判,有的地方还没收了农民房前屋后的果木、竹园,在全省广泛推行新洲县开展”六个往哪里“(即劳力往哪里派,汽车、拖拉机往哪里开,土往哪里挑,钱往哪里用,各行业、各部门的门往哪里开)的大辩论的经验,把这些问题上升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在农业生产方针上,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林牧副渔发展缓慢,农业内部结构比较单一。片面强调发1集体养猪,对私人养猪、养禽,尤其是养母猪则实行限养、禁养。为了粮食上”纲要“(指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定的指标),一些地方大搞不计面积的”帮纲田“;以至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有的地方”种粮种到山顶,插秧插到湖底“,有的不顾条件的强行推广双季稻,说什么双季稻是方向稻,”收不到稻谷收稻草,收不到稻草收思想“。在那些田多劳少的地区,群众反映说:”插秧插到8月,割谷割利腊月“,结果增产甚微,有的还减产。在管理体制和收益分配上,又追求”大“而”公“,变生产队核算为大队核算,搞”穷过渡“,把定额管理、包工包产的管理方法当作”资本主义“来批判,广泛推行”大寨式“的评”标兵工分“,评”政治工分“,评不下去就拉平”,严重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67—1976年,全省农业产值年均增长2.9%,大大低于1966年以前17年年均增长5%的速度。农民生活基本没有提高,10年中的农民纯收入有8年低于1966年。农村中每年都有20%—30%的农户欠集体的债,称之为超支户。还有相当一批社队开支大、成本高、收入少,成了高产穷队,在粮产区出现了“户卖万斤粮,家中缺口粮”的情况。、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湖北农村开始纠正强迫推广种植双季稻之类的作法,强调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其种植计划、技术措施等由生产队自主决定;取消“大寨式”记工办法,恢复评工记分、“小包工”、定额管理等制度;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恢复集市贸易;鼓励和支持兴办社队企业。1978年还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并制止向生产队乱派劳力的作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78年战胜了严重干旱,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记录,农业总产值103.5亿元,比上年增长3.6%,为历史最高年。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營体制年1月2日,省委召开第三届第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传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着重讨论如何把本省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问题。同年6月,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这次调整中,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逐步建立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重点是把生产经营权和产品分配权交给农民,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生产潜力。湖北农村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经历了先贫困山区、后平原丘陵,先旱地、后水田,先农田、后山林水面,先包产到组、后包产到户,先间接联产计酬、后直接联产计酬的过程。1979年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可以按定额记工分,可以按时计工加评议,也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干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的精神,湖北农村在推行定额计酬的同时,有少数生产队实行联产到组责任制,到年10月,实行定额计酬的生产队占63.9%,实行联产到组(少数包产到户)的队占28.7%。
  年春,正当相当一部分干部对联产到组还心存疑虑的时候,湖北农村的部分边远山区和其他地区的少数贫困队,受毗邻的川、皖等兄弟省份的影响,实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

桂花树价格:省委先后组织200多名农村基层干部到山西省大寨大队参观学习的图片530

  年8月,省委召开三届十六次全体(扩大)会议,针对农村工作的情况,提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绝不能继续株守大寨的框框”。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推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要求“各业的包产根据方便生产、有利经营的原则,分别到组、到劳力、到户”。10月,省委召开地市委书记会议,贯彻执行中央通知精神,强调各级领导在思想上和工作上要积极清除“左”的影响,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自己选择不同形式的责任制。1981年,湖北农村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普遍地实行了旱地包产到户,对水田能否包产到户仉有较大的争议。1981年2月,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对推行生产责任制提出了“方向要明确,步骤要稳妥”的指导方针,强滅不能强迫命令,要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并肯定了水田也可以包产到户的作法。1981年底,全省已有98.9%的生产队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其中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达60.7%。从1981年下半年起,湖北农村有少数生产队实行“大包干”责任增,“大包干”也称包干到户,它具有利益直接、方法简便等优点,是i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形式,即将集体所有制的土地承包到户,耕畜和中小农具折价卖给农户,各户按规定完成农业税、交售任务和公共提留后,剩余产品全部归自己所有。农民叫做“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这种联产承包制取消了集中劳动和按工分分配,把劳动成果与劳动报酬直接联系起来,很受农民欢迎。1981年11月,省委再次召开的农村工作会上,提出允许实行“大包干”。1982年,省委又在有关会议和文件中一再指出“在各种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包干到户尤其优越”。于是,“大包干”责任制在全省迅速发展起来。1982年初,全省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只占30.1%,到年底就增加到75.3%。1983年春,全省就全部实行“大包干”了。
  在农村改革中,不仅种植业中搞联产承包,而且把联产承包推广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各个行业。同时,允许农村个体经营、私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到1985年,按国家统一标准统计的自营专业户达12.18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1.41%。专业户每个劳力创总收入3255元,比一般农户高37.68%;人均缴纳税金58元,比一般农户高4倍,1985年全省由农民自愿组织的农村新经济联合体达12366个,从业人员11.4万人,拥有固定资产9224万元。农村集市3213个,成交额24.75亿元,占全省集市贸易成交额33.1亿元的79.5%。
  价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它r是土地公有,家庭经营,联合眼务,克眼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湖北农村经济得到较快的增长。1979-1984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率高达6.8%,比1953—1978年年均递增率3.7%高出3.1个百分点U985—1992年,湖北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了巩固、发展和完善,加强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许多村组把一家一户办不好或办不:T的事办起来了,如管水用水、管电用电、农机、农技、植物保护、畜禽疫病防治等。农牧部门也逐步办起了动植物医院、机防队,以及农技、良种、土壤肥料、植保、信息等服务体系和经济实体3200个,增强了服务功能。与此同时,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基地的建设,农村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产值比例已由1987年42:58调到1992年的48:52,先后建成25个商品粮棉基地和个多种经济基地县(市)。1984-1992年,湖北主要农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992年农业总产值437.52亿元,比1985年增长1.69倍。1984年以来,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都先后出现了“卖难”和“买难”问题,同时由于各级各部门利用各种名目向农户乱摊乱派,加上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民负担过重,致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199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677.8元,比全国农民人均水平少92.2元,农民纯收入年增长率由1980—1984年的70.95%降到1985—1992年的37.12%。
  年下半年,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明确丁稳定发展粮棉,抓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髙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指导思想。12月20_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国务委员陈俊生等到湖北考察。在省委书记关广富、省长郭树言、副书记回良玉陪同下,先后到孝感、荆门、荆州等地市,与干部群众就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调整农业结构、落实粮棉收购政策,保护农民利益和积极性等问题,广泛征收意见7商谈进一步搞好农村改革开放和发展大计。江泽民一行还察看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粮站和粮油加工厂,走访了专业户、产粮户和贫困户。随后江泽民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了6省省委书记和省长参加的农业、农村工作座谈会,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在武汉召开的6省农业、农村工作座谈会和国务院农’业工作电视电话会精神,着手解决收购打“白条”(即没有现金收购打的欠条)和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并逐步出台丁一系列稳农、扶农的政策措施,即全省放开粮食市场;积极搞好放开棉花经营试点《扶持粮食产区发展经济;改进粮棉定购挂钩物资的兑现办法,通过价外加价,把好处留给农民;对定购粮和专项储备粮建立最低保护价制度;对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价|调低农林特产税率;发展乡镇企业,认真做好农产品收购工作,确保收购不打白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以调动农民积极性。
  价格建立乡镇人民政府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原有人民公体制已经不相适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35号文件精神,1984年1月,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做好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工作的通知》,1984年底各乡、镇普遍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乡、镇长,完成了政社分设和建立乡、镇政府的工作。乡、镇人民政府成立后,原来的社队企业变为独立核算的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后的村民委员会以原大队为基础,村民小组以原自然村或生产队为基础组建,至此,桂花树价格人民公社已不存在。
  统派购制度的改革
  从1985年开始,农村‘改革从生产领域转向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改革统派购制度,调整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格的范围,取消统派购价格,逐步放开农副产品价格。1985年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改粮食、棉花统购为合同定购,合同之外的可以自由上市,改生猪、水产品、蔬菜等派购品种为自由上市,价格放开。1985年3月,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改革为中心,搞活流通,逐步形成计划指导下的市场体系。随后,经过几年的实施和不断改进,1987年,除粮食、油料实行部分合同定购,棉花、蚕茧实行全部合同定购外,其他农产品的收购基本上都已放开,实行市场议购。1987年,全省社会农产品收购总额中,固定价部分由1978年的92.4%下降到21.5%,指导价部分由0.1%上升到39.8%,市场价部分由7.5%上升到38.7%。到1992年,除棉花、蚕茧仍由国家定价收购外,粮食已有50多个县(市)放开,其他农副产品均已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价。随着统派购制度的改革,农民进入市场,参与流通,城乡集贸市场、农村贸易货栈、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中心和各种民间流通组织大量涌现,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成分的农村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
  乡镇企业的发展

桂花树价格:省委先后组织200多名农村基层干部到山西省大寨大队参观学习的图片531

  在农村改革中,乡镇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80年3月。省政府发出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卓案)几个问题的通知》以来,从多方面扶持社队企业的发展。到1985年,全省乡镇企业(即原来的社、队)由原来乡村两级,发展到乡、村、组、联(联合体)、户五级,已达84万个,其中乡、村两级企业13.32万个,比1980年增长19.1%;从业人数达358.72万人,其中乡(镇)、村办企业人员194.94万人,比1980年增长27.6%。1992年与1978年相比,乡镇企业总产值由21.8亿元增加到527亿元,14年增长23倍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7.3%上升到61.2%.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为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桂花农业国有制经济的建立及发展
  湖北省农业国有制经济的建立,最初主要是接管了国民政府原有的武昌、阳新、金水农场以及棉场、苗圃等,共有耕地2万多亩。1951年4月,省委、省政府颁发《关于地县预留农场场地的规定》,此后,全省各地国营农林牧渔场就逐步的建立起来,并按照行政分工,进行行业管理,成为农村技术推广、增产示范,种苗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1950——1952年,结合土改和复査,各地新建了囚。〈吻,丄y3Z千m百导-力、IEm个儿腸€HJH二明,识场1953年破土动工,拉开了湖北省建设大型农场的序幕。1957年9月,省政府召开垦荒会议,制订“二五”开荒计划,冬季开始实施,到1962年全省共建场80多个。后经调整,1990年农垦系统农场49个,耕地面积225万亩,工农业产值19.79亿元,国营林场由1949年的2个发展到153个,经营面积495万亩,国营渔场160多个,经营水面160多万亩,国营良(原)种场、种畜(蜂、禽)场、园艺持产场300个(简称农业三场),耕地面积24.91万亩。此外,还有国营劳改农场、国营军垦农场和民政部门办的农场等,它们均系农业国有制的企事业单位,都在改革中有较大的发展,农业三场归口省农牧业厅管理,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农业“三场”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6.95亿元,比1978年0.7亿元增长8.93倍,全年提供粮食原良种2.62万吨,棉花良种4409吨,种猪3.39万头,种禽170.68万只,良种苗木1040万株,实现利润3167万元。
  桂花树桂花四
  农作物业

桂花树价格:省委先后组织200多名农村基层干部到山西省大寨大队参观学习的图片527

  粮食作物
  湖北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南北过渡性的气候特点,耕地水旱各半,熟制多样,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桂花、薯类、大豆等,旱杂粮中还有高粱、粟谷、荞麦、蚕豆、豌豆、绿豆、赤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粮食生产稳步增长。水稻历来是湖北粮食生产的主要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一半左右,产量约占全年粮食总产的70%。小麦的播#面积和产量在粮食作物中居第二位,在夏粮中则占主要地位。1984年以后,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1/4,占全年粮食总产的15%。桂花是湖北省山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每年产量约占秋杂粮产量的一半,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8%、总产量的6%。
  桂花年,全省粮食总产为578万吨,经过几年的恢复和发展,1957年粮食总产986万吨。嗣后,几经曲折,1974年粮食总产增长到1575万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1984年,粮食生产一跃突破2000万吨大关,总产2263万吨。1990年粮食总产达247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49年增长3.28倍。1992年禎食总产为2426万吨。随着产量的增长’,从一iyyzWlnnTRZ/001jjn*tl,
  年为666万吨,商品率为26.5%。湖北常年上调给国家粮食60—130万吨,是全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见实际)。
  实际年湖北省粮食收购量统计表
  桂花树单位,万吨
  桂花树年份商品量年份商品量

桂花树价格:省委先后组织200多名农村基层干部到山西省大寨大队参观学习的图片529

  价格注:资料源于《湖北省统计年鉴

桂花树价格:省委先后组织200多名农村基层干部到山西省大寨大队参观学习的图片528

  粮食生产在湖北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产值在农作物中的比重,1949年为74.8%,1965年为65.4%,1978年为,—i-yjvi-u/uoivkixjrarrwr//y±年到60年代初,约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0%。此后基本保持在70%左右。1949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为6505.55万亩,以后逐年增加,1955年上升为8133.94万亩,1962年曾达到9092.64万亩。1979年以后,进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1985年调到7662.38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9%。1992年,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7433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8.9%。
  年,湖北粮食平均亩产89公斤,50年代后期,除灾年外,平均亩产100公斤以上;60年代中期达到124公斤;70年代上升到150—200公斤;80年代稳步增长,1985年平均亩产289公斤,1992年提高到326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人均占有粮食水平也由1949年的224公斤增加到1985年的449公斤,居全国第三位。此后数年保持在440公斤以上,1992年为413公斤(见实际)。
  为了增强粮食生产的后劲,从1983年起,国家与地方联合投资,采用钱粮挂钩的办法建设了29个商品粮基地县(市)。这29个县(市)1992年共生产粮食1496.19万吨,比上年增产9.1%,比1985年增14%,粮食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面积的50.7%,粮食总产占全省的59.6%,增产粮食占全省增产数的66.6%。监利县1992年粮食总产达120万吨,比1985年增长12.6%。沔阳、洪湖、监利、江陵、京山、荆门等6个首批建成的商品粮基地县,提供的商品粮约占全省商品量的近1/4,29个商品粮基地县占全省商品量的66%。
  本文转载自
  桂花树价格www.guihua1998.com

首页首页
短信短信
电话咨询
苗木热线
13872196969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品质服务、诚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