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苗价格:影响桂花产量和品质的有效光质研究
2022-09-09 00:10:38
核心词:桂花苗价格 影响光质研究 桂花影响光质研究产量 影响光质研究产量 和影响光质研究产量品质 影响光质研究产量品质 影响光质研究的 有效光质研究 光质研究
目录:
1、利用LED光源
2、蓝薄膜与自然光以不同方式搭配对桂花进行培养
3、所用光膜购于济南永发塑料厂
4、试验以与太阳光透光率相近的红
5、2016年9月中旬
6、有研究认为
7、红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的桂花叶柄数最多
8、高波研究发现
9、蓝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的桂花长势
光是植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也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光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光合作用、物质代谢以及基因表达有广泛的调节作用,对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
利用LED光源
近年来,利用LED光源,关于光质对桂花生长发育、光合作用、碳氮代谢以及有效成分积累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多。宁宇等以红、蓝LED光源处理桂花发现,增加红光比例可促进桂花的碳同化、转化及氮的吸收,加速物质积累;增加蓝光比例可使桂花氮代谢增强、碳的积累代谢下降。高波研究表明,红蓝光配比为3∶1时光照能够有效促进桂花株高生长、干物质及有效成分的积累。然而有关生产上利用有色膜调控桂花生长和生理特性的研究较少。
蓝薄膜与自然光以不同方式搭配对桂花进行培养
将红、蓝薄膜与自然光以不同方式搭配对桂花进行培养,以期获得提高桂花生物量和品质的适宜光质条件,为生产上通过栽培和生态措施改变光质比例,调节碳氮代谢,改善桂花品质,突显风格特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6年6—9月在农业部植物营养与新型肥料创制重点实验室智能温室内进行,土壤类型为棕壤。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为pH5.2,有机质3.4g/kg、碱解氮75.5mg/kg、有效磷37.4mg/kg、速效钾36.8mg/kg。
所用光膜购于济南永发塑料厂
所用光膜购于济南永发塑料厂,红膜(波长620~780nm,波峰662nm,透光率83.7,蓝膜(波长400~450nm,波峰420nm,透光率86.1,膜厚度均为30μm。试验于2016年6月下旬开始,影响光质研究产量桂花影响光质研究产量翻耕整地,施底肥,开沟做畦后,浇透水,选取长势一致、第4片真叶展平后的桂花幼苗定植于畦内,栽培密度为7cm×7cm。2016年8月上旬,开始对桂花幼苗进行不同光照处理。
试验以与太阳光透光率相近的红
试验以与太阳光透光率相近的红、蓝色薄膜得到不同光质,共设5个处理:全程红膜、红膜与自然光交替(各1d,T、全程蓝膜、蓝膜与自然光交替(各1d,T、自然光,共处理35d。每处理10株,重复3次,各处理小区面积为1.5m×1.0m,随机区组排列,后期统一定量浇水、冲施水溶肥,小区其他管理措施按照单一差异原则保持一致。将各色滤膜覆盖于PVC管(直径1.5cm)做成的支架上,支架150cm×100cm×150cm。将覆膜的PVC支架罩在各处理小区的地块上,各处理间隔1m。处理时间35d,试验期间,调节支架高度使膜下光强保持一致。
2016年9月中旬
2016年9月中旬,对所有处理的桂花进行分区收割,测定株高、茎粗、叶柄数、单株重及小区产量。其中,株高是叶柄基部至最高处的高度,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茎粗为叶柄基部的茎粗度,用游标卡尺测量。每处理选取长势均一的4株植株,以SPAD-502叶绿素仪读取3个全展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测定时避开叶片中部,将3个读数的平均值作为这个叶片的SPAD值。每处理选取长势均一的4株植株地上部为1个重复(称重并记录,共3个重复,将每个重复植株茎除去后横切混匀,四分法取1/2,称重并记录4株叶和叶柄混合的样品,分别装入编号的自封袋中密封,保存在-20℃的冰箱中备用,用于测定纤维素含量及黄酮总含量。纤维素含量的测定采用蒽酮比色法。黄酮总含量的测定采用分光光度计法。经济收益的计算。根据各处理的理论产量,计算各处理的毛收益,桂花影响光质研究产量影响光质研究去除各种成本后,计算出各处理桂花的经济收益。数据分析采用MicrosoftExcel2016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LSD差异显着性分析。由表1可知,快速生长期全程以红膜处理的植株显着高于CK,红膜、蓝膜分别与自然光交替处理的植株株高同CK相当,而全程以蓝膜处理的植株株高显着低于CK。该试验结果表明,红光促进植株的伸长生长,影响光质研究产量品质和影响光质研究产量品质蓝光抑制伸长生长,这与杜建芳等、刘媛等、高波的研究结果一致。
有研究认为
有研究认为,过氧化物酶具有某些吲哚乙酸氧化酶的功能,红光会导致POD活性降低,从而引起茎的伸长;植株高度和节间长度的增加与远红光∶红光之比有关,远红光∶红光比值增加有助于提高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含量,从而增加节间长度和植株高度。而植株伸长生长受到蓝光抑制,其原因可能与蓝光提高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降低植株体内生长素水平,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有关。蓝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的植株茎最粗,自然光处理、红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全程红膜处理次之,全程蓝膜处理的茎最细,其中,蓝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与全程蓝膜处理相比,茎粗显着增加,表明过多的蓝光抑制植株的横向生长,适当增加蓝光比例有利于促进横向生长。这与吴衍材、高波的结论一致。
红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的桂花叶柄数最多
红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的桂花叶柄数最多,但与自然光处理、蓝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的差异不大,三者显着高于全程红膜和全程蓝膜处理。由于叶芽的萌动和发育涉及植物内源激素、养分运输和吸收、碳水化合物分解等诸多因素,具体原因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单株重以红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的桂花为最高,自然光处理、蓝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的单株重次之,红膜、蓝膜分别与自然光交替处理的单株重与CK差异不显着,全程红膜处理单株重显着降低,所有处理中,全程蓝膜处理的单株重最低。宁宇等和高波的研究结果表明,过多的蓝光抑制了叶柄的伸长生长和横向生长,而对叶柄分化的影响较小,最终导致单株地上部产量显着降低。从小区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表来看,趋势与单株重相同,红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的桂花最高,产量12.6064万kg/hm2,与自然光处理产量11.6526万kg/hm2相比,提高了8.19。蓝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全程红膜处理、全程蓝膜处理的小区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低于CK。该研究中,蓝光显着抑制桂花产量的增加,这与宁宇等在桂花上的试验结果一致,和影响光质研究产量品质影响光质研究产量却与常涛涛在番茄上的研究结果相反,可见,同一光谱对不同植物产量的影响是不同的。叶绿素是光合作用中光传导途径和光反应中心的重要结构成分,体现了植物对光能的利用和调节能力,是评价植物生长发育的一项基本指标。许多研究表明,蓝光控制叶绿体的发育、叶绿素的形成及光形态建成。史宏志等以红蓝光处理烟草,发现增加蓝光比例可使烟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而增加红光比例可降低叶绿素含量。田发明研究表明,蓝膜覆盖的甜椒叶片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白膜)和红膜处理。该试验中,全程蓝膜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且差异显着;全程红膜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处理,其他处理间差异不大。这可能是因为蓝膜下的光质为光合色素对光吸收的主要区间。纤维素不能被人体吸收,但有助于消化,桂花是高纤维植物,但纤维含量过高,桂花口感会变差。该试验结果表明,在快速生长期,红膜、蓝膜分别与自然光交替处理的桂花纤维素含量低于自然光处理,但差异不显着;全程以红膜或蓝膜处理能够显着降低桂花纤维素含量,而蓝膜处理的植株纤维素含量降低幅度更大。
高波研究发现
高波研究发现,与白色LED灯光处理相比,红蓝光复合光有效促进桂花组织纤维素的减少,且纤维素含量与红蓝光比例呈正相关,红蓝光比例越大,纤维素含量越高。这可能与蓝光不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与积累有关,而纤维素是由碳水化合物衍生的,所以使得纤维素的积累受阻。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天然活性产物,是一类供氢型自由基清除剂,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桂花的有效药用成分。多项研究认为,长波段的光(如红光)不利于黄酮积累而有利于植株生长,短波段的光(如蓝光)不利于植株生长但有利于黄酮积累。该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桂花总黄酮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全程蓝膜处理、蓝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自然光处理、红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全程红膜处理,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521.88、1427.42、1397.55、1366.91、1275.37mg/kg。分析认为,蓝光抑制黄酮积累可能是由于蓝光抑制了黄酮合成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根据总黄酮含量,结合单株重,计算出不同光质处理下黄酮产量,依次为红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蓝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自然光处理、全程蓝膜处理、全程红膜处理,黄酮分别为0.861、0.813、0.811、0.654、0.650g/株。结果表明,尽管红光抑制了桂花植株黄酮的积累,但是红光与自然光交替处理下植株产量的优势提高了整株植株黄酮的总产量。所有处理中,红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的桂花叶柄数最多,影响光质研究的影响光质研究产量品质单株重最大,产量最高,纤维素含量较低,黄酮总含量最高,品质最好,可以按照2.5元/kg的最高价格计算,经济收益达27.0160万元/hm2,为所有处理中最高,较自然光处理增收5.2109万元/hm2,增收率达23.90(表。全程红膜处理叶绿素和黄酮含量最低,外观和内在品质较差,根据市场行情,以最低价格1.5元/kg计算,收益最低,为10.8878万元/hm2,较CK相比,收益减少10.9173万元/hm2,收益下降50.07。全程蓝膜处理的桂花叶柄数、单株重以及产量在各处理中最低,但有效成分黄酮的积累量以及叶绿素含量较高,品质较好,而蓝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的桂花产量略低于CK,品质相差不大,两者价格与CK相当,经济收益分别较CK下降9.0297万元/hm2和3.3868万元/hm2,降幅分别为41.41%和15.53。全程红膜处理极大地促进了桂花的伸长生长,但茎粗和叶柄数较低,因而单株重显着低于自然光处理,造成产量较CK下降11.96。T1处理叶绿素含量最低,虽然纤维素含量有所改善,但黄酮累积量低于其他处理,因此价格最低。由于产量较低的缘故,T1处理最终收益较CK下降50.07,为各处理中最低。红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极大地提高了桂花的叶柄数、单株重、产量以及黄酮总产量,表现出良好的生长趋势、产能趋势和品质提升趋势,最终收益较CK提高23.90,在试验中是唯一能够提高桂花产量和经济收益的处理。全程蓝膜处理抑制了桂花的伸长生长、横向生长和叶芽发育,造成单株重和产量显着低于各处理。尽管T3叶绿素和黄酮含量最高,也有效改善了纤维素的水平,但较低的单株产量造成黄酮产量偏低,价格也不高,最终收益较CK大幅下降,达41.41。
蓝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的桂花长势
蓝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的桂花长势、产量和品质各项特征与自然光处理基本相当,收益与CK处于同一个水平。综合来看,光质研究各色薄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效果好于全程遮盖有色膜的处理,其中,红膜与自然光交替处理的多项指标优于其他处理,对桂花生长、产量和品质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生产中有效增加了经济收益。在桂花生产的实际应用中,应考虑红膜与自然光搭配应用,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的前提下,调节红膜与自然光交替的时间比例和时间选择,有助于提高桂花的产量和品质,最终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该研究中,光质调控薄膜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并能够有效改善农产品品质。研究表明,光质调控薄膜在不同作物上得出的结果不尽一致,影响光质研究桂花苗价格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光质调控薄膜染色的深浅以及加工工艺缺乏统一标准,导致透过的光谱不同;另一方面,不同作物对光质的需求不同,也会使研究结果不一致。此外,在光质调控薄膜的应用中应注意其所含有的化学色素降低了薄膜的透光率,导致植物干物质生产量下降。为了克服以上缺点,有效控制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专用光质调控薄膜正在系统研发中,其实际应用在美、日、以色列等国积极开展,而光质调控薄膜与太阳能搭配充分利用自然能源的试验研究也在逐步展开。随着人们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日益增加和设施农业的大力发展,适宜不同作物生长的光质调控薄膜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