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价格:省植保处与华中师范学院生物系协作
农田化学除草
价格桂花树湖北农田化学除草始于1960年,后因”文化大革命“基本停滞。1976年开始恢复,举办技术培训班,两年培训技术员6000人,培训农民150万人次,印发资料140万份,同时办样板田,进行示范推广。1982年全省化学除草300万亩。1983年根据农牧渔业部稻田化学除草技术推广科学进步项目,组成京山、钟祥、荆门3县、市示范区,带动全省化学除草面积迅速推广到800万亩。1985年,53个县化学除草面积1323万亩。1986—1987年,全省开展杂草普査,査明湖北省农田杂草有43科、179种,其中稻田恶性杂草11种,麦田、油菜田恶性杂草5种,秋作物田恶性杂草我511950—1992牛湖北有衣约约拓用重侑况
年份农药用量(吨〉药械用量(架,台〉年份农药用量(吨)药械用量(架,台)注:资料源于湖北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农药用量是以成药计算的。
桂花树的11.3%。在普査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1988年全省化学除草15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占复种面积的14%。每亩挽回稻谷损失26公斤,节约除草用工2个,这一年使用除草剂3000吨。1992年化学除草以水稻、麦田为主,包括棉花、蔬菜、柑桔等共约2040万亩左右。解决了杂草与作物争肥、争光的的矛盾,有利于省工、省肥和抢住季节,并获得较显著的经济效益。1960—1992年,全省使用的化学除草剂有除草醚、二甲四氯、五氯酚钠、敌稗、杀草丹、丁草胺、禾大壮、草甘磷、稳杀得、阿特拉津、骠马、克芜踪、盖草能、杜尔、拉索、扫弗特、虎威、农得时、新得力、丁西、甲磺隆、绿磺隆、巨星等。
农田灭鼠
年湖北省遭受特大洪水之后,鼠类集中于村庄农户及高地危害,伤及人畜,老、幼、病、弱及生猪、耕牛被咬者亦时有所闻。当年全省开展以磷化锌鼠药为主的群众性灭鼠运动,持续2—3年,鼠害终被控制。1983年鼠害再度猖獗,1500万亩农田发生鼠害,受害严重的达800万亩。同年,将农田灭鼠列为植保工作内容,1983—1984年,省植保处与华中师范学院生物系协作,对全省农田害鼠进行普査。査明湖北省害鼠计有5科、32种,按地理分类,属古北种类的有8种;属东洋种类的有19种;其余为广布种,虽属混杂分布,但以东洋种占优势,从动物分布型看,以南方种类,特别是东南亚一亚热带型占优势,前者有19种,占59.8%,后者有14种,占43.7%。
湖北省害鼠密度较大,危害较重的有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黑线姬鼠、拟家鼠、大足鼠及小家鼠等。咸宁地区南部等县优势种为拟家鼠,占该区捕获量的64%—87%;宜昌地区部分县势种为褐家鼠,占这些地区捕获量的80%以上。而旱地优势种则为黑线姬鼠,占该区捕获量的60%以上。这一调査,为灭鼠方法研究,有针对性的采取灭鼠措施提供了依据。根据中央和省人貝政府通知精神,1983年全省设立13个农田鼠情监测点,1985年调整为10个监测站,以褐家鼠、黑线姬鼠及拟家鼠为重点监测对象。依靠这些监测站掌握全省每年鼠情,指导农田灭鼠,取得很大成效。1985年通过灭鼠挽回粮食损失32.5万吨,皮棉1500吨。主要推广对人畜安全、无二次中毒的敌鼠钠盐、溴敌隆,因鼠、因地、因时地选用适口性好的饵料,并在灭鼠技术和鼠药更新上都有较大提高。1984-1992年农田鼠害年均发生面积643.37万亩,防治面积455.28万亩,挽回粮食损失2766.5万公斤,实际损失2145.38万公斤。
病虫预测预报
湖北省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过程,进入90年代已形成了全省性的病虫测报网,为开展病虫防治提供准确情报,起了重大作用。
桂花树年7月,省人民政府要求,防治害虫要紧的是掌握时间,搞预测预报,作好预防准备和布置,一旦发生,不待成灾,即行扑灭;并建立严密、确实、迅速的情报制度。
桂花年,以省农业综合试验场为中心,在恩施、荆州、黄冈试验分站及孝感朋兴区技术推广站、天门长寿乡工作组分别建立螟虫测报站,观测螟虫盛发期,为治螟提供依据;同时在天门龙潭湾农业试验站设点进行小麦吸浆虫测报;在黄梅梅镇乡、汉川、天门工作组,监利李庙乡设点,观测棉蚜、红铃虫及其他棉虫的发生情况,为搞好红铃虫联防进行了测报。同年,荆州专署建设稻、棉等病虫测报工作,并建立测报制度,如螟虫10—15天汇报一次,桂花树价格小麦吸浆虫每10天发布一次虫情,紧急情况用电话汇报。
年,黄冈、荆州、孝感、襄阳、宜昌5专署成立病虫测报站,省试验站成立测报研究室,以省试验站为中心,在35个县和国营农场建立63个情报点,培训情报员543人。在棉红铃虫防治示范区(点)及联防区建立棉虫测报点;在江陵、黄冈、恩施试验站与孝感朋兴、天门长寿农场建立稻虫(螟虫为主)测报点;在襄阳、枣阳、天门、沔阳、洪湖、武昌等县建立小麦吸浆虫和粘虫为主的测报点;在恩施、建始等县建马铃薯晚疫病测报点。
价格年,省植保部门贯彻将测报工作交给群众的指导方针,在黄冈、荆州、孝感、襄阳4专区建立县以上测报站103个,公社测报点431个,固定农民测报员138383人。1960年全省测报网已初步形成。从整顿入手,强调四固定(定人员、定地点、定对象、定指导范围)。1961年实行测报任务分工,省站搞长期预报,地、县以中、短期为主。1963年6月省农业厅制定《湖北省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站工作的几项规定》,提出6个专署和钟祥、天门、应山、崇阳、蕲春、新洲、竹溪、当阳、利川等9县和襄北农场等16个站为全省重点站,并固定人员编制:省站5人,专署站4人,县站在原编制外增加2人,重点县3人。并将浠水、新洲、应山、崇阳、郧县、随县、天门、荆门、枝江、兴山、来凤、利川等12个县站列为重点站,由省投资兴建。
年,根据治螟工作的需要,总结推广浠水县巴河公社培养发展农民测报员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以后的区、乡农技站的农民植保员制。
—1970年,全省病虫测报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工作趋于停滞。
报合并为植保站。1973—1974年,省财政为各县先后拨款5000元,普遍兴建了植保站。自此,测报工作基本恢复,走上轨道,并不断发展。这个经验,在1973年全国测报座谈会和1975年全国植保会上作了介绍,湖北是当时全国恢复测报工作最早的省。
年,省农业局确定将新洲、浠水、英山、阳新、通城、孝感、汉阳、天门、钟祥、潜江、洪湖、枝江、当阳、兴山、宣恩、咸丰、随县、光化、郧县、竹溪等20个县和武汉市洪山区病虫测报站作为重点联系站,建立联系制度,以加强全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价格年,农业部拨款在天门、沔阳、荆门兴建全国区域测报站。此后,相继在枣阳、宜昌柑桔站和襄樊市、黄冈地区、武汉市、荆州、咸宁地区、通山髙山站、谷城等地、市、县农业植保部门投资兴建区域测报站,到1992年底止,列入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区域站共25个,其中省站1个,地区站2个,县站22个。并颁发了统一站牌,承担稻、麦、棉、油作物21种病虫系统测报任务。
年,湖北省病虫测报站成立,编制20人。省站建立后,负责发布长、中期预报,制定测报办法和建立测报制度,培训测报技术干部,组织协作测报科研等工作。80年代初期从省到地、县已形成测报体系,共有专业测报人员200多人。
价格桂花价格湖北省的测报技术60年代有所发展,经历了由发生期预报到发生量预报,从单病虫预报到多病虫综合预报,从手査目测到电脑应用系列预报,从中短期预报到长期预报或超长期预报的过程。1962年,省农业厅、省农科所与省科协合编《湖北省农作物主要病虫综合预测预报试行办法》,以水稻、棉花病虫为主,另有粘虫,并附有5种害虫调査项目与4种害虫的观察办法等。
发展成为多种病虫药剂防治的测报技术,受到农业部的重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年,农业部通过专家制订出版了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办法》,包括稻、麦、棉、油、旱粮作物等32种病虫的系统测报办法和一般测报办法。这一《办法》是全省各级测报站进行预测预报的依据,一直延用至今。为推进测报技术发展,进行测报技术的研究,1981年开始,省测报站按全国测报总站统一布置,组织有关单位专家对主要病虫进行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1983年完成稻、棉7种病虫研究任奇。水稻三化螟危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曾获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棉红铃虫危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曾获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
本文转载自
桂花树价格www.guihua19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