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51个生态农业县的国内生产总值
2018-11-26 22:08:4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就是要把工业文明时代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的”征服“”挑战“变为生态文明时代农业生产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在农业的发展,它要求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业生物质能源,既能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又不会给减缓气候变暖增添压力。比如,鼓励将农业和林业的废弃物桔秆利用起来进行能源开发,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建立”猪+沼+茶“”猪+沼+田“”猪+沼+菜“等循环农业。可见,发展低碳农业本身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的内容,是农业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低碳农业是指在保障社会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科技、政策、管理等措施,节约资源、降低投入、减少排放、控制污染,以提高资源的利用与转化效率,实现生产全过程直接、间接排放温室气体最小化的农业生产系统。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新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与服务,桂花树价格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与清洁的能源结构,关键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低碳农业具有低耗性、持续性、高优性、协调性、系统性五大特征。低碳农业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经济,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温室气体最少,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收益的经济,其本质是节约型、效益型、安全型经济。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低碳农业与其他农业形态孤立开来,因为,与之接近的其他相关农业形态,如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也都具有”低碳“的内涵。例如,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业的本质特征:农业生产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环境的废物积聚过程,同时也是新的资源不断再生、废物不断被转化为新资源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就具有”低碳“的内涵。再如,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以生物和环境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生产形态。他将农业生产视为生态系统,从生物和环境的有机结合上,充分发挥能量多级转化和物质再生的功能,生产出高产量、低污染的优质农产品,实现物流的良好循环和能量的顺利转化,促进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适应生态文明时代需要的生态集约型、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此外还有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能耗、高利用、低排放和再使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有机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绿色消费观为导向,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高效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联系为主要发展方式,把高效农业与生态(有机)农业结合起来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态。有机农业涉及食品安全的范畴,在相关产品方面有一定的质量和检验标准,有机农业相比于低碳农业更依赖政府的支持。其相同点主要在于都提及能源节约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农业生产的温室气体减排。可见,无论是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还是有机农业,都对低排放提出了要求,因此,低碳农业可以看作是对现有农业发展模式的一种升华,只是这种升华着重强调了以”低碳“为目的。
桂花树桂花树第七节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我国目前低碳农业的发展
低碳农业自提出以来,在全国各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响应。江苏、江西、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均有自己的低碳农业典型村庄和农户,初步形成了可行的技术规范和推广模式。江西省政府发布了国内首个低碳经济白皮书——《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提出了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和低碳旅游为框架的战略目标,提出建设以”四大生产区“和”八大生产基地“为核心的低碳农业产业群构想。上海交大运用在碳汇、碳贸易方面的学科支撑和资源积累,成立了低碳农业研究中心,旨在建成一个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农业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平台及低碳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成为政府和企业低碳农业发展咨询机构,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低碳农业发展提供新技术和新思维。江苏省姜堰市沈高镇河横村在2009年4月获得亚太环境保护协会授予的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亚太(国际)低碳农业奖。亚太环境保护协会2009年4月28日将低碳农业奖授予我国著名的生态经济特色村——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和姜堰市沈高镇河横村。纵观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目前主要侧重在以下几方面:
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使用生物农药和可降解农膜等,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增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实现农业的低碳化生产。目前很多地区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菜(粮、果)“等生态农业,解决了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并改善优化了农村的卫生条件和生活环境。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联系在一起,以农家肥代替化肥,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促进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1993年,农业部协同七部委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51个生态农业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人年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出2.2、0.6和1.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别达到73.4%和,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发展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不同在于其拥有严格的标准体系,相对完善的认证体系,因此,它能够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给农民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截至2010年底,我国有机认证面积估计已超过400万平方千米。未来10年,中国有机农业将进人快速发展时期,产品将趋向多元化,畜产品和水产品比重将增加,中国有机农业产量将位居世界第一。
价格(三)发展立体种养
推广节水、节能生产
水利部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水利灌溉中有近一半的水都因为渗漏、蒸发或管理不善等原因被浪费,作物水的利用率只有46%。各地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如发展砼防渗渠道和管①张新民。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J].农村经济展望,2010道输水、节水灌溉技术等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利用风力、桔杆气化、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耗用。近几年,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都大力推广了”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改厨、改圈)“生态富民工程,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达到了自净,达到净化环境、获取能源、增加收益一举三得的成果。河南省商丘市实施的农户用沼气PCDM项目,已于2009年12月与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公司签署了协议,并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网站正式公布?。
实现种养废弃物再利用
通过秸秆还田、秸秆氨化喂畜、秸秆替代木材生产复合板材、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微生物有机肥等方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低碳农业研究现状
我国在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的同时,国内有关低碳农业的理论研究也迅速升温,近些年来,已有几十篇学术论文专门探讨低碳农业发展问题。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低碳农业概念、内涵以及与持续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及其他农业形态的关系,并就低碳理念的关键技术、推广模式、政策支撑体系等进行探讨。目前我国低碳农业研究的主①吕仿杰,黄秀霞。农村沼气助推低碳农业发展[J].河南农业,2010要领域有:
在国外,沃里克基于对二氧化碳、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必须改变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改为发展低碳农业。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都倡导结合当地作物和自然资源特点,选择适当路径发展低碳农业。弗赖鲍尔等研究了欧洲农业生产和土壤固碳能力的问题,认为农业对增加土壤碳库作用潜力很大,应全力促进现代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伴随着世界范围内低碳农业的逐渐兴起,我国学者也展开了对低碳农业发展有关问题的研究。如:王昀界定了低碳农业的含义,认为低碳农业就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温室气体、获得最大收益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李晓燕、王彬彬认为,发展低碳农业是低成本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和快速步人农业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罗吉文认为,低碳农业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其发展有助于缓解人类能源、气候危机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①刘静媛,于畅,孙亚南。低碳农业经济理论与实现模式探索[J].经济纵横,二)关于低碳农业实现路径的探讨
三)对生产对象利用方式改变的研究
李晓兵认为,土地利用变化是目前大气中碳含量增加的第二大来源,其作用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王绍强、陈育峰认为,土地利用模式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碳库和通量的影响及其反馈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王春峰认为,林业是全球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选择。森林在发展低碳经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的关键作用就是要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减少和控制森林成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暖课题组2007年提出,发展林业,增加生物固碳,可以为减排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具有成本低、潜力大、可持续性等特点,国家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四)对生产对象固碳效应的研究
桂花桂花赵荣钦等指出,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可分为对碳的吸收、固定、排放和转移四个部分。对碳的吸收主要包括农作物等从大气及土壤中吸收的碳;固定是指当年固定在系统内暂时储备或未被消耗或分解的碳;排放主要是指生产性和生活性农产品所相当的碳量;转移是指当年出口的农产品及其制成品所相当的碳量。平均而言,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约为植被碳含量的3倍、大气碳含量的2倍。杨学明等认为,农业土壤对大气温室气体的累积贡献巨大,积累量占人类活动释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1/4。但由于验证碳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贮存行为很困难,因此《京都议定书》仅把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为数不多的行为确定为符合固碳的概念。目前,土壤固碳和农业土壤作为碳汇的问题还在争论中,北美科学家正努力使土壤固碳作为大气二①李晓惠。低碳农业研究综述[J].资源与环境科学,氧化碳”汇“的功能得到认同。李友华认为,农业生态系统在碳的增汇减排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采用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减少农田土壤释放CO2或增强土壤固氮能力,增加土壤碳库的存量,提高土壤质量及其农业生产力,这样可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环境改善。杨学明等认为,通过采用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减少农用土壤释放二氧化碳或增加土壤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增加土壤碳库、改善土壤质量并提高农业生产力,对农民、社会和环境来说是”三赢“之举。
五)对农村生产生活过程中碳的低效利用及碳排放研究能源消费具有副作用,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还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但随着经济发展,家用电器的普及带动了农村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因此,在农村中用生物质能替代固体成型燃料煤带来的减碳效果将是非常明显的。朱四海认为,农村能源服务需要开发生物质能源以替代煤炭,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探索生产生物柴油、乙醇汽油在推进农村液体燃料自给方面的可行路径,从而形成低碳经济模式和碳减排空间。
广西低碳农业建设研究意义
农业既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也是温室气体的吸收源,低碳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加强低碳农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推动广西发展低碳农业,创新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对促进广西低碳农业建设快速发展,实现广西农业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升级、国际碳博弈愈演愈烈、我国碳减排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低碳农业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实现方式备受社会关注。但关于低碳农业的一些基础理论尚缺乏深人研究,难以指导低碳农业发展的实践,制约了农业碳减排的步伐。因此,梳理以往研究成果,结合广西实际,对低碳农业的基本经济理论进行深人探索,提出适宜广西低碳农业建设的发展模式,对丰富农业经济理论、促进广西低碳农业快速发展,实现广西农业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为政府合理规划和预测广西低碳农业,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具体实施方案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持低碳议题已成为各国学者和政府研究的前沿热点,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等方面,低碳农业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研究还非常薄弱,广西更是如此。广西当前的农业产业构成中,传统农业产业所占比重仍偏高。广西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经济的碳强度任务仍较重。因此,加强广西低碳农业建设相关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政府对广西低碳农业进行合理规划和预测,为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具体实施方案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有助于加快广西农业实现新发展、新跨越,促进广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广西”富民强桂“目标的实现低碳农业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是优化能源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广西农业近些年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农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广西农业经济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广西农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新任务,深人研究低碳农业对广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的新要求,探索提出加快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对策和新思路,对加快广西农业实现新发展、新跨越,改善广西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广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约资源和能源,推动广西”富民强桂“新跨越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广西低碳农业建设研究目的
开展广西低碳农业建设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企望通过系统深人的理论总结、研究和探讨,深化和丰富低碳经济理论,揭示目前广西低碳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机遇和挑战,以及低碳经济在广西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探索低碳经济在广西农村发展的实现路径与对策措施,为广西发展低碳农业提供理论与政策依据。二是企望通过实地调研,搜集和整理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的状况,丰富现实资料,为今后相关部门制定农村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保证低碳经济在广西新农村建设中的顺利实现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支持。总之,广西低碳农业建设研究的目的是为广西低碳农业建设从战略构想、理论思考到公共决策上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广西低碳农业建设研究内容和实践成果
气候变化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发展低碳农业除了能够解决全球日益膨胀人口的粮食问题之外,还能够为气候变化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据统计,农业用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二氧化碳,而发展低碳农业可抵消80%的农业温室气体。因此,占国土面积57.59%的乡村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大有可为①近年来,广西农业发展迅速,农村经济稳步推进,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农业的发展还是过多依赖于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工产品的投人,广西农业还属于典型的”高碳农业“模式;同时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在享受城市现代化生活的同时,逐渐养成了城市化的”高碳消费“模式。这导致农村基础资源的削弱、退化和枯竭,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基于以上客观原因,开展广西低碳农业建设研究显得迫①施正屏,林玉娟。全球暖化与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之路径选择[jl,台湾农业探索,在眉睫。
近年来,关于广西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潜力、措施、方法和对策等方面已有相关的理论研究。如:苏晓波等分析了广西农业减排增汇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广西发展低碳农业具有的潜力。刘永贤等调查分析了广西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广西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韦吉田提出广西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的经济措施应从农业减排方面人手。陈伟民在总结分析广西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实践成效后,提出广西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为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然而,纵观目前广西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理论方面多局限于理论的弓I进和概念的传播,且多以政策文献或战略意见的形式见诸报纸书刊,而且研究面较窄、研究不够深人、不够细致,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二是对于低碳农业建设的具体措施研究,还多以解决环保、降耗、节约等传统观念的定性分析为主,而少见深人分析的定量研究。
桂花树基于此,笔者认为,开展广西低碳农业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可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村地区作为广西低碳农业建设实践区的调研对象,从广西农村能源低碳化利用与开发、农村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调整、农业低碳化发展、乡村低碳化建设等方面来探索广西低碳农业建设的内容、方向和措施。
桂花树在实践方面,近年来广西通过自身努力,在农业领域大力推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和方法,力图将农业做成”减排农业“,目前这些方法和措施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农村沼气建设。合理利用人畜粪便及污水产生的沼气,可以减少粪便产生的甲烷排放,同时利用收集的沼气替代生活用化石能源,从而避免相应的燃煤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到2009年11月底,广西有户用沼气池352万座,年可提供燃料14亿立方,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广西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立体生态循环模式、绿色植保安全模式、科学节肥减排模式、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免耕栽培节能模式、再生能源替代模式、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模式等。这七种发展模式均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广西的低碳农业建设总体上还缺乏系统、整体的筹划布局,发展缓慢,且多集中于个别领域或地域,广大农村地区是宣传和实践的盲区。
桂花①滕明兰。广西农村地区发展生物质能产业的经济学分析[jl广西财经学院学报第四节广西低碳农业建设研究方法
农业对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占人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重较大,农业的低碳发展是使农业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相适应的必由之路。广西作为农业大省,开展广西低碳农业建设研究意义尤其重大。为此,笔者以低碳经济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提出开展广西低碳农业建设研究的一些具体方法:首先,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低碳农业发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比较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阐述了低碳农业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意义。其次,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数理统计、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广西农业生产过程的能耗与用碳现状进行实证调研,提出构建广西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利益主体机制、政策法规机制、资金保障机制、技术支持机制和劳动力保障机制等一整套运行机制和政策意见。再次,通过访谈、座谈研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低碳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总结广西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实践成效,并在分析研究广西低碳农业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提出广西农业提高碳固定,减少碳排放和发展低碳农业的思路与路径选择。最后,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系统调查和采样分析,总结广西发展低碳农业的适用模式及其所需要的配套技术,并就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转载自
桂花树价格www.guihua19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