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苗:2城市化与中国农业水资源生产率的关系
个农户中有50%的人对新型职业农民有一定了解,有50%的人本身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大部分人都知道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条件。29人听说过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桂花树苗34人知道农业专业合作社,共占85%;有43%的人参加过农业合作组织;有85%的人愿意以土地人股的方式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社;有55%人想办家庭农场。
桂花树当农业收人超过外出打工的收入时,大部分人愿意回到农村专门从事农业生产,有89%的农民表示农业收人底线达到5万?10万元才能真正不离农。愿意长期从事农业、扎根农村创业的农民比例平均为28%,有80%的农民扎根农村的意愿在50%以下,20%的农民扎根农村的意愿在50%以上。城镇化后,有66%的人表示愿意继续务农。针对是否让自己的子女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问题,大部分人会选择视情况而定,占47%;还有一部分人不会让子女继续务农,占45%。如果全村有一半的人离开村庄了,会有49%的人看情况而定是否离开,仍有40%的人愿意继续坚守村庄。针对谁会成为接班人的问题,77%的农户不知道谁会成为接班人,可见未来的农业生产继承问题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农户对大多数惠农政策都比较了解,最了解的是种粮补贴、农机补贴以及良种补贴。农户目前已获得的政策扶持补贴有种粮补贴、减免农业税、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子女上学待遇、农业综合补贴,其中获得政策补贴最多的是良种补贴。占88%。农户最希望获得的政策扶持是养老待遇,占90%;其次是子女上学待遇,占51%,可见养老问题是农民最关注的问题。
桂花树农户查询农业相关知识的主要手段是上网,但是也有部分农户会通过智能手机查询农业相关知识,可以鼓励农户多利用智能手机查询农业知识,提高对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利用率。
问题
在农户给出的建议中,未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晒场少、资金短缺(如贷款问题、资金少等)、浇水难、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成本高(农资价格高、人力成本高)等。农业生产中有技术、资金、信息资源、项目选择等方面的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是技术,其次是资金,大部分农户有资金需求,需求资金在3.5万?30万之间。农户急需资金主要用于种植,其次是偿还贷款,目前农户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需求问题。
针对培训,农户也做了反馈,未接受培训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其次是缺少教育培训机构。农民培训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反馈数量最多的是不方便,其次是没人管,目前最缺乏的教育培训条件为田间实训。
建议
优先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资金不足、晒场少、浇水困难、农业机械化等问题。资金不足是农民遇到的最多的问题,可以给予一些扶持政策,特别是在信用贷款、费用减免方面给予扶持,郯城县在政策扶持方面的政策值得借鉴。郯城县于2013年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扶持奖励办法,拿出奖金50万元,用于奖励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干事创业。一是奖励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二是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创业贷款贴息,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培训后农民的收人显著增加,可以通过增加培训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希望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管理工作,适应农民的需求,多在农闲时节进行培训,多增加技能操作、农业生产以及市场相关等方面的培训。如有条件,可进行现场培训和田间实训。
绪论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研究背景
中国正面临着由于水污染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而造成的水稀缺的威胁,农业生产消耗了全国用水量的约60%,产出占GDP总量的10%,因此面临提高农业水资源生产率?的压力。加大水利和灌溉设施投资力度改善用水设备等方法被用作提高农业水资源生产率,并在1978-2010年间取得了成效。但是在此期间的农业用水总量却没有下降。原因之一在于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并且提供给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中国的粮食产出持续上升,其耗水量占农业用水总量的80%。
树苗粮食总产量的増加是粮食耗水量上升的根本原因。什么在推动粮食产量的增加?工业的发展和人民饮食结构的改变是最主要的因素。1978-2010年是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工业经济总量的增长需要粮食作物作为原料。与此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其粮食结构由简单的五谷杂粮变成同时消费禽肉蛋奶类食品。中国的工业化和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2010年间,我国城市人口増加了4.96亿人,他们为城市工业的发展补充了劳动力,改变了整个国家人口的城乡分布。
中国的城市化仍在继续,为了保障城市化进程中的用水需求,农业用水要不要缩减的问题越来越尖锐。农业的经济产出仅占经济总量的10%,用水量却占了总量的60%,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农业用水显然是高投入低产出的。农民是中国最贫困的人群,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国家仅象征性地向农业用水征收水资源费,同工业和市政用水相比,农①农业水资源生产率:即单位体积农业用水的经济产出。
业用水在经济效应上没有优势。但是中国的《水法》规定,市政和工业用水要比农业用水优先得到满足,农业用水没有用水优先权。所以,各种因素造成了农业用水在不同类型的水资源需求有冲突的时候可能最先被放弃,但是农业用水对于粮食生产的不可或缺性又使它不可能向工业用水无限让步,经济增长与资源稀缺的矛盾在中国农业用水的问题上被鲜明地呈现出来。
水资源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呼应了生态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预言——当人力和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资源会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限制因素。这个时候如果要使农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要在考虑水资源总量约束的前提下,保持适度的经济总量规模,并且在不同地区公平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合理配置水资源。
首先要明确的是目前中国的农业水资源消耗现状——是否水资源禀赋高的地区耗水量更大还是相反的情况?农产品进出口是否优化了中国以及世界水资源配置?城市化对中国农业用水形成了什么影响?这些影响是通过什么途径发挥作用的?城市化与中国农业用水互动的机制是什么?最近实施的城市化和农业政策会对中国农业用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它们正是此前的水资源研究没有回答过的问题,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
研究意义
农业水资源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用水,它与经济、社会与自然资源共同组成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要素决定了系统的结构。所以,针对农业用水的研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当然针对其的所有研究都要在明确农业用水量的前提下进行。因此,本书首先引入水足迹工具来计算在全国粮食作物产量中占比92%、全国耗水量中占比33%的5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桂花、小麦、大豆和高粱)的水足迹值,并在此基础上以系统建模的方法来模拟当前对中国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最大变化的城市化进程是如何作用于中国农业用水量和水资源生产率的。有效发挥水足迹、计量经济学和系统动力学的作用,这是本书的理论意义。同时,这项研究是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以及农业水资源生产率急需提高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城市化背景下的农业水资源生产率提高问题的深入探讨,这是本书的现实意义。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桂花树研究问题的提出
农业分行业用水量数据的缺乏以及全行业农业用水量统计数据精确性经受的质疑首先给农业用水研究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农业耗水量究竟有多少?农业耗水量最大的部门是粮食生产部门。以粮食耗水量的计算为例,因为缺乏每种粮食产出的官方统计数据,我们很难了解到中国各省份在粮食种植中的耗水量,给分析国内不同省份粮食种植的水资源禀赋使用情况、国际粮食贸易带来的中国水资源量的盈亏带来困难。水足迹工具运用农作物生长时的土壤、气候、产量等数据计算其消耗的水资源数量,为全面核算农业水资源理论消耗量提供了可能性。所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是:运用水足迹工具计算在农业生产耗水量最大、在城市化进程中作用最大的粮食种植行业的水足迹值。
粮食产量的增加抵消了粮食作物单位水足迹值的减少带来的效应,使粮食作物水足迹值在1978-2010年间不降反升。粮食产量的增加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禀赋低的产粮地区的缺水形势,而且増加了我国对进口粮食的依赖。因此有必要思考的第1个问题是引起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考虑到城乡居民粮食结构的差异和工业对粮食的需求,城市人口的增加会直接带来居民对粮食需求的増加、城市化带动的工业发展会直接増加粮食的工业用量需求,而这背后最直接的推动力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因此,我们提出了第2个问题:城市化对农业用水有影响么?这种影响是对农业用水量的影响还是对农业水资源生产率的影响?
城市化是一系列的人口、土地用途、经济模式等的变动,它带来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波动都会成为驱动农业用水量波动的因素。因此,我们提出了第3个问题:如何将上述因素考虑进去,从多种原因的角度综合分析城市化对农业用水的驱动?
研究内容
本书将首先运用水足迹工具计算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水足迹值,水稻、桂花、小麦、大豆和高粱这5种粮食作物是居民口粮和工业用粮的主粮。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引起粮食生产用水量増加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引起粮食生产用水配置不合理的原因是粮食产区考虑土地资源禀赋而忽视当地的水资源禀赋,最终初步假定城市化对中国农业用水存在某种程度的影响。随后,对城市化影响中国农业水资源生产率的假设做了验证,从城市化率和城市污水处理率两个指标角度检验了城市化对农业用水的影响效果;为了从多因果角度阐明城市化对中国农业用水的作用机理,本书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了1978—2010年间的城市化对农业用水的作用过程;最后给出未来城市化进程下中国农业用水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应当注意之处。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水足迹值的测算
生态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应当首先考虑自然资源的规模,然后从分配和配置的角度保障其使用的可持续性。如何衡量中国水资源的使用是否超出了每年的水资源更新能力??这需要计算中国每年所生产的商品中包含的水资源总量。?水足迹是指生产或者消费活动所消费的水资源量。它用来计算小到某种产品大到一个行业、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在生产某种商品的过程中消费的水资源量或者消费的某种商品中所包含的水资源量。水足迹有3种:绿水、蓝水和灰水足迹,它们分别是生产中所消耗的雨水、灌慨用水,以及为了稀释生产中所产生的有机排放物达到排放标准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量。在本书中,水足迹被用作测算中国农业耗水量的工具。
树苗本书研究的是农业水资源问题,农产品中90%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概,粮食产业耗水量约占农业灌溉用水总量的2/3。上述5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量占粮食生产总量的92%,本书据此将92%等同于该5种粮食作物用水量在粮食产业所消耗水资源总量中的比例。因此,该5种粮食作物耗水量折合占全国水资源消耗总量的33%(图1-1)。中国的农产品数目繁多,粮食作物也有几百种,但是没有哪5种产品能像这5种粮食作物一样消耗如此大量的水资源(Tian,etal.,2016)。因此选取这5种主要粮食作物水足迹值进行计算具有针对性、代表性。这一部分的研究内容能够给分行业逐步核算中国农业整体水足迹提供参考;它主要介绍了粮食作物的水足迹值计算的方①水资源更新能力:水资源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能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能力。
②水资源总量:即水资源的总体积。
全国用水总量
树苗林业
桂花树农业灌溉
渔业
粮食产业5种主要粮食作物
桂花树图1-15种主要粮食作物用水量在粮食产业用水总量中的占比国数据
初步检验城市在与农业用水?虽、农业水资源生产率的相关性省级面板城市化对农业水资源生产率的驱动机理法、数据来源和工具,测算上述5种粮食作物1978-2010年间的单位产量、省际生产、国家层面生产、中国国际贸易和国家层面总消费量的水足迹值。
桂花树城市化与中国农业水资源效率这一部分探讨城市化对中国农业用水的影响,着重探讨城市化与中国农业用水量、城市化与中国农业水资源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等两大类问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业用水量是在2003年之后,多数省级行政区域2004年的城市污水处理率的数据缺失,受数据可得性限制,这部分采用全国32个省际行政区域在2004-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初步检验2004—2010年间的中国城市化率与农业用水量、城市化率与农业经济产出的相关性。随后加入一系列控制变量,详细探讨了城市化对农业水资源生产率的驱动机理,并构建城市化率与城市污水处理率的交互项检验城市化率对农业水资源生产率作用的地区异质性(图1-2)。各项控制变量经过自变量相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以及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等步骤之后,构建了最终的面板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得出的与中国农业水资源生产率相关的因素将会提供提髙农业水资源生产率的路径。
城市化对中国农业用水的作用机理
上一部分是针对城市化对中国农业水资源生产率影响的分析,是一种单因素检验的构建交互项进行区域异质性检验
图1-2城市化与中国农业水资源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内容①面板数据:包含多个截面、多个时间序列的数据。
分析,不能看到城市化作用于农业水资源的动态过程。为了克服单因素分析不能反映动态过程的缺陷,这一部分引入系统动力学模型,帮助厘清城市化对中国农业用水作用的内在机理。
桂花城市化所需要的要素——劳动力、土地和水资源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物质纽带,而两者之间通过粮食买卖和城市对农村的投资产生经济往来,城市化-经济发展-资源消耗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并且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系统,满足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模型的前提条件——系统的自身结构决定系统的行为。所以,这部分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里包括土地、人口、水资源、经济和粮食生产等5个子模型,分别模拟土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流动、人口在城乡间的流动、工业和农业用水、经济的发展和粮食生产等5个关键领域中各类要素的变动。在这里,”经济“”土地“”人口“”水“和”粮食生产“等是各个独立的子系统,并非一个单独的变量,其中有一系列的研究变量;每一个子系统都由一个子模型组成。这一模型的基本结构如图1-3所示。
本文转载自
桂花树苗www.guihua19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